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原名石恒基,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中共党员。《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家特殊贡献津贴。
石英是当代文学大家,是享誉中国文坛“诗歌、小说、散文、文艺评论、杂文随笔”等多栖作家,被誉为“红色徐霞客”“文学常青树”。
几十年来,石英笔耕不辍,已出版各种文学著作80余部,1800余万字。1960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吉鸿昌》,1977年再版达20万册。196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文明地狱》,印量达60万册,1965年、1983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80年代,石英长篇小说《同在蓝天下》《离乱之秋》均获天津市鲁迅文学奖,散文《武夷山的雨》获天津市作品一等奖,《厦门风韵》获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40万字的长篇小说《火漫银滩》改编成电视剧并被天津电视台全书播出。
一
石英勤奋好学,尤其喜欢阅读。1946年秋,在九里完小读六年级时,石英遇到了当时驻此的胶东北海军分区政委兼北海地委书记刘坦,刘坦得知石英勤奋好学后,便允许他课间到自己那里去读书看报。石英回忆道“当时他就坐在一张炕桌上,对我说,报纸我都给你准备好了。有一次我粗心大意,把墨水洒到报纸上,可政委并没有怪罪我,而是用安抚的目光看着我,我记了一辈子。”一件小事,让石英感受到了战争年代领导干部的平易近人,平等、关心、爱护,让石英内心忠于革命,凝结成回报与献身的精神。几十年戎马生涯,石英转战祖国的大江南北,却从未停止阅读、创作。
石英14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旅生涯中,让石英心中红色信仰的种子生根发芽,他相信只有参军、跟党走,才能改变自己的一生,改变身边贫苦大众的生活。解放战争时期,石英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支援前方的运动,经常自编宣传材料。
二
1981年6、7月间,由山东作协主席刘知侠和常务副主席苗得雨发起举办青岛笔会,被邀请与会作家都是山东籍的,于寄愚、曲波、峻青、石英、雁翼、严阵,东道主刘知侠、苗得雨,青岛市作协主席、以写渔岛生活著称的姜树茂。当时山东籍老诗人臧克家也给笔会寄来贺信。同时上海《文学报》的编辑、记者而且同是诗人的黎焕颐也赶到了,除了报道笔会,还向各位作家热诚地约稿。
古都安阳给石英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安阳是一座很有文化内涵,底蕴十分丰厚的城市。我曾4次来到安阳,无论是殷墟还是林州太行大峡谷,每次来感觉都不一样,都很吸引人。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人文景观,一次比一次感觉好,印象一次比一次深刻,我已经深深地被这座城市所打动。”石英先生回忆,他上小学时就知道了殷墟,后来真的到了殷墟,还专门写了一篇短文《殷墟的静》,描写了对殷墟的印象以及所见所闻,并在《北京晚报》上刊登。第三次来到殷墟,写下短文《殷墟的宫殿》,并在《天津晚报》上刊登。
三
2020年10月12日,石英先生莅临山东莱芜汶源书院考察,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念云,会长侯训惠,副会长李皓等全程陪同,济南市汶源书院秘书长、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刘强陪同讲解书院文化与历史。在书院内,石英先生对新建成的汶阳文化博物馆十分感兴趣,在原市人大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董玮先生的讲解下,石英先生细致了解了汶阳文化的发展脉络,汶河上游地区的古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等相关知识,对于汶阳的传承和保护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
石英先生做客北京科技大学,为北科大学子带来题为《走进古典诗歌领略传统文化》的中国古典散文诗歌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解读讲座。石英先生围绕着人生阅历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与文学创作体验,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创作的心得体会。结合自己的一些作品,讲解了诗歌创作的特点和自身多年诗歌创作过程中积累总结三点经验,即首先要注重写实与情感的虚幻、飘逸、升华相结合,体现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其次要注意鲜明的反差、对照,给人的更强震撼力。最后在以人物为题材的诗歌创造,要全面把握人物的历程、作品、主张、品格的脉络,把握其事迹和品质中核心的东西,对人性品质的定位要准确。
四
2023年10月12日,南国文学社、郦道元文学院高研班暨中媒文化艺术交流委员会高峰论坛在河南安阳举行。石英先生为学员做了《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散文创作的创新》专题讲座。座谈中,石老谈吐优雅、风趣幽默,语言精准凝练,思维敏捷,不时激起大家的欢笑和阵阵掌声。在讲座中,石英先生强调最多的是人要懂得感恩。他用自己坎坷却幸运的人生和文学创作经历,讲述感恩对人生的重要性。他说“心怀感恩之心,文字才有血有肉有感情,才会打动人,把感恩之心贯穿于文学作品中,作品永远具有生命力。”石英先生讲“一定做有积累的作家,没有知识、生活的沉积,那会昙花一现的。”
五
石英先生他退而不休,为文学事业奔波操劳,到处应邀讲课,力耕学海,不畏艰难,坚持梦想,勇往直前,继续为培养下一代文学新人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