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秦岭深处有兰若

作者:黄楠飘   发表于:
浏览:22次    字数:255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6篇,  月稿:0

  从左臂峪的山梁顶下来不久,路过一个小山坳时遇见了一片竹林。郁郁葱葱的竹林就像一块翠绿的宝石镶嵌在黑色的山石之间,格外引人注目。一向喜欢竹子的我便信步走了过去。到了近前,却发现这片不大、幽静的竹林后面竟然有一座竹篱笆做围墙的小院子。想来这些竹子大概率是院子的主人所植。

  强烈的好奇心让我失去了风度,竟然无视路口脚下那块写有“清修静地,非请莫入”木牌的警示,径直走了过去。院门是我见过的最简单的门,只用几根竹竿就那么随便地绑在一起。与其说是门,还不如说就是一个摆设,或者是一种象征吧!

  一股细细的溪水从竹林里流出,绕着院门而过。主人在院门口挖了一个约摸半平米大小的储水池,让溪水在门口短暂平静后才继续往前欢快地流去。一只葫芦做成的水瓢用一根红绳拴着,挂在储水池边上的一根胳膊粗的竹竿上。

  抬头望去,院门上竟然还挂着一块阴刻的木牌,上面刻着三个淡淡的大字:“弥勒寺”。原来这竟然是一座隐藏在山坳里的小寺庙。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寺庙,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

  尾随而来的朋友们看到眼前这座小院也十分惊奇,和我一起伫立原地,透过院门向里望去。只见一条由小石块铺成的平整小路直通最里面的殿房。小路的两边是菜畦,一边种着小青菜、菠菜,一边种着黄瓜、西红柿、辣椒。

  那房子,与其说是殿堂,还不如说就是茅蓬。基础高出地面一米左右,由大小不一的山石垒成,虽然杂乱无序,但是表面却十分平整。黄泥墙、茅草顶、木门窗,散发着自然简朴的气息,完全一副山间陋居的模样,根本没有一点儿寺庙的样子。

  观望之下,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究竟是什么人在这秦岭深处修建了这座小山庙?又是什么样的一些人会在这里修行呢?

  虽然说好奇产生向往,但是我们此时面对这么一个地方,却犹豫不决。我们一时间不知自己是该进,还是不该进?贸然进去,会不会打搅了僧人的清净,引起人家的不满?如果不进,错过这么一个朴实幽静的地方,又觉得实在有些可惜。

  就在我们小声讨论的时候,一位身穿灰色僧袍,年纪与我相仿的僧人走出了殿房。他看见我们后,便停住了脚步,吃惊地望着。我连忙微笑着和他打招呼,向他道歉,说我们不应该打搅了他的清静。哪知道,僧人一脸高兴,快步迎上前来,热情地连声说道:“不碍事,不碍事!既然来了,就是有缘人。几位施主,快快进来,歇歇脚。”

  是呀,相见便是缘。既来之,哪有不进去的道理?心存好奇的我们马上顺水推舟,乐呵呵地随他进了院子,直奔茅蓬。

  茅蓬分为一大一小两间房,一间是大殿,一间是僧人的起居室。所谓大殿,也不过七八个平方米大小。大殿的正中央供奉着一尊做工并不精美的弥勒佛泥塑像。佛像前的香案却十分整洁,一只黑色的方形香龛里立着三支佛香,烟气袅袅绕绕,为弥勒佛延续着人间的香火。

  殿内实在是太小了,无法容纳我们几个人。僧人便请我们坐在殿前院子里的一棵粗大核桃树下休息。树下有一块不大、近似四方又不太规则的青石,算是桌子了。周围五个、三十多公分高、直径约四十公分的枯树桩算是凳子了。我们四人加上僧人不多不少,刚好一人一个凳子。这还真是凑巧、更是有缘。

  闲聊间,才知道僧人名叫净空,六年前来到这里,利用山民遗弃的住宅,一个人栽竹建庙,修行至今。他说这地方十分偏僻,很少有人来。没想到我们今天能来,算是有缘人了。

  听了他的话,我不由得赞叹他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能够独自坚持下来。净空却淡然一笑,缓缓地说道:“心若无欲,则万事皆空。佛法无边,兰若自在。施主不经我所经之事,未受我曾所受之苦,自然不会明白我为什么能够在这里独自修行了。”

  他这文绉绉,颇有禅理的一番话让我恍然了:是呀,我不经他所经之事,未受他曾所受之苦,怎知他心中所想?又怎会明白他为何能在此独自修行呢?看来,这个净空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之所以甘受清冷孤独,一定是对尘世的生活彻底失望了。这座僻静的小院是他的修行之处,也是他躲避尘世烦恼的地方。

  我马上意识到自己今天多嘴了,连忙知趣地岔开话题,和他聊起了院门口的竹林。一提起竹子,净空顿时兴奋起来了,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诉起他种植竹子的经过。

  望着侃侃而谈的他,我蓦然觉得大殿两侧立柱上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幅对联对于净空的修行,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了。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那大殿里的弥勒佛像。只见弥勒佛一如万年地微笑着,似乎这世间没有什么能让他忧愁的事情。放下执念,抛却遥不可及的欲望,人生处处都是欢乐。佛陀做到了,净空做到了,我却没有做到。

  继续闲聊了一会儿,我忽然意识到我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太长了,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于是,我起身双手合十,与他客气地告别。净空虽然没做挽留,但是很热情地把我们送到寺庙外面的山路上。

  我们一行人继续向山下走去。我们一边走,一边议论着净空的小寺庙。一位朋友忽然问我:“老郑,你说他一个人住在这里,为什么还在院子里整了五个树桩当凳子?”

  我开玩笑地回答道:“他是怕我们这几个有缘人来了,没有地方坐。”说完便下意识地回头望去,却发现净空依旧站在那儿望着我们。看到我回头观望,他就立刻挥了挥手。可是当我抬起胳膊,刚要挥手还礼时,他却转身走了。

  我默然了,怔怔地站在原地,望着他背影消失的地方,陷入了沉思。原来,看破红尘的净空内心深处也是孤独的!当年,他种下的那几棵稀疏的竹子已经长成了一片茂盛的竹林。我不知道,随着竹子疯长的是他与日俱增的寂寞孤独,还是他越发超然的淡泊宁静?

  修行其实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只有学会忍耐寂寞孤独,才能够坚持下去,使自己的身心最终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晚年隐居辋川的王维曾经孤寂地吟唱道:“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王维的这种寂寞孤独,净空也有。只不过,不幸的是人家王维还有孟浩然用:“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故园在梦中,寂寞谁知我。”的诗句来安慰,他却无人来安慰。

  唉!阿弥陀佛,也许佛陀会安慰他吧!

  别了,净空!他日若是有缘,我重走左臂峪,一定来这秦岭深处的兰若之地看你。只不过:

  再来不复问,

  大道了可悟。

  深山兰若静,

  翠色染修竹。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