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磨志坚:回望恢复高考那一年

作者:两毛钱   发表于:
浏览:21次    字数:157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8篇,  月稿:0

  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改变人生。大学校园,令人神往;高考路上,万马奔腾,千万高中毕业生在接力,在冲刺。再有几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了,不禁依稀忆起47年前的恢复高考那一年。

  那一年是1977年,我已是20岁青年,在村里生产队劳动三年半了,听到国家恢复高考了,虽然没有欣喜若狂的神态,但也和村里十多个有志青年踊跃报名参加高考。

  那年的恢复高考没有什么复习资料,更没有高考大纲,我们白天和队员劳动,晚上找来一些高中课本复习,在微弱的煤油灯下背书,可以说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复习有限的资料,形象地是说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再“耕耘”那“荒芜”了的头脑。

  1977年,虽然粉粹“四人帮”已经一年多了,但是“两个凡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阶级斗争为纲”还是主导思想。所幸国家领导人邓公一经复出工作,即着手整顿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工作。首当其冲的便是改革大学招生制度,恢复各大中专院校统一考试招生的办法。

  恢复高考制度,是一个值得万般珍惜的历史事件。因为它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起点,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那一年的恢复高考,无异于冬天里的一把火,既改善了社会风气,使原来找关系、走后门上大学的风气为之一变,又为青年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大道理就不说了,而记忆却不是很清晰,据查询一些资料,广西高考的统一文化考试时间是在当年的12月15日16日两天。而我上林县约有6000多名考生在几个公社考点参加高考,结果录取人数仅254人,其中大学生119人,中专生135人。我参加了文科考试,得老天垂青,有幸被录取,成为一名中专生。

  因为“文革”,中断了之前的高等院校统一考试,就积压了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和回乡知识青年,为了实现他们再深造的愿望,中央政府出于造就人才和人性关怀,那年的高考以及次年的高考就放宽年龄。于是千万高考生中,就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段,更奇葩的是,就有夫妻同考,叔侄同考,兄妹同考等等。

  那一年,我就和两个叔叔同考,小叔比我仅大两个月,但比我聪明,就考上了农学院,可惜体检时因为色盲而被涮下,不过他爸马上带他到医院做手术治疗好了,次年的高考,即1978年7月,叔叔再次考上农学院,四年后毕业分配回本县糖厂,而他的哥哥,即我的二叔,比我们大十岁,是代课教师,那年也参加高考,考上了当地的师范学校,中专学习两年,毕业回本公社做教师。

  得益于两个叔叔有一些高中课本和复习指导,我这个天赋平平的高中毕业生也考上了中专学校。我是个健忘的人,那年高考许多细节早已随水流逝,仅记得填三个志愿时,第一个是广西大学中文系,第三个是商业学校,而收到入学通知的是粮食学校。即使这样,村民和同学们对我也是羡慕不已的,口口声声称“大学生”。

  高考后一个多月,各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就下来了,三个月后,即1978年三月,荣幸考上的大学中专生就离开家乡,到外地进校园,学习各自的相关专业知识了。我同样的告别父母弟妹,告别邻居与发小,告别劳动三年多了的田地,到南宁进粮校,和来自各市县的不同年龄不同口音的新生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同窗学习与生活。1980年3月毕业,至今已四十四年矣,同学们,现在还安好吧!沧桑岁月,当年我们的青春风发,现在个个都是白发老者了。是否也有人同我一样,在2024年的高考来临之际,缅怀恢复高考的那一年,感念四十多年前的同学情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一年的高考都是热门话题,千万考生都是人们关切对象,高考又关乎千万个家庭。

  现在的高考与1977年的高考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机制是不变的,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改变自己的意识也已深入人们的脑髓。

  恢复高考制度,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航向,也改变了众多知识青年的命运。四十多年前的那一场高考,成了那一代人难以淡忘的情怀。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