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李海波:我眼中的父亲

作者:李海波   发表于:
浏览:35次    字数:269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4篇,  月稿:0

  父亲已离世六年多了,在我眼中父亲是个既严厉,又慈祥的老人。

  我从小生活于农村,父亲常年在外工作,与母亲陪伴时间多一点,与父亲聚少离多。因父亲过于严厉,自小到大几乎不怎么与他说过话。

  记得上小学五年级阶段,城里的孩子都有了暑假作业、寒假作业。可农村孩子除了假期老师布置作业以外,多半以玩为主。

  有一年暑假,父亲给我带了几本暑假作业,我如获至宝。即刻被里面的精彩内容吸引住了,里面除了练习以外,还有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补充知识。本来是一个假期的作业,我十几天就全部做完了。

  邻居有个表叔,他在洛阳市供电局工作。他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也给在家的子女购买了暑假作业。他的大女儿与我同龄。我小时候经常在她家里玩,一起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问题常与表叔在一起探讨。记得讨论最多的题型是:“任意4个整数,不论加减乘除怎样算结果等于24。”

  上了初一,父亲又为我订了《中学生学习报》。每周一期,上面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各科习题。当时我特别喜欢数学、英语,几乎上面的每道题都做了一遍,盼望下一期《中学生学习报》早点到来。

  1983年,我考入了小中专,第一次出远门,生活尚不能自理。父亲就陪我还有奶奶一起坐长途汽车先到郑州大姑家。第二天,奶奶留在了大姑家。我与父亲又乘火车到了驻马店站下车,又徒步两三公里到了驻马店汽车站,换乘前往学校的汽车。虽已立秋,秋老虎还在发威,父亲当时已年约五旬,一路上扛着行李,汗流浃背,马不停蹄地赶到学校,帮我办理了一切入学手续。

  临走时,父亲怕我孤独,陪我在学校学生宿舍里住了一晚上。当时年幼,也未与父亲过多的交流,第二天父亲就回家了,我也未去汽车站送父亲一程。

  中专四年期间,除了缺钱问父亲要以外,很少与父亲交流,甚至连写封书信都没有。看到同学们吃得好,穿得好,也曾羡慕过,也曾怨恨家里太穷。

  毕业后,父亲又帮忙给我找工作,帮我办理入职手续。至此,父亲终于松了一口气。

  转眼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亲逢人就托,帮忙给孩子介绍对象,后来又帮助办理结婚事宜。总之,父亲为了孩子们操碎了心。

  长大后,终于明白。父亲之所以严厉,也与当时的经历有关。一方面严师出高徒,“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父亲深懂这个道理。后来我们弟兄四个都自食其力,找到了一份工作。另一方面,家里孩子多,负担也大,父亲压力也越大,难免会出现笑容。只有当孩子们考入了大学,父亲才会难得露出笑容来。

  父亲一生对孩子们要求很高,但也有慈祥的一面。当我们都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时,父亲对下一代疼爱有加。特别是春节期间,一家十几口人聚在一起时,父亲母亲是最快乐的,一方面逗孩子们玩,另一方面给孩子们压岁钱,顺便再给孩子们点零花钱去买鞭炮放。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从母亲摔倒卧床不起以来,父亲脸上又多了一份忧愁。多年的老伴,如今不能自理,少了一份上街的陪伴。父亲太累了,以至于积劳成疾,先于母亲病逝,仅隔不到三月,母亲也相继病逝。

  子欲养而亲不待。每年的春节,失去了与父母的陪伴,人生也就少了些许快乐。人总是要老的,唯有把自己的人生过好才对得起逝去的父母。

  回忆家乡的往事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从小在家乡长大,度过了童年的美好时光。

  老家过去是个四合院,长方形的。有瓦房四间、平房二间、门楼一间。爷爷、奶奶、叔叔、婶婶还有我家十几口人住在一起。家里人十分团结,从未红过脸。

  院子虽小,但很温馨。院子中间种有石榴树一株,枣树两株。奶奶是个勤劳的人,每年都为石榴树浇水、施肥,为防止石榴树生病,在座果初期,用棉花蘸六六粉(剧毒现已淘汰)将石榴嘴塞住,这样果实不再有虫蛀。每年八月十五,石榴熟了,一家人在院子内围坐一起,赏月、吃石榴。

  记忆中,院子内枣树已长大,小时候双手抱都抱不住。枣树十分高大,已超过了房顶。有圆枣、长枣两个品种。不到果实成熟,我和弟弟们就上到平房顶上,甚至爬到树上采摘枣子。枣树有大小年现象。今年产量高,明年就会下降。后来,我上了学,才懂得了造成枣树大小年的原因,就是没有合理利用营养,疏花疏果做得不到位才引起的。

  在我家院子后,有一个大水坑。因为地势较低,每逢下大雨,上面的雨水顺流而下,久而久之聚集在这里,成了大水坑。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夏季,淘气的小男孩们在这里游泳玩耍,大人们也在这里洗衣服。到了夜声人静时,还能听到虫鸣蛙叫。

  我家院子西边,是一片树林,有杨树、桐树等,业已成荫。夏季,大人们在这里乘凉、纳鞋底子;夜晚时,孩子们在这里捉知了。

  顺着村口大路一直向北走,过了大马路(现310国道),就是一片庄稼地,这里是附近生产队的耕地。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种,收获着幸福。

  村民最忙的季节莫过于收麦子、种玉米。三伏天气,村民们都起得很早,除了老人、小孩以外,成年人拿着水壶、戴着草帽,手拿镰刀,一只手搂住一簇麦子,一只手用镰刀割麦。割麦是有技巧的,稍不注意,会割伤身体的。我家弟兄年纪小,全靠叔叔、婶婶、二姑父帮忙,每割完一簇,就三五成簇堆一块儿,便于装车。割完后,叔叔婶婶各拉一辆架子车,架子车前拴一根绳,我在前面帮助大人拉车,运送到村子大操场上。然后进行暴晒、脱粒、扬麦、收袋保存。除了交一部分公粮外,留住自己备用。

  收完麦子,就要播种玉米。我与婶婶一组,婶婶刨坑,我往坑内丢3粒玉米种子。不知何故,村民都这样做。后来,上学得知,丢3粒玉米种子,是为了保证成活率。如果丢1粒,万一种子不发芽,岂不浪费了一个坑?

  村子庄稼地头,有一块儿生产队菜地。这里一年四季都种有蔬菜,供村民使用。种菜的是本村村民何木(谐音),我管他叫“木爷”。他种的一手好菜,用的是井里的水,上的是农家肥。种的黄瓜、西红柿超级好吃,至今也吃不出那种味道来。蔬菜成熟时,“木爷”就根据每家人数,分成一小堆儿,吩咐村民来领。那时一小堆儿蔬菜够一家人享用一阵子。

  记得村里还有一块地,离杨村河比较近。每次去地里干活,大人就吩咐不要去河边玩耍。出于好奇,我就偷偷地站在河堤上向下望,果真有一条河,水流不太急,很缓。这是我们当地的母亲河,世代河洛儿女在这里生存、繁衍后代。这里曾孕育了伟大的河洛文明。据说,曹植的《洛神赋》传说于此。

  家乡是很美丽的,这里有世代淳朴的农民。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记忆中的美景多为居民住宅所覆盖。

  进入二十一世纪,村两委带领家乡人民团结奋进,共建美丽乡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网络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村民也进入了奔小康的时代。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