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黄贤明——我的报纸我的梦

作者:梅香生   发表于:
浏览:1次    字数:272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6篇,  月稿:36

  时光让人慢慢老去,而回忆过去却绵长隽永,回味无穷。

  从1984或从1985年开始,读《右江日报》是我每天非老师布置的功课,这种习惯已延续了40多年。

  虽然,那时不是每一天都能收到《右江日报》,况且,哪怕是收到的报纸,也已是刊发日期延后二三天的报纸,但对于住家远离乡政府7公里,乡政府远离县城52公里,县城远离百色180公里,道路崎岖,路面坑洼,无交通工具,靠人走步行,交通非常不便。此外,乡邮局邮递员人手特别少,分片轮流送报任务尤其重,能收到几天前印发的《右江日报》,已是难能可贵。

  不像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每天的9点钟之后,都能用智能手机打开《右江日报》数字报版面,及时了解时政,浏览消息,品读评论、理论和文学作品。

  这个习惯,我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孜孜不倦。

  四十年前,能收到每一次内容不同的《右江日报》,就能解我阅读之饥渴,满足我小小的求知欲,慰藉我幼小的心灵。那年我12岁,读小学五年级。

  那些年,包括其后的若干年,家乡虽然已包产到户,耕田种地的产量有所增长,但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到边陲山寨,家乡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家庭依旧入不敷出,缺油少粮的历史还没有完全地结束。

  为了能吃得饱饭,改善生活,陆陆续续有人走出家门,闯荡外地谋生。

  就在这个时候,1984年,当时已高中毕业的三哥首当其冲,在五叔的引荐下,来到百色市六沙园艺场开始了种果的生涯。

  那个年代,通讯设施落后,除了寄信,没有其他的通讯方式。母亲知道,为了能尽早接到来自百色亲人的消息,如果订阅一份《右江日报》,从百色寄来的信就可以和报纸一起及时送到我们家,而不用先从乡邮递员投递到村部,再由村干部帮助分发到各个自然屯,再由屯里发到户。

  订报让收信既方便又快捷,且不易丢失。那个年代,大家都没脱贫,私人花钱订报寥寥无几。

  母亲是位性格豪爽且刚烈的人,她咬咬牙,决定花钱订报!

  为了筹订报的钱,她又往10几里外的山上去寻找土布染料必用的薯莨,以薯莨换钱订报。一斤薯莨才几分或至多一角钱,要订报必须找到几十上百斤的薯莨,背到七八公里外的南坡街圩场售卖,才能凑到4一5块钱,就找邮递员订了一年的《右江日报》。

  有诗云: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母亲订的《右江日报》目的并不是想读报,也并不是有意地培养我读报。她就是为了能及时、安全收到哥哥每月一至两次的从百色寄来的信。但母亲订报的这个作为却为我打开接触报纸、认识文字,进而有机会多识字爱写作打开了一扇窗口,无意中成为我少年时期热爱阅读,组合文字,倾诉情感,表达心情的一个垫脚阶梯。

  从那时起,直至如今,年逾半百,我仍循梯而爬,乐此不疲。

  这种自由闲适又能直抒胸臆,虽苦涩艰辛却又踌躇满志,在完成作品后心理愉悦的状态,是最舒心且愉快的,是其他感受无可比拟。这也许就是我之后读书写作的动力源泉。

  虽然自己半辈子已经过去,依然还只是芸芸众生中的小一员,无功名利禄,更谈不上光宗耀祖,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领导和不同单位的新旧同事的认可,算是没虚度光阴。

  这个小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饮水思源,是来自幼时得到《右江日报》的无言辅育和其后编辑同志对我作品关怀备至、悉心关照、无私帮助带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右江日报》在我接触这个报纸四十多年的成长和学习、工作中,她既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还是我成长道路上的铺路石,更是我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器。

  《右江日报》,是我的报纸,我的梦……

  这个梦已经延续了40年,这个梦还继续陪伴我再走40年,乃至更长时间。

  在那个懵懂的少年时代,《右江日报》为我提供了阅读的可能和增加了我的识字量。那时,因为没有可读的更多的书籍和文字,而每几天能收到四折四开《右江日报》,不多的内容,可数的文字,连报纸中缝我都细细地品读,哪怕是一知半解。这些报纸与课本版面不同、内容相异、饱含铅字墨香的纸张,是那么的吸引我。阅读这些文字,让我打开视野,知晓世界。更让我了解时政,关注社会。还让我增长见识,明辨是非,头脑中铭刻下自己的人生底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失足将成为千古恨,一定要谨言慎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永远与善人为伍,距恶人远之。

  从订阅《右江日报》开始,从我为母亲读信开始,我就对文字、文章、文学产生了热爱,培养我从小就爱好阅读,爱好写作,积极参与学校的作文比赛,小有获奖,也有些作文还被老师当作范文讲解,心里美滋滋的。

  在靖西中学上高中时,农劲夫校长作为我们班的语文老师,他严肃且不苟言笑,但讲课引经据典,逻辑严密。解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还在百忙中撰写文章,在《右江日报》上发表,让我这个文学少年佩服不已。内心深处暗暗铆劲,向校长看齐,像校长一样踏实治学,勤勉耕读。同时,对《右江日报》的眷恋已经深入骨髓,虽然升入高中后可读的书多,能读的报也多了,但对《右江日报》阅读仍然一如既往,爱不释手。读《右江日报》能了解更多发在身边的事,更接地气。

  记得那时,我最关注《右江日报》的“三叔逛市场”栏目,记者深入基层,把所见所思所想编成短文,公开评论一些人和事,成为市民街谈巷议的共同话题,以这种方式倡导精神文明建设,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我也喜欢精读《右江日报》的评论文章,短小精悍,见仁见智,嬉笑怒骂尽在方寸之间。直至后来,我也能在《右江日报》头版的“右江时评”上多次发表评论,与少年时代阅读报纸早期的作品影响较大。

  参加工作后,我积极为单位撰稿写稿,也为外单位的好人好事撰写相关的新闻报道,在《右江日报》上发表。从此,我把《右江日报》当作成长的摇篮,是《右江日报》的培养让我得到持续不断地进步。如今,我已经在《右江日报》上发表了各种通讯、报道、散文、诗歌、理论文章、时事评论、文史资料近300篇,文字几十万字。

  如果说《右江日报》是一所大学,我就是那个永远不离开校园的学生,愿荣校报国。如果说《右江日报》是一艘远航的巨轮,我就是船上的一名水手,与《右江日报》奔赴前程。如果说《右江日报》是一盏明灯,我愿甘做那条吸油发亮的灯芯,为人间美好发光发亮……

  今年年初,《右江日报》的一位年轻的编辑告诉我,让我填写2023年年度《右江日报》优秀通讯员申报表,我当即就对她表示感谢,并表示我没有达到“优秀通讯员”的资格条件,哪怕是去年写了些评通讯、散文、理论等些许文章勉强沾点边,但我更希望年轻的作者获得这个荣誉,以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勤于创作,奉献青春。而我,依然每天期待《右江日报》天天按时出报,一天更比一天好,让我的梦随同报纸的容光焕发而更甜美、更圆满,更能心旷神怡,醉在梦乡……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