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徐光太:泰戈尔,歌唱人生的永恒

作者:陈大联   发表于:
浏览:3次    字数:2911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以前读过,感觉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与自然的赞美。最近细读一遍,又读了他的《飞鸟集》和《新月集》,有了新的感受。它们是哲学思考的诗歌表达,宗教信仰的情感抒发。它们表达对神无限的爱,与神分离的痛;表达万物一体、人神一体的宇宙整体意识。它们是净化与慰藉心灵的绝美赞歌,值得我们反复吟诵。

  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他是一个作品浩繁的文学大师与学识渊博的哲人。“诗人如轻风,正岀于海洋与森林,追求他自己的歌声。” (《飞鸟集》)他的诗非常完美,将他自己本身的意念,同他借鉴而来的意念和谐地熔铸为一个整体;且韵律均衡,把诗的阴柔情调与散文的阳刚力量融合为一;用词典雅,格调高尚,神形皆备;情感细腻,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哲学与宗教相融合,用诗歌形式表达,泰戈尔是世界上的第一人,独一人。他用整部整部的诗集,歌唱人生,歌唱人生的归途,歌唱人性,歌唱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突出的是他对人生命归宿的领悟,对死亡的思考与超越。泰戈尔认为,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我的存在,对我是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飞鸟集》)神把灵魂赋予一个躯体,这个躯体老迈腐朽之后,灵魂又在新的躯体里获得生命。生命的永恒来自“神”,来自宇宙的最高灵魂。他认为,归去并不是生命的真正结束,而是生命的继续,是灵魂去和最高灵魂汇合。因此,热爱今生,也应该热爱归去。泰戈尔把归去比喻为新娘出家,将与大神合一。他认为:生,在上帝抚育与庇护之中;归去,也是在上帝仁慈地爱抚与安慰之下。因此,归去就没有什么可恐惧悲哀的。归去就像鹤鸟回归山巢,雨水回归大海,灵魂也要回归到自己“永久的家乡”。

  他用《吉檀迦利》这部献歌吟唱:

  当死神来叩门的时候,

  你想以什么贡献他呢?

  啊!

  我要在客人面前,

  摆上我满酙的生命之杯——我绝不让他空手而回。

  我一切的秋日或夏夜的丰美收获,

  我匆促的生命中的一切获得和收藏,

  在我临终此生,

  死神来扣我门的时候,

  我都要摆在他的面前。

  泰戈尔的这些诗歌以他的宇宙观为出发点。他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人与宇宙的关系,阐述了他的人生观、宗教观和社会理想。在他看來,古代印度文明产生于森林,这种起源和环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质。泰戈尔认为,印度文明与西方文明有明显的不同。印度人与大自然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他们生存于自然、依靠自然,与自然保持最紧密的、最和谐的联系。一旦离开大自然,他们就无法生存下去。印度人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有精神的,人与自然界的事物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人与自然可以交流和沟通。他说:“任何东西在印度人看來都具有精神的意义。”

  泰戈尔的这些诗歌以他对人双重性的认识为基点。泰戈尔认为,人有有限的一面,又有无限的一面,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结合。他在描述人的双重性时说:“他(人)既是大地之子,又是上天的后嗣。”在人的存在中既具有神性(或精神)的一面,从这方面看,他是上天之子,他与宇宙万物在精神本质上都是同一的,因此他与大自然在先天上就是和谐统一的;在人的存在中也有非神性(或物质)的一面,从这方面看,他是大地之子,他有许多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因此他单独存在着,往往与大自然不相协调。泰戈尔所谓的“有限自我”,实际上就是指我们所说的 “自然的人”。它只代表人的低级属性或低级方面,不能代表人的最终本质。

  什么是人的无限方面?泰戈尔根据古代吠檀多的“梵我同一”的原理,认为宇宙最高本体梵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实体,梵就是宇宙灵魂,就是“无限”,就是God,也就是神。它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万物都由它显现的。梵不仅显现了万物,而且寓居在万物之中,作为万物的精神本质。同样,人也是梵的显现,梵也寓居在人体之屮,作为人的精神本质。因此,泰戈尔把这种在人体中的“自我”或“神性”看作是人的无限方面。潜居于人体之中的梵,泰戈尔称之为“个人灵魂”、 “人内中的神性”、“无限人格”、“生命之神”、“永生之人”、“永恒精神”等等。

  在描述人的无限方面时,他在《吉檀迦利》中写道:

  通过生与死,今生或来世,

  无论你带我到哪里?

  总是你,同样的你,我无穷生命中唯一的伴侣,

  永远用喜悦的锁链把我的心和陌生的事物相连。

  他在《飞鸟集》中写道:

  我可能要死很多次,

  才能领悟,生命是无穷无尽的。

  在我晚年的黄昏,上帝来临,

  他篮中装着我往昔的花朵,犹自鲜嫩。

  在汹涌呼啸的大海那头,

  我渴望有一座音乐之岛。

  泰戈尔认为,人的“无限自我”代表人的高级属性,人的真正本质。它是人的精神方面,是存在于人体内的“神性”, 是与宇宙最高本体梵或神相沟通的桥梁。因此,它具有许多不同于“肉体之人”(有限自我)的特性:它使人具有一种强烈的超越自身的愿望,不断地推动人超越有限的自我,向精神状态发展;因为人性中有了这个无限方面,人才能不断地渴望解脱和永生;因为有无限方面的存在,人才会对自然发生兴趣,会被大自然的美丽所打动,并对山川大河、花草动物产生爱慕之情,进而改变“有限自我”的那种心态,转向热爱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和处;由于有了“无限自我”,人才具有极大的创造力,不仅有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而且有表达新概念的能力,以及各种新颖和独特的想象能力。

  那么,人类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呢?泰戈尔认为,人类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转化自己的人性,使自己的肉体性质转化为精神性质,使自己潜在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本性充分显现出来,从而使人类之间相亲相爱、幸福欢乐,使社会生活和谐统一、完美无缺。这就是人类奋斗的目标,也是人类的最终命运。

  如何实现人类的最终命运呢?换句话说,如何來转化人性呢?泰戈尔主张,必须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人们的行动和工作,去转化肉体表面的自私性,去揭示内在的“自我”,使其真善美的精神本性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实现人类的命运。泰戈尔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人的生活充满欢乐,只有充分体会到生活欢乐的人,才不会谈论人生的悲哀,才能竭尽全力地坚持自己的生命。

  他还有许多诗歌显示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光辉,“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进不来。” (《飞鸟集》)

  泰戈尔的这些诗歌,其思想渊源于印度古代奥义书和吠檀多哲学;也渊源于印度教虔信派的泛神论和宗教改革思想,还有佛祖的思想;还渊源于西方近现代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人道主义学说;中国古代哲人老子也对泰戈尔的哲学宗教思想有所影响。他称老子为中国的伟大哲人,多处引用了《道德经》。泰戈尔赞赏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意在指出,人的精神生命长于物质生命,重于物质生命,因而也就更为重要,更有价值。

  “伟人是一个天生的孩子,当他死时,把他的伟大的孩提时代给了世界。” (《飞鸟集》)让我们高声诵读《吉檀迦利》和《飞鸟集》,反复吟诵它,在诵读中感受精神的永恒,感受情感的升华!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