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江南的美景一直是刻在脑海里的,时光荏苒,春色渐阑,如今又到最美人间四月天,还没回老家的我从正在崛起的广东东部新塘转车,前往千年古邑增城,参加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学创作采风活动。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最关键的一年,广州市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城区拥有东部中心、东部公铁联运输枢纽的重大平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清明无雪,谷雨无霜,岭南在谷雨前气温节节攀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穿着短袖、裙装的文友们看着车窗外发着嫩芽的树木,一路谈笑风生。风和日丽中,我们到达文学采风的第一站——朱村。在我的印象里,朱村是金黄的油菜花海,是金黄的稻浪,如金色的地毯铺在春秋季节的田野山间,人们在花海和稻浪中放飞自我。当我们在谷雨前的暮春来到朱村,蓝天白云下,一马平川的田野上,一丘丘嫩绿的秧苗绵延成浅绿的画卷,田边的三月红荔枝、散落天边的民居,是画上的风景。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曾让我沉醉在江南烟花三月的诗词里。来到世外桃源一样的朱村,碧空如洗,阳光明媚,山野翠绿,没有以往采风时遇到的丝丝缕缕、缠缠绵绵的雨滴,只此青绿的一幅田间画卷,让我一眼千年,忘了归期。
最先在网上知道朱村,是那一幅幅金黄油菜花图,后来识得朱村,是金黄稻浪中的丝苗米。具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丝苗米,外形细长、洁白晶莹,母亲第一次品尝后就赞不绝口,打电话说让我下次再给她带点丝苗米,一直吃惯了东北大米的母亲竟然改了口味,我很是惊奇。
春山苍翠,春水碧绿,子规声啼,在朱村辽阔的田野,广州增城丝苗米稻田公园换上了新装。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气节,春渐远,夏将至,在朱村万亩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我们享受田野间的日光浴,寻找诗意,憧憬未来。闲花轻落间,盈盈水光中的禾苗吸天地之灵气,在悄悄生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着禾苗向阳生长,期待秋收的喜悦。
山野披翠,草木含情,泼墨画卷中,我们来到增城丝苗米文化展览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几个大字直击我的心灵深处。小时候就听爷爷奶奶说过,勒紧裤带过日子是多么难熬的事儿。读书后,母亲念叨得最多的话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以至于我成年了,她都不让我减肥,说吃得睡得就是福。工作后,有同事是安江农校毕业的,专管农科站的事儿,那时我知道了他们的老师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很为老家农校有这样的专家感到欣慰。从安江农校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和我一样分配在基层工作,他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田间地头,认真指导当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在丝苗米文化展览馆,讲解员详细介绍丝苗米种植情况,我们了解了丝苗米的前世今生,才知素有米中碧玉美誉的丝苗米,原产地就在增城朱村。朱村古时被称为云母都,因盛产炼丹材料云母石的云母冈而得名。云母冈与白水山山水相连,云雾飘渺的白水山因白水瀑布而远近闻名,其山间泉水环绕,瀑布从悬崖陡峭处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
地处北回归线的增城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丰沛,物产丰富的增城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传统名优农产品数量在广东省名列前茅。曾经品尝了增城荔枝,观赏了挂绿荔枝树,吃过增城迟菜心,听说过增城丝苗米,能一睹丝苗米原产地的风采,是何等有幸!白水山泉水孕育了万亩农田,一分耕耘迎来金秋的丰硕成果,泛起的金黄色稻浪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丝苗米如今成了餐桌上的佳品,在原产地品尝又有另一番风味吧?
相传东晋时,葛洪隐居于云母冈炼丹,后有历代和尚、道士、僧人、学者前来云母冈,有的诵经修道,有的采石炼丹,有的培育丝苗米,寺庙米的传说深入人心,据说丝苗米就是寺庙米的谐音。丝苗米经过增城农科所不断改良选育,涌现了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如宋东海、张绍春、汤达安、李晋云、姚建秋等。
位于增城区中部的朱村交通便利,其文明之源可追溯到百越商周文化,宋元时期,大批汉人南下,迁入朱村,从此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广府文化板块。清康熙年间,客家人搬迁到朱村,客粤文化渐渐融汇。
泛着丝光的丝苗米属优质籼米,比泰国香米更好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精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16种氨基酸和人体不可缺的微量元素。展览馆内有颗粒饱满的金黄色丝苗稻谷、金黄色的稻草、田间飞舞的白鹭等,一派田园风光浓缩在展览馆中。“抓农业农村工作,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粮食生产必须年年抓。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宣传深入人心,增城已认真贯彻落实。
大湾区丝苗米全产业链科技园位于朱村街朱村大道东,以增城丝苗米种业研究创新为核心,以精深加工智造为产业基础,以高站位展销交易为推广打造全产业链项目,谋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的大湾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展示树立增城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和形象,助力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打造增城丝苗米地标、做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是中国丝苗米之乡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在生态、科技、文化、休闲、民生的稻田公园中,参观丝苗米的稻田文化,寻找田园诗意,希望这里四季宜游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打卡。站在朱村的沃土上,眺望碧波荡漾的稻田,希望惠农富农的规划得以实现,在发展乡村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走在丹青水墨画般的绿色田野,感恩大地母亲的恩赐,我们会写出动人的田园诗篇吗?移步换景,在田园风光中参观“清风半两·丝苗里民俗”,当地工作人员如数家珍解说道,朱村人历经千年繁衍生息,保存了历史遗产和人文古迹。兴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宗祠保存完整,叙伦堂是该宗祠的核心,墙上的朱子像、朱子学说的精要和传播等内容让我们梦回明朝。
一睹朱村传统文化风采,了解村民的家风家训、舞狮队、戏曲社、耕读传家、朱子文化及乡村住宿区。朱村纵横交错的小巷前有池塘,水光潋滟间,龙岗大街、历史空置民居、明清宗祠宅院形成乡村旅游线路,其中的休闲娱乐、餐饮零售、文化产业及宋代美学生活方式别具一格,以岭南韵味儿的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形成古韵商业区。远离红尘喧嚣,放下杂念在此游玩,有种穿越古今的感觉。
接近中午,烈日当空,阡陌田间,绿意更浓,来到增城能记家庭农场,玫红的蜀葵让我想起老家的龙舟水,因那里的蜀葵于端午节前盛开,民间俗称龙船花。站在大树下,可见浅绿的稻田秧苗、几座小亭、几蓬月季花。文友们迫切品尝每斤百元的丝苗米饭,这与挂绿荔枝齐名的中国米中之王米粒油质丰富,香气扑鼻而来,入口柔软,不要菜肴就可吃下几碗饭,不愧为岭南碧玉,享誉海内外。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在大自然的美妙音乐声中,文友们品尝农家特色的米饭菜肴,谈论诗歌写作,仿佛要把创作的灵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抒发情感,陶冶情操,此次采风,以诗篇美文书写华丽篇章,是一大收获。
谷雨过后再无寒,人间芳菲已向暖。历史悠久的朱村田野,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中的乡村振兴,看到了东部中心建设的推进,希望增城快速崛起和腾飞!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