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蔡家畈,背靠郁郁葱葱的来龙岗,前拥潺潺流淌的小溪河,依山傍水,是一个约有五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奇怪的是,百余户村民中却无一户人家姓蔡,村中居住的均为殷氏后人。更让人好奇的是,这个只有三百余人口的村落里却藏有多座私塾。这不禁让我想一探究竟。
村支书张贝介绍,这里的原住民为蔡氏,拥有山前一畈农田,后蔡姓香火中断,蔡畈所有殷姓均是蔡家外甥殷仲玠公的后代。谱云:“蔡氏乏嗣,外家钟爱,甥承舅嗣,世守绵绵。”如此,从明成化年间始,至清末民初,留下占地约一万四千平方米的古民居。
站在村口驻足眺望,整座村落被群山环抱,主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呈现出温婉别致古朴典雅的风格。一条小溪流蜿蜒穿村而过,清流急湍,映带其间,漫步石板路与小桥流水间,溪泉的流淌声,如歌如诉,低婉沉吟,仿佛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始终伴随着你,宛如置身与山乡水墨画卷之中。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浓郁的桂花香里,我走进蔡家畈古村落,古朴深幽的屋墙院落,雕梁画栋的徽派建筑,伴随着村民收割金黄色稻谷的隆隆机器和泉水溪流的叮咚潺潺声,那些邃密的往事,岁月的痕迹,时光的沧桑,随着溪泉流向远方……
隐于视线几百余年的小小蔡家畈,殷氏先祖就诗书继世,耕读传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上古至今,蔡畈人喜欢书法,喜欢吟诗作对,喜欢唱山歌。如今的蔡家畈,家家户户依然翰墨飘香,村民常常诗兴大发,祖先的耕读传统,像村庄的溪流一样,百年来源远流长。
村里有四个私塾遗址,分别叫呈禧公私塾、维甲公私塾、浴春公私塾和蔡家畈私塾,都是架梁立柱、两层两开间的砖木结构,虽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最有名气的要数维甲公私塾(甲公塾馆),它是蔡家畈最早的私塾,始建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迄今已有三百年,也是古村落中的第二大私塾,第一大私塾为呈禧公私塾。
殷维甲公(1699-1783),是中堂厅和上堂厅居民的共同祖先。其故居以整个蔡家畈为主体,按古八卦风水定位,居古民居正中,其马头墙及其梁木透雕,工艺精美。内墙上尚存水墨诗画:“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这也是当时蔡家畈人追求文化、热爱文化的真实写照。
该私塾于2024年4月改造完工对外开放。分上下两层,一层是小型图书室及私塾先生办公房,平时供群众阅读和练习书法之用。二层还原私塾旧貌,用于研学之用。前不久,国内知名新媒体微刊《同步悦读》作家创作基地也在这里挂牌。
蔡家畈诗词文化源自200多年前,古时这里的村民就盛行吟诗作赋,能佐证的当属有50多年历史的“赛诗台”。赛诗台设在六龙堂前,两旁有对联:“新事旧家书香如故,牧童樵叟墨韵方新。”墙上还有一首是村里原六邑联中教员殷文鸾老先生八十多岁时写的《初晴晚眺》。
小小的赛诗台,墙壁上重重叠叠粘贴着许多诗词,方寸之地却是蔡畈人的心灵家园。农闲时,村民就聚集在一起,吟诗作画,自娱自乐,童叟都是风雅之士。
张贝书记介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传承至今。从上世纪90年代始,随着现代诗词在村内的兴起,村民们每年都自发组织“赛诗”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30余年。
现年87岁高龄的村民殷阮东,是村里现存老人中功力最深厚的“诗人”。他打小跟随父亲学国文,村里的“诗友”经常登门向殷老拜师学诗。他创作的《价值歌》深受村民好评。不仅有殷阮东,村内长期作诗的村民有20余人,坚持参与诗词创作的约有180余人,几乎人人都能写上几句。
73岁高龄的村民殷诗东就是赛诗台上的常客,他不仅会写诗,还会写散文、书法,爱好摄影等,目前,他已创作了多首诗词,以诗词歌赋记录村里的发展。
村民殷延林常年干建筑工,虽没多少文化,可他自幼生长在蔡家畈,听老人读古诗,看长辈写毛笔字,耳濡目染“出口成诗”。护林员殷明的诗歌在去年春节期间也登上赛诗台,他将自己多年护林的心得体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让他非常开心。
今年21岁的殷艳芳,患有先天性脊髓肿瘤,生活不能自理。因为没能进学校受教育,新华字典曾是她最好的老师。她大量阅读各类书籍,12岁开始每天写日记、练笔。多次参加县和村里举办的农民诗会,获得过一等奖。
居住在蔡家畈的殷氏族人时刻谨记祖训,勤读书忠报国,勤耕种俭持家……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年间,这里名人辈出,其中有三位最为典型,第一位是生于道光丁未年(1847年)的殷先拔,病逝于光绪25年(1899年)。他自小勤读书,立志要用所学报国为民。26岁时“由廪生考选同治12年癸酉科优贡,再由同治13年甲戌应保和殿朝考,被钦取二等第14名,供职于礼部,在朝任士大夫,中宪大夫等职”。一生为官勤政廉洁,体恤民情,留下美名。
另一位走出去的读书人叫殷赉臣,是殷先拔的儿子,于光绪28年(1902年)中举,历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等要职,民国期间任38军秘书长等职,后病逝家中。他每到任一方都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群众自发送他万人签名伞。殷赉臣不仅对军事、地理、医案有相当研究和专长,且擅长书法,墨迹至今仍珍藏于民间。
最有名的却是一名精通七国语言、在医学护理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是“翠姑”殷翠和,生于光绪23年(1897年)。她既是一位白衣天使,也是一位女中豪杰。她生于一个穷苦的王姓人家,五岁时被抱到殷家做童养媳,被殷家送进私塾读书,长大后没有嫁给殷家,却在殷家资助下,考入九江儒励女子中学。从此接受新思想,参加妇女运动,争取南丁格尔奖学金赴英深造。回国后,投身抗战救护,担任多家医院院长和护校校长等职,民国时期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终因积劳成疾,不幸早逝。回顾她的传奇一生,她自身的努力和私塾先生的开明令人赞叹,尤其是殷家人的眼光和胸襟更让我等心生敬意。
新中国成立后,从蔡家畈古村落先后走出了数百名优秀人才,在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建功立业。现在的蔡家畈,不仅有私塾馆,还有乡贤馆、村史馆、名人文化馆、民俗文化馆等为内容的“乡村文化空间”。村里的新旧赛诗台,不仅见证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成绩,也成就了远近闻名的诗书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