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人日记思

作者:张佳丽   发表于:
浏览:48次    字数:146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91篇,  月稿:0

  依旧俗,农历新正初一到初八分别为六畜、人和谷类的生日。据说女娲先六日造六畜,第七日造人,第八日发现了百谷。

  正月初七,是人日。人日大似年,这是故乡的说法。记得幼时故乡人日这天伢子最快活,可以衣裳齐整地逛大街,难得有自主权地消费自己的零钱。零钱多半是押岁钱,一般是买连环画,也买各种零散的儿童食品,诸如五颜六色的水果糖、肥白透金的冬瓜酥、小纸包五香花生米等。也有买小挂爆竹的,是本地油脂巷生产的名鞭,放起来特别的响。还可以逛文庙,文庙里的人太多,大抵自称文都的人都想沾点文气。伢子们也都摩肩接踵地上了状元桥,心中多少升起了一丝对戴红花骑高马的状元郎的向往。大成殿外更是人声鼎沸,听不清檐下风绎的清响。殿内高大的孔夫子穿着黑褂红裤,冠冕前虽垂着玉旒,却遮挡不住那霭然可亲的样子。

  街头的民间表演,也可以尽兴地观看。记得有踩高跷、打花棍,还有玩猴子的。看灯也很有趣,黄梅戏《观灯》中的情形很少见了,但可以欣赏玩灯。白马村里的龙灯是有名的,但白日里每节龙灯肚子的电筒关了,所以缺乏了舞动的光彩。偶能遇到外乡上街的狮子灯,外乡的狮子灯比我们村里的寒碜多了,不仅没有吹打,连头灯、牌灯也不周全,狮门也舞得不够干净利落,我们便笑这是告花子灯。

  人日,即便伢子犯了错,譬如打破了祖传的花碗,玩“老鹰抓鸡”撕破了新衣服,偷吃了碗里留给客人的鸡腿,暗地里扯散了五千响的完年鞭炮,都不会遭到父母的打骂,这天的阳光一直在他们脸上灿烂着,似乎让他们也变得十分的宽容。

  那些年的人日,时常有飘雪的时候。趁着节日里放假,父亲总是冒着雪花去给人家割百寿方子。记得那天也是人日,夜里风雪交加,寒犬的吠声中,父亲肩扛着一根“六尺”回来了,不免让我想起了刘长卿的那首逢雪诗。母亲帮助父亲扫去满身的雪花,并给父亲换上了一直在火桶里焐得暖暖的棉鞋。母亲问父亲怎么回来这么迟,父亲说遇到了剪径的。原来这次是到西山去为一女寿星割方子的,晚饮回来时遇到了一位拦路的汉子,父亲用手中的六尺将他打倒。汉子跪在雪地里求饶说,老母久病,家中米桶中过年米也见底了。父亲听了,将口袋里几天汗水换来的一张五元大票甩给了他。

  人日里,尚有两件已被淡忘的习俗最让我记忆犹新。

  一是嫁老鼠。各家女主人和成年女子,一大早把冻米糖赛进旧鞋子里,再将鞋子丢到各个旮旯,口中一边唱着嫁鼠歌:

  公拷(敲)锣,婆打鼓,人日嫁老鼠。

  冻米糖,孩(鞋)子装,一嫁永不还。

  意思是把遭蹋粮食、传播瘟疫的老鼠嫁得远远的。

  二是炒百虫。傍晚,母亲把火钳在炭火里烧红,分别在大门槛、猪圈沿、鸡塒栅栏等处的边拐烙过,口中念念有词:

  两根火钳一样长,炭火烧得红堂堂。

  一嗤二嗤嗤到九,嗤得百虫全光光

  词中的“嗤”,是烙的方言,似乎又多了点冒烟的意味。其实炒百虫,也是普通百姓对除恶布美的向往。

  现在这两种习俗大约不存了,但人类远离、祛除毒物,向往美好、光明之心,决不会黯然而去。迄今,冠毒仍在作伥,华夏无数优秀儿女仍以血肉之躯搏击在壮烈的战场。

  “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这是《黄帝内经》中的话。相信饱经疫难的人们不再暴殄动物以逞口欲,而会更多地投入“嫁鼠”“炒百虫”这些除害祛毒长期之务中。

  正逢虎年人日,还是让我们记住孟子的话吧:“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只要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中华儿女就一定会战胜病疫和一切劫难,使每一年这一天都成为“人民安,官民和会”的胜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随笔 日记 虎年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张佳丽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2-07 10:04
    林翠华
    说桐城文化底蕴浓厚一点不假,就正月都有那么多习俗,人日,俺还第一次听说。
    在俺老家有“七不出,八不归”之说,这在现在也自然行不通了,因为绝大多数单位都是初七上班。难道也不去上班?
    如此看来,王警官老家的习俗还是很人性化的,因为人性化,所以行成了文。因为文的长期约定俗成,变有了化。这就是桐城文化的组成部分。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