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田敬文:永远的家织布

作者:田敬文   发表于:
浏览:190次    字数:174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2篇,  月稿:0

  市面上丝绸、棉、麻、化纤等各种质地、颜色、款式的衣衫,可以说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那童年、少年时代穿过的家织布。

  家织布在家乡是一种很家常、很有乡土味的布。这种自产自销的土布貌虽粗糙、颜色单调,但却耐磨、易洗、保暖且透气。

  做家织布工序繁琐,也很讲究。每年阳春,勤劳朴实的父母亲翻耕土地后,把饱满的棉籽小心翼翼的播种在肥沃的土壤里。经过剔苗、除草、追肥、喷药、掐尖、打杈后,时令已经到了金秋,田野里的棉枝上挂满了白花花的棉花。棉花收回家后,经过弹这道工序取掉棉籽,再将棉花搓成长约50厘米左右的棉条,然后纺棉成纱。这方面母亲是当然的高手,每当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做完家务,打发我们小孩子睡觉以后,她就盘腿坐在纺车前,右手摇动纺车,左手随着纺车的转动伸缩,“嗡嗡嗡”纺了起来。舞蹈般的把棉条拽成了棉纱线,她纺出的纱线头少,且粗细匀称。把纱纺成锭后,白白的一团,整整齐齐地码在竹篮里。母亲一宿一般要纺四至六个线锭,我们都睡醒一觉了,睁开眼睛一看母亲还在那里“嗡嗡嗡”地纺着……那时候,在我们孩子们眼里,母亲是不知道累,不知道困倦的。

  在织布之前,纺好的线锭是要经过煮的。母亲把纺出来的一个一个白白的、椭圆形的纱锭在纱车上捣出来,纺成一把一把的纱缟,用竹架撑着,取下来卷成一把一把,并在中间位置用纱线绑好。这时,母亲拿出一些白面按一定比例放到水中,在做饭的锅里把水烧开后,把纱线放进去煮一段时间,这样棉纱才有韧性。每逢这个时候,手巧的母亲就会去供销社买来各种染料,把线染成各种颜色。此时,家织布制作工序已近尾声,自有热心肠的邻居大娘、婶子前来帮忙“走线”、“递橧”。“走线”一般人都可以干,但是“递橧”可是个细活儿、慢活儿。“橧”是一种形似两把梳子合在一起的织布工具,“梳子”齿与齿之间的距离相当的密集,“递橧”的两个人分坐在橧的两边,把走好的线头一个个从橧齿中间穿过,稍有差错,织出的布就会纹路不均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织布的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母亲每天从田间回到家中,忙完家务后,就会坐在织布机上,手拿梭子,脚踩织机,“咔—咔—咔—”织了起来。在母亲巧手飞梭的编制下,表面有些粗糙,但却凝结着母亲辛勤汗水的家织布就会缓缓地从织布机中流泻出来。

  家织布除了用作衣服面料,还可以做被面、被单、墙围、鞋面等,母亲不等把所有的家织布织完,她就会用剪刀裁下还在织布机上的家织布,给我们每人做一件家织布衣服。母亲不会量体裁衣,但她有一套自己裁衣的方法,她会把我们正在穿着的衣服结合我们的生长发育情况按一定的比例放大,这样裁出的衣服既合身又不浪费布料。那时候农村孩子穿自己母亲做的家织布衣服的很少,好多年轻的婶子大娘不会做,都是由姥姥或者奶奶代织的,谁能穿上自己的母亲做的家织布衣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母亲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母亲为我做一身家织布单衣;冬天,母亲为我缝一身家织布棉衣。穿母亲做的家织布衣服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

  母亲做的家织布衣服伴我度过了童年、少年,后来,我穿着母亲给我做的家织布衣服背着母亲给我做的家织布被子进县城读书了。看到其他同学在商店买的面料被子和衣服,我觉得自卑极了。每逢星期天、节假日,回到家后,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母亲在织布机上“咔—咔—咔—”织布,我辗转反侧,睡不着觉,虚荣心就像一个恶魔在缠绕着我,吞噬者我的灵魂。一个星期天的夜里,母亲又在织布机上“咔—咔—咔—”了,我终于忍不住埋怨起了母亲:“你就知道织这破玩意儿,就不会买点好布。一天到晚就知道咔咔,烦不烦呀?你看看人家城里人都穿的是啥衣服?”母亲停下来,看了看我,已经明白了我的言外之意。她只是轻声叹了口气:“孩子,你这么大了,该懂事了。咱在学校里不能比吃、穿,咱要比学习。你要像县城里人那样,你只能靠学习。咱农民没有别的路。”母亲的话语不多,也不慷慨激昂,更不是什么大道理,但是却让我记住了“咱农民只能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今,我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已经二十多年了,也穿了不少城市人所穿过的面料衣服。但是无论何种面料的衣服,都没有那包含着母爱、亲情、呵护、惦记、希望和祝福的家织布让我感到亲切、自然、温暖、舒服。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织布 田敬文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