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男孩子对枪都有一种独特的情节。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用树根、弯曲的竹节模仿枪的形状,制作成一个个像模像样的玩具“枪”,一群小伙伴从山顶直冲而下,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与“守卫”酣畅淋漓,每每想来十分的神气与快乐。
父亲以前是基干民兵,也在“三线军工厂”做过工。小时候他经常和我讲枪的故事,并用子弹壳给我做各种各样的玩具,那时候就特别的崇拜和羡慕,也从中深刻的感受到父亲对子女的爱。也就在那时起,经常听父亲说我家在山谷中发现“马克沁”水压重机枪的故事。
198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中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田到户。有一天,爷爷和父亲在山谷中开荒屯地,洋镐挖地的时候忽然听到叮的一声,父亲以为是碰到了石头,于是移动了10公分,还是咣的一声,接连二下、三下,爷爷说下面有大石头,把它挖出来吧。他们刨开土发现并不是石头,是一个长长的用油纸包好的黑呼呼的铁疙瘩,等全部挖出来一看,原来近一米多长(该枪长895毫米,全重49千克,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的机枪。爷爷是建国第一任乡指导员兼生产委主任,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让他认识到“这是文物”,是公家的东西。首先做好保护,和父亲一起抬回大队部,并立即上报。第二天一早和父亲将文物送至县委党史办公室,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并签收收条。1985年,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颁发纪念证。
2018年我去六安出差,六安市的战友邀我一同参观皖西博物馆。在第三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展厅,看到了由舒城县捐送的“马克沁”水压重机枪,我不免想到了小时候父亲和我讲的我们家发现、保护、捐送的那挺机枪。回来后,我从老家找到了当年中共舒城县委党史室的收条和纪念证书,致电县党史室的同志,他们说因为县里没有博物馆,所以在市皖西博物馆建成之时,送至皖西博物馆展呈,也正是我所看到的那挺“马克沁”水压重机枪。
四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触摸这红色的纪念证,久久不能平静。先辈已逝,我时常带孩子们去参观,感受这份精神和家风的传承。
从军六年,我做过五年的军械员,管理和接触过很多次枪。枪是军人的第二生命,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舍它而去的。我的老家,是新四军四支队高敬亭的驻地,这也不免由此让我回想起这挺机枪的前世今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那些为了人类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先烈,在行军中,突然接到上级指令,为了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得不减负前行,因此将这挺机枪埋藏起来,有朝一日再取出;亦或许他们也早日厌倦了这硝烟战火,将它埋入土中,以求早日天下太平。
如今,河清海晏,岁和时丰,如你所愿!山谷中发现的“马克沁”水压重机枪和这红色的纪念证见证了那段历史,它在博物馆中展呈,并向人们诉说那段烽火岁月。
愿战争远离,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