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曼娘|梓橦山巅拜鬼谷

作者:小昭   发表于:
浏览:87次    字数:335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5篇,  月稿:0

  齐鲁大地是不缺山水、不缺文化、不缺名仕的好地方。

  这年假期,我远赴山东,只为一座山和一场拜谒。这座山,比起齐鲁其他名山,也许不够大气、秀美、险峻、巍峨,但有什么关系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曾在游览此山后,亲笔题写了四个字——鬼谷仙境。

  没错的,这座山,名叫梓橦山。鬼谷文化的发祥地。

  占地面积1500余亩的梓橦山,是鲁中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沟镇。

  据明朝嘉靖25年编撰的《淄川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鬼谷子,于梓橦山授业于苏秦。因于此,梓橦山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军事学院”了。

  梓橦山僻静幽邃,沟壑相间,林密谷深,峭壁危岩,一个人行走在这座山里,尽管有蝉鸣相伴,依然会产生没来由的恐惧感。而那个没有生殁时间、说不清出生地、居无定所、神仙般奇才的鬼谷子,更是给梓橦山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传说中的鬼谷子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他的前半生周游列国入殿谋事,可谓颠沛流离;后半生隐居山野授徒著书,可谓安宁淡然。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所不能及,故有“神仙”之称。

  鬼谷子是纵横家学派的创始人。鬼谷,是地名;子,是古代对卓越男子的称呼。也就是说,与其他诸子百家不同的是,鬼谷子是唯一一个用地名来指代其名的人。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抛弃祖宗姓氏、退出世俗纷争、授徒“来者不拒 去者不追”、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空气动力的人,注定了他的卓尔不群和流芳千古。只是苦了后人,为了寻找“鬼谷”之地,可谓煞费苦心。两千多年过去了,“鬼谷”依然扑朔迷离,存在于云雾缭绕处。也许,鬼谷先生的本意只是在“出世入世”间,在传播他的思想观点中,而不是在名闻利养之中,所以,他叫什么,住在哪儿,已经不重要了。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叫“鬼谷”的地方有十几处之多,但比较信服的说法儿是在山东。因为当初,先生是在齐国政坛上隐退的,因此不会走太远。山西云梦山的“鬼谷”当是先生的出生地。

  正史对鬼谷子的最早记载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但并没有像其他诸子百家般立传,只是多次提到先生的名号“鬼谷子”,对他在纵横术上的高超智慧给予肯定,也提到苏秦、张仪均为先生的弟子。因于此,便有人怀疑鬼谷先生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并对其所著的《鬼谷子》一书存疑。

  正史不全野史补。野史对鬼谷先生的记叙可是丰富多彩、神秘莫测的。相传,有两家邻居,一家姓赵,一家姓周。赵家经商,周家务农。一年,赵家破产,周家慷慨接济,赵家为表谢意,便许诺将女儿嫁给周家公子。没多久,周家父母双亡,家境败落。见此,赵家悔婚。周公子急火攻心病亡。赵小姐闻听噩耗,在周公子坟前哭昏。恍惚中,见周公子给了她一把稻谷。赵小姐回家后,将稻谷煮熟吃了怀孕,生下一个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是鬼生谷、谷生子,于是赵小姐给孩子取名鬼谷子。

  神奇的出身寄托着民间百姓对鬼谷先生的崇拜和仰望。

  两千多年来,数不清的历代史学家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鬼谷先生的探索。似乎人生就是这样,越想抚平岁月的褶皱,越发现岁月如此坎坷;越想扫净历史的尘埃,越发现历史的厚重。其实,鬼谷先生不姓周,亦不姓赵,姓王,名诩,亦名王禅,号玄微子。《资治通鉴》记载:鬼谷子是魏国人。这个记载符合他的王氏身份,也应和了坊间对先生的尊称“王禅老祖”。

  据公元334年面世、至今依然存世的王氏家谱《江左第一世家王氏世图谱》记载:王诩是周灵王太子晋的第五代孙。太子晋的儿子曾“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晋”指晋国,“平阳”是今山西临汾。晋国后来分成韩、赵、魏三个国家,王氏后人所居住的“平阳”正在魏国境内。也就是说,王氏家谱与《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吻合的。

  鬼谷先生出生的时候,正值魏国蒸蒸日上,也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最为群星闪烁的时代,以老子、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已经形成,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的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先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广涉经典,为他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各领域功底。

  一个时代的辉煌灿烂总会与狼烟四起并肩而行。满怀激情的多才少年鬼谷,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够纵横捭阖啊!于是,少年鬼谷走了拜师之路。他遍巡天下,拜师学艺,关注时政,了解各国地理。可是,当踌躇满志的鬼谷真正走上仕途的时候,他才知道入仕的道路有多么地难走。

  楚国。韩国。宋国。齐国。半生的颠沛流离、辗转奔波,鬼谷几度心灰意冷。最终,他选择了归隐。

  尽管鬼谷入仕之路坎坷,可喜的是,他把在各国的每次活动都详细记录下来,并将智谋策略的运用方法加以总结提炼,归隐时,独一无二的“强国合纵、弱国连横”的纵横学思想已经基本形成。

  鬼谷先生隐遁山林后,并没有做一个安静的思想家,而是广招天下之徒,教授他的游说涉政之术。他假借弟子的名义,以自己独有的“出世”方式,来实现最彻底最广博的“入世”。

  先生都收了哪些徒弟才会如此震荡中华上下五千年?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徐福、毛遂、范蠡……五百多个精英,几乎囊括了战国时代所有的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阴阳家、语言学家……孙膑逢战不输,庞涓遇羊而荣,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做秦国宰相,范蠡帮越王反败为胜,商鞅为孝公改革变法,李斯助秦始皇一统山河……可以说,鬼谷门人遍布天下,在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时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传奇。

  融入先生毕生心血的《鬼谷子》一书,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它涉及到心理学、语言学、政治学、谋略学、纵横学、军事学,等等多个领域,它所揭示的智谋权术表现形式早已享誉全球。后人这样评价鬼谷先生: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身怀旷世绝学,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精通百家学问,独具通天之智。把先生誉为纵横家的鼻祖,称他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谋略家、兵家、阴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法家、名家、发明家、医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

  试问上下五千年,还有哪一个能堪比鬼谷先生的博学智慧和淡定安然?

  先生还是一个大孝子。据说,先生归隐后只做两件事,一是收徒讲学,二是孝敬母亲。一天,母亲对鬼谷说“娘死后,儿若想娘,就挖一口井,从井水中你就可以看到娘了。”母亲离世后,先生悲痛不已,为见慈母容颜,先生在梓橦山挖了一口井,朝看母亲年轻时,夕望老母晚年中。朝夕观井让先生发现了一个奥秘,就是根据井中水位的升降,洞察天气的阴晴变化。为此,当地百姓皆呼“鬼谷井”的神奇。

  我去时,阳光正烈,鬼谷井的泉水清冽凉爽,很多当地百姓来这里取水喝,说“井水神奇,可治百病”。我笑而不语,也学当地人的模样,用井旁的长柄水瓢舀水洗手洗脸,还响亮亮地喝了一口。我愿意让这口鬼谷井水的清爽冲刷干净我世俗的肠胃,我愿意把先生的安宁淡然带回家。

  梓橦山的“鬼谷”深十余米,下边是水流湍急的梓橦河。我从河上的铁索浮桥走过,遥想两千年前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一个个无名小卒就是从这里走到鬼谷先生面前,行拜恩师之礼,若干年后,又是从这里走出了一个个精英人才,把春秋战国打造得生龙活虎,傲然历史。

  那个时候,他们走过的,一定不是我脚下的这个铁索浮桥,只能是一根二十多米长的独木桥,它被山林的潮湿浸泡得日渐腐烂,那些弱弱书生该是何等地拜师心切啊,不怕朽木会断,不怕坠入深谷,带着满腔的热情冒险过桥,跪叩在这个兵法家尊为圣人、纵横家尊为始祖、占卜师尊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为谋圣、科学家尊为先师、法家尊为大师、名家尊为师祖、道教尊为王禅老祖的鬼谷先生面前,激动地唤一声“先生”。

  有泪在流!

  “伟圣人”是伟人和圣人的合称。鲁迅先生曾在《鲁迅散文集》中首次用“伟圣人”来称呼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且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导航的人。他说,在中国,能称为“伟圣人”的,除了三皇以外,就只有鬼谷子了。可见评价之高。

  下山前,我莫名地又在鬼谷洞附近转了一圈。似有不舍。看着清凉冷峻的鬼谷洞,我合掌默拜,我一拜先生的超然,再拜先生的自在,三拜先生的智慧。

  我吟着“万圣鬼谷吟”拜别了先生——五行阴阳开天地,纵横捭阖定生息。

  诸子百家称世纪,奇门鬼谷俱真经。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小昭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