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马民新:《宜城往事》人文独白和情怀

作者:两毛钱   发表于:
浏览:7次    字数:173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8篇,  月稿:0

  初夏季节的一个晚上,我收到快递件,就这样《宜城往事》走进雁汊书房,此书是陈钧成老先生遗稿,大联兄整理,这是父与子最深沉的“爱”,虽没大声说出来,我已在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宜城往事》文图兼有,封面及题字厚重感迎面而来,穿越时光墙,走在青石板上,或在倒爬狮,或在谕碑亭,或在鹭鸶桥,或在振风塔......在文字里游走,看到老安庆不一般的人文风景,不肯释卷。

  陈钧成老先生说过:吾年近八十,出生时距清朝仅16年,少时仍延续着晚清生活习俗。这些年,我随想随记。悉力于记忆中还原宜城往事,简单扼要,不求繁琐,让后人知道老安庆人的生活方式,还有苦难经历,我想这些记录还是有一定历史价值的。

  《宜城往事》分为安庆民俗、老安庆七十二行、漫谈老安庆地名与建筑、老安庆用物、老安庆钱币、民间曲艺、老安庆饮食文化、江湖旧闻、往事剪影等十五篇章。

  一座城与一位老人是怎样的文化情怀。在大联兄文字写到:父亲在生命最后一年半时光里,除了有亲情陪伴,还有文史情怀精神疗愈,在书桌上有一台灯一直亮着,“父亲佝偻着身腰伏在桌前,一边咳嗽着,一边写着文章。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要把自己知道的民俗史志写出来,就这样一直写着,直到生命的尽头。”

  老先生笔耕不辍,六十余载。收集整理老安庆人文风俗,用文化情怀建构精神家园,为后人研究探源老安庆提供了一手宝贵资料。他呕心沥血,不舍昼夜为安庆历史文化名城献上珍贵文献手札。

  书中老地名,八百吊的地方在南岸大渡口附近,以前也听人说起,文章从中填补了地名来历的空白。短短的文字,还原了一条锦鲤鱼的凄美传说。还有回回糖、龟山、吴家嘴、柴家巷、广东会馆、和尚桥、连河铺、金宝门,乱石堆,有的文字词条不足60,但记录着一些后人不知晓的人和事。

  陈钧成老先生用文史眼光,通过走访口述等细致入微记录风土人情、民俗物件,木风扇、柞棍、烧芦柴等,可见时代在进步,生活在新时代,科技发展迅速。

  老安庆饮食文化,美食江鲜毛花鱼、鱭刀鱼,安庆的侉饼,滚叠元宵,平时油炸元宵,勾起了我回忆,小时候去安庆城,大人说去省里,最喜欢吃芝麻团。钧成老先生记录详尽,烧卖很大,个头大,米硬,油重,一斤米做八个,售价二文一只。还有毛豆炒辣椒、三层楼包子。

  江湖旧闻,提到东至周家,周馥在安庆进入李鸿章淮军幕府,跟随李三十载,后任两江、两广总督,其后代政界、商界、学界颇有建树。其子周学熙与梁士怡、张謇等同为实业界著名代表。民国十一年,在安庆修了一座周悫慎公祠。祠背靠鸭儿塘,塘畔有一四姑娘娘庙和水浒凉亭。

  钧成老先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为一个朋友拉棺材,一路嚎啕大哭。他看望病中的难友,“紧握着他的双手,泪流满面。这时我哭,他也哭,足足一个小时,出门时两眼红肿”。

  优良家风家训影响着一代代血性陈家。老祖母指出,起家但似针挑土,败家犹如浪淘沙,成家的艰难,守业不易,处处勤俭。祖母义务为邻居接生。陈名振为人热心,肯替人帮忙,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帮助人处理复杂事务。陈钧成老先生不识水性,却搭救过5人落水者性命。烂苹果,一个简单善举,为自己赢得贴心小棉袄,成为后来儿媳。陈氏家风潜心默化,浸润着陈家,善良、刚毅、勤劳、好学,不愧为书香世家。

  老先生所走过的山川,笔下人文地域,可能大联兄已重走,或在安排之中。南岳、周村、怀宁梅林、黄家榜、洪镇、江家冲等地,皆有大联兄追寻足迹,他说:其实,国运、家运和个人运气都是连在一起的,处于大变局中的小人物,谁能主宰自己的沉浮呢?乱世中人命如草芥,如蝼蚁般能保全性命已是不易,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在庆幸之余,也祈祷着国家长治久安,从此不再有战乱。

  与大联兄之缘,是在同步阅读上看到写江南章村的,文字透露出儒雅,直抒胸臆,通透本真,深深的吸引,后在老城凡清小院邂逅,以茶水相敬,淡淡茶香如君子。

  父爱如山,情深似海。而在后页大联老师怀念父亲的文章,分明是孩子写给父亲的散文诗,亲切、珍贵和感动。

  “这灯光是明亮的,双眸慈爱的看着我,它让我懂得,人活一世,需怀一颗爱心,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走好这条人生路。”

  《宜城往事》这本书,是钧成老先生留给人世间最好的念想,书香会一直氤氲在皖江。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两毛钱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