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马艳云:儒里

作者:马艳云   发表于:
浏览:137次    字数:161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3篇,  月稿:0

  那日,从扬中返回镇江的途中,我们聊到了儒里。听爱人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儒里”作为村名且保留至今,必然有相关的历史文化渊源。能获此荣称,我想,对于当地世代的村民而言,一定意义非凡。

  爱人见我若有所思,他说道,儒里朱姓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后裔。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至此,见当地村民彬彬有礼,谈吐文雅,读书风气浓郁,欣然提笔命名,题写“儒里”。

  “儒里”的由来,让我对这个从时光深处延续下来的村落多了一些崇敬,也验证了自己的遐想,欣喜之余,便萌生了向往之心。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汽车行驶在开满油菜花的乡间小道上。桃花红了,柳叶绿了,大地换上了崭新的衣装。按下车窗,清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芬芳。

  儒里村位于镇江东郊姚桥镇。约莫一刻钟,我们在一处屋舍前停下了车。与名胜古迹相比,这里显得宁静许多。在巷口处的一栋楼房前,我们驻足观望。这里做了一面文化墙,白色墙体上附有不同的文字版块,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图文并茂地概述了“儒里”的由来及构建。

  儒里村的古建筑群,包括形成于明清时期的古街建筑;以及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朱氏宗祠。临近古街,“儒里”两字镌刻在村头的券门之上。青砖小瓦马头墙,一派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映入眼帘,宛若踏入了徽州地界。

  古街并不热闹,来往的行人也不多,它像一位安详的老人,给人一种淳朴,和谐的感觉。零星的铺子,深邃的宅院,古街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我们走走停停。作为文公后裔居地,朱熹理念的传承成了古街一道永恒的风景线。古街两侧,那些穿过时光隧道,历经时代变迁,饱含生活哲理的真知灼见赫然入目。每一幅绘制,每一处镌刻,每一首古诗,每一则故事,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它像一道明亮的灯塔,指引人前行的方向;它更像一位智者,在后人成长的道路上予以点化。

  在儒里村,朱氏宗祠是一处极具威望的标志性建筑。据介绍,儒里宗祠为朱熹嫡裔所建,是镇江地区目前仅存的朱氏老祠堂。走进祠堂,扑面而来的庄重,悠悠岁月的印记在一砖一瓦间清晰可见。庭院深深,清幽雅致。祠内斗拱,木雕画栋,砖雕花墙,屋顶飞脊兽角,无不彰显着明清建筑艺术的高超。位于天井处的一块长方形石碑上,一首名为《小虹井》的古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故乡有虹井,佳话世代传,孤篷落异地,饮水思婺源。传说朱熹诞辰前三日,婺源故居井内紫气升腾,呈彩虹状。其祖父曰“祥兆!有圣人降临也”。不出所料,这句预言在日后得以验证,“虹井”的美誉也载入谱记流传后世,成为朱熹后裔立志的图腾。

  当地村民告诉我们,每年朱熹诞辰日,族人会集中在祠堂,举行纪念仪式。朱氏祠堂一直是族人的象征,朱氏后人引之为荣。在一间厅房内,我们看到墙上展示着一张张场面浩大,形式不一,风格相似的图片。后来得知,朱氏祠堂不仅是朱熹后人拜祖的地方,也是朱熹后人记录功名的圣地。这些照片上的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人士,对他们而言,朱氏宗祠牵连着整个家族间的血脉亲缘,更是维系家乡与宗族的荣耀殿堂。

  在古街的广场上,一处为朱子简介的大型红色专栏吸引了我的注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朱熹认为:8-15岁的孩童为初级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孩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初级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孩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为成人成才做好准备。

  身为家长,在品读圣贤语录的同时,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我认为,父母不光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义务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基于此,一味侧重于说教形式的灌输,而漠视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填鸭式的方法过于机械,忽视了教育的本真,压制了孩子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生活如同一本百科书,如果换一种方法,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例,少说教,多互动,加以启发引导,换个角度,这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一枝梅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