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群山环抱之中,有古镇名野三关,其名古韵悠扬,犹古谣之回荡于岁月之长河。地虽边陲,而有别称“劝农亭”,温情脉脉。昔寇准驻足于此,劝农作,传《劝农歌》,后人建亭立碑以念。
余步野三关,若穿越时空之长廊,足下皆历史之回音。老街巷弄,民居古宅,砖瓦间岁月沉淀,载乡愁绵绵。农亭街,因寇准而得名,昔日商贸繁华,今复古改造,留乡愁于今人。
街之上,木构之屋比肩而立,多二层之私邸,风格古朴。街道狭而不减古镇之厚重悠长。于此,时间若缓,得细味生活之微末。
野三关地处鄂西屋脊之绿葱坡山南麓,北纬三十度线上,自江汉平原入中西部之首高之地,有“东最近之西,平原最近之高山”之誉。东至宜昌,西至恩施,皆百里之遥,为两地之中点,亦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318国道、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三大陆路通道之东大门。
斯地也,非仅历史之厚重可触,亦有土家族风情可体验。西兰卡普、火塘、服饰、风俗,皆此地文化之特色。每逢土家族之节日,如三月三、六月六,游客云集,体验土家族之传统文化,如跳花鼓、舞龙灯、唱山歌,沉浸于民族风情之中。
自然风光亦迷人,云顶之心之原始森林,天然氧吧也。山山水水,皆诗意盎然。春则野花竞放,夏则绿荫溪流,秋则层林尽染,冬则白雪皑皑。四季变换,各具千秋,令人流连。
施宜古道,历两千年之故道也,见历史之变迁,载行人之足迹。今虽非主要交通,人犹行其间,感历史之沉淀与自然之魅力。道旁芳草萋萋,古传说不绝。
野三关,武陵山区之繁华商业古镇也。“千年老街”农亭街,沿施宜古道,东起大水井,南延约千五百米,宽六米,中有岔街连银大路遗迹“十八步”,两旁屋多二层木质结构之私邸。乾隆年间,已为巴东“十八集市”之一,建国后至六十年代末,仍为商业中心。
《巴东县志》载,清末,野三关有猪行、粮行,商号数十,商人自宜昌、宜都、松滋、沙市等地来,售土布,贩猪羊,收桐油、土漆、药材、兽皮等山货。民国时,黄陂人阙氏设商号“德盛生”,后更名“胡福记”,营布匹、绸缎,收山货。外来经商药材、杂货、饮食客栈者百余家,合原有商号,共计一百八十家。
甲辰年,绿(葱坡)清(太坪)公路通,新路宽,人沿路为市,日见繁华,而老街日渐清冷。
野三关历史悠久。南五公里之岩湾洞,戊申年,中科院袁保印等五人考察,出土“龙骨”,中有“南方”古猿第一臼齿化石及二十余种伴生动物化石。《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载,“水”土家语称“车”,“车沟”由此得名。“十二岭”土家语称“舍岭”,“舍”为“猴”,因猴出没而得名。
雍正十三年后,改土归流,汉化加剧。野三关,土家文化之延伸地,亦汉文化之滩头。“车沟”一词,车为土家语,沟为汉语,土汉融合之例甚多。现存之墓碑古迹,翘檐头、圆角门桥,皆见荆楚下江文化已入土著生活。
老街商贾延续,老镇以经商闻名。改革开放初,人犹食息于“人民旅社”,野三关镇有二个体小饭馆,一曰“喝二两”,一曰“姊妹饭店”,《人民日报》以《野三关镇经商妹》为题报之。三十年来,人多熟知,二名已成地段之称。壬申年,野三关录入《中国著名乡镇》。
丙申年重阳节,投资千万元之土家文化休闲商业街区——野三关千年老街,复古开街,旧貌新颜,市井商铺、居民院落、四合天井,重现昔年之繁华。行于青石板上,若梦回千年。
野三关产白酒,包谷烧闻名湖北及周边。三峡酒业有限公司,创于壬寅年,其“三峡牌”系列白酒,以深山纯天然矿泉水和富含硒元素之玉米、小麦、高粱为原料,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富含硒锶等微量元素,窖香浓郁、甜绵爽口、余味悠长,饮后不头疼、不口渴,白酒行业中独树一帜。
野三关,非独一地名,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体现,一种历史传承。于此,人皆可寻得安宁诗意,感生活之美丰盈。野三关,历史与文化之蕴厚,民族风情之古镇,自然谐美之天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