美文摘抄

高巍:“小院风情更足夸”——四季四合院·秋的断想

作者:模范画家   发表于:
浏览:2次    字数:295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6篇,  月稿:16

  凡在北京住过的人都知道,北京一年四季中,冬天太冷、春天多风、夏日苦热,只有秋,那才是北京的黄金季节。老舍先生说过,天堂什么样,我没见过。在我的心中,北京的秋天就是天堂的模样。秋天的天空湛蓝湛蓝,秋天的阳光金亮金亮。一早醒来,纸窗外面传来“沙沙”的声响,那是一阵清凉的秋风在向你问好。透过纸窗上的冷布,可以望见渺渺蓝天上的朵朵白云,最凉爽、最舒适的秋天的早晨,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1934年,郁达夫由青岛避暑归来,路过北京,在这儿住了整整一个秋天。他旧地重游,重温京华秋梦,写下了有名的散文《故都的秋》。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小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在这里,郁达夫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四合院中秋的风景。的确,这种季节变化所带给人的感觉,更多地体现在四合院的日常生活中。

  入秋以后,四合院的风光一天比一天动人,处处点缀着一丛丛花草,大部分是草本的,也有盆栽或地种的。郁达夫曾赞美的牵牛,在四合院内广泛栽种。北京俗称“勤娘子”,因为观赏牵牛花的最佳时间是在早上,尤其是凌晨,而太阳一出来,它就要谢了。所以,用它比喻勤劳操持家务的妇女最合宜。梅兰芳先生生前最喜爱牵牛花,每天破晓,窗纸刚出现青白色,梅先生就披衣起床了。此时的院里,晓雾迷离、晨光熹微,梅先生缓步下阶,感受着津津凉意,阵阵花香,顿觉神逸气爽。破晓而起,既赏花又练功,真是一举两得。

  白石老人曾应邀拜访梅宅,对这里的牵牛花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此,他再画牵牛花就大如碗口,有人质疑,老人自信地说,梅宅的就是这样。

  “京华儿女事奢华,小院风情更足夸。摘取阶前指甲草,轻矾夜捣凤仙花”。邓云乡这首《京华竹枝词》中所说的凤仙花,就是老北京人家常种的指甲草。小女孩喜欢把它的花捣碎,用来染指甲。如果再加上明矾,颜色会保持得更长。不仅如此,复瓣的凤仙花还有着月季、玫瑰般的美丽姿色,妩媚动人。

  此时的晚香玉已满含了累累花苞,正到了剪取入瓶的时候。夜晚,入睡前,把它放在床头柜上,睡梦中都能闻到满室的冽香。玉簪也是到了晚上才开放,其香气不同于夜来香,是一种幽香,像兰花,更显得清幽高雅,像一位白衣仙女。文人画家喜欢把牡丹和水仙。合在一起画,一个雍容如贵妇,一个素雅似仙女,题名《富贵神仙》,甚是传神。

  进入仲秋,秋色渐浓,阳光变得更加可爱。在金色阳光洒满院落的下午,孩子们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打枣。“七月红圈儿,八月落杆儿”,此时正是枣树果实成熟的时候。只见那鲜红的果实缀满枝头,压弯了杈桠,一片喜色。

  据说,枣树不打不结枣。所以,每年成熟的时候,人们大多用竹竿子敲打枣树。“打”而不是“摘”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少让洋拉子蛰。洋拉子是一种短而肥、绿色的毛毛虫,一旦被蛰上,火辣辣的刺痒,十分难受。

  北京的枣有很多种,有的大如核桃,也甜,但有些糠。密云出金丝小枣,从断开处能拉出蜜丝。笔者家中树上的枣品种不错,个儿虽不大,但又甜又脆,还没虫儿。懂行的朋友说,这就是北京有名的“郎家园枣”。像这样四合院中有枣树的人家,在老北京几乎比比皆是。

  打下枣来,邻院互相间送一盆,互相交流,比较品尝,同时也密切了关系。在过去,邻里间很少有因为偷枣而打架的,纵然是邻院的枣树枝垂到了本家,打下来的枣儿也要送还主家去。当然,主家也不会收。

  由于几乎家家院里都有枣树,因此,从胡同中经过,在院墙外,就可以看到挂满红枣的树枝,有的还伸出院外。东四十二条的一户四合院中,至今还有一棵逾百年的大枣树,新鲜胡同一庭院内有棵直径超过一米的大酸枣树,民族大学附中校园内的大枣树有近三米粗,树冠硕大,树干上布满突起的树瘤,显得老态龙钟。

  金秋时节,碧叶丹果掩映着青砖黛瓦,半隐半现在围墙上,一派古城风韵,成了老北京街巷中金秋特有的美景。在西城的广安门附近,还有一条以枣命名的街道——枣林街。街内还有一座枣花寺。该寺建于唐代贞观元年,元代重修。寺内土山上曾种有上千棵的枣树,难怪连街道都以它命名了。

  以枣命名的胡同就更多了,像枣树院、枣子营、枣林大院、枣树胡同、枣林斜街、枣林前街夹道……当年,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内,众多的花卉果树丛中,还有一棵赏心悦目的“苹果枣”。它又叫“冬枣”,原产于山东德州、聊城一带,北京也有,比较稀少。这种枣的个头大,一颗有半两重。熟透了的时候特别好看:朝阳的一面红的像苹果,绯红光洁,如小朋友的笑脸;背阴的一面还保留着淡淡的青色,如少女羞涩的样貌。它外观美,肉也嫩,还有浓浓的甜味儿,极为可口。

  产于大北窑附近的郎家园小枣,经过改良之后,枣质更加细腻,皮薄肉厚,一嚼即化,深红色正,甘甜之至,老百姓称它“落地酥”,是枣中的名品,也是皇宫御果房的贡品。如今日本已从中国引入,到东瀛安家去了。

  秋风不住地飒飒地吹着,秋雨不住淅沥淅沥地下,窗外的梧桐和芭蕉叶子,雨滴上发出的“嘣嘣”声,一声声地响着,显出十分的秋意。墨绿色的窗帘儿,垂得低低的。灯光之下,最适于坐在窗前书桌旁,寂寂无声地阅读。桌上瓶子里有几枝桂花,似乎觉得幽寂不堪了,便不时地将清清的甜香送将过来。

  秋雨、夜晚、秋意、窗下、桂花的清香——由这些因素构成的,是怎样一幅令人陶醉的场景!这正是冰心的小说《秋雨秋风愁煞人》一书开头的描写。它把读者带入了令人难忘而且充满诗意的环境当中,秋寂中的落寞之美,尤其令人产生无限的怜惜和惆怅。作者正是在努力营造这样的氛围之后,开始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

  清夜赏月,首先需静心,具有一种闲暇的心境;其次,须有爱美之心。皓月当空,清辉万里,花影婆娑,月光下的四合院屋顶一片银灰,像是凝固的波浪。高高的城楼,就像是飘游在波浪中的大船。开窗延月,月洒桌台,结构着宁静空寂的秋夜之美。

  过了国庆节,就进入了晚秋。金秋好景不在,庭院变得冷落、凄凉。西风一起,黄叶纷飞,天气转寒。暮色中,入巢的寒鸦噪声不断。此时未到冬天,自然没生火,坐在这庭院深深的室中,灯也未开,领略这一庭荒冷,人生的凄苦涌上心头。在20世纪30年代,首都南迁,北平城里只留下一批读书人,而且大多为外省人,他们写下了很多记述北平景色的文章。这在姜德明编的《北京乎》(上、下)一书中都有收录,成了后人领略旧都之秋的极好资料。纵然是没有那段经历,仅读这些文章,也不禁令人生出依恋之情。难怪郁达夫在《故都的秋》结尾处感叹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注:以上文字摘自拙著《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一书。该书于2004年荣获由中国文联颁发的民间文艺国家级大奖——“山花奖”。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