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邂逅苏轼

作者:莉莉   发表于:
浏览:101次    字数:276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48篇,  月稿:8

  最初对于苏轼的了解,源于课本中的那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气磅礴,气势雄浑,辽阔悠远。也因此知道了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从此,他在我心中的印象便是英俊硬朗的七尺男儿,大声说话,大口喝酒,豪迈奔放,不拘小节、肆意洒脱。

  后来,被那句“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深深吸引,从此,苏轼在我心中的形象又有所改变,他又变成了一个心思细腻、亲近自然,能感受生活情趣,拥有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的诗意的人。

  再后来,喜欢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喜欢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喜欢他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读他的诗词越多,越琢磨不透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豁达、通透,他热情、友爱,他乐观、开朗,他耿直、单纯,他淡定、从容……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为官

  苏轼一生前后共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皇上,中间还有曹太后、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三次垂帘听政,而他,从居庙堂之高,到处江湖之远,几度被贬至荒域,跌宕起伏,命运坎坷,悲喜交加。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1057年,48岁的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千里迢迢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名动京城。殿试结束后,宋仁宗喜滋滋地告诉曹皇后:“我给子孙找到了两位宰相。”这两位宰相,说的是苏轼和苏辙。

  遗憾的是,苏轼一生也未当上宰相。究其缘由之一,便是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的心中只有百姓!他既反对王安石新法过激的伤民之处,也反对司马光“旧党”对新法全盘否定,主张保留新法中利国利民之举,“新党”、“旧党”当权,他都不吃香,而且屡屡被打击。

  两度为官杭州,是他人生的意气风发之时,他赈灾放粮,疏浚运河、西湖,淘筑钱塘六井。

  先后出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时,他灭蝗抗灾、兴修水利、奏请减赋,勤于政务,政绩突出。

  官运亨通之时,他也曾历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并主持进士考试。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他脱下文人长衫,换上布衣芒鞋,开坡种田,自力更生,从此世间多了一个“苏东坡”;贬至惠州,他修建东西新二桥,推广减轻农民劳作的农具“秧马”;贬至儋州,他指导人们打井、劝农护牛,开办东坡书院,使海南有了第一位进士姜唐佐。

  “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纵观他为官的一生,始终将百姓放在第一位,即便他自身难保,即便他食不果腹,即便他落魄潦倒,他也心怀一片爱民之心,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也因此,他只要离开一个地方,当地的群众必然含泪相送、依依不舍。作为大文豪、大才子,他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作为一名好官员,他亦活在每一个百姓心中。为官如此,夫复何求?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为夫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有才气,与苏轼伉俪情深。他们之间有“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亦有“隔屏听语”的旖旎故事。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于是,便有了那首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似乎都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

  闰之是王弗的堂妹。苏轼这个大才子,平时诗酒唱和,少不了倚翠偎红,眼中所见女子或浓艳或清雅或多情或有才,而他却与这个在历史上不声不响的女人携手走过了低调又实实在在的25年光阴,被人间的烟火熏染出最可靠的底色,彼此在心中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

  初见朝云,闰之对苏轼说:“你这一生,与王姓女子缘分深。”王朝云,美丽,聪颖,善舞,懂音律,亦与苏轼相知最深。一举手一投足间,他们便可清楚地知晓对方的心意。最为常人所熟悉的便是朝云的那句“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从而惹得苏轼捧腹大笑,赞到:“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不论是地位显赫的苏轼还是被贬落魄的苏轼,朝云一直陪伴在左右,用满满的柔情温暖着他颠沛流离的烟火。

  喜欢苏轼,不单单因为他豪放大气的诗词和才气,还有他对于所爱之人的感情专一。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她们,是他生命中不同时期的解语花,苏轼对她们每个人都很珍重疼惜,而她们,又带给了苏轼多少回忆?留给了苏轼多少温情?丰富了苏轼多少文字?

  “但愿长如此,来往一生同。”

  ——为友

  苏轼一生交友众多,许多朋友更是在他落魄时送来温情无数,在其身处逆境之时给予最大的善意。

  初识陈慥时,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陈慥的父亲陈公弼时任凤翔知府,两人便一见如故。十几年后,苏轼被贬黄州,路过麻城和齐亭时,没想到陈慥隐居于此,陈慥亲自乘马迎接。苏轼跋涉了数十天,受到热情款待,一住五天。岐亭距黄州百里之遥,苏轼谪居的四年中,陈慥曾七次来访,苏轼也有三次前往岐亭做客,每次相聚,往往盘桓十多天,总是远送数十里。

  与好友佛印,更是趣事颇多。相传一天傍晚,他和佛印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轼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轼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时,黄州知州徐君猷把他视之为亲如手足的密友,对此,苏轼充满了感激之情。他曾写信给徐君猷说:“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贬至儋州时,苏轼暂寄驿馆。新任军使张中到任,于心不忍,便派人把驿馆整修一番,让苏轼得以安居。一年之后,朝廷下令将苏轼一家逐出驿馆,他们不得不在桄榔林中自建茅屋安身,张中又亲自前来帮着挖泥运土,完全不顾自己身为当地长官的身份。过了一年,张中照顾苏轼的事受到追究,被贬为雷州监司。苏轼对张中恋恋不舍,作诗为他送行:“汝去莫相怜,我生本无依。

  除了这些莫逆之交、患难之交,苏轼还有许多的布衣之交,他们当中,有乡野村夫,有贩夫走卒,有僧道歌妓。作为苏轼生命中的过客,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不了苏轼的命运前途,但他们给予的点滴温情,却让苏轼在最困难的时候对人生充满希望。

  林语堂曾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活成了一代文人的精神脊梁,如一抹清辉,隔着山河岁月,映澈古今。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美文 苏轼 邂逅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莉莉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2-14 18:48
    黄小琴
    “苏轼为官心怀一片爱民之心,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夫对所爱之人的感情专一;为友结下了不少莫逆之交、患难之交,还有许多的布衣之交”。
    赞王老师的佳文!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