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徐恩芳:“洋船”

作者:徐恩芳   发表于:
浏览:138次    字数:3250  手机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136篇,  月稿:0

  老家人曾把轮船叫“洋船”。因是烧煤炭以蒸汽为动力,所以又称小火轮。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考入安徽财经大学。自幼生长在穷乡僻壤,第一次形单孤影出远门,独自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心里不免有些忐忑。

  学校位于蚌埠市,离我家一百一十公里。当时去学校的交通工具,只有颍河里的小轮船,再转乘淮河里的大轮船;须在县城、正阳关各住一夜,很费周折。

  乡亲们得知我将乘“洋船”去蚌埠,无不羡慕地说:“现在真好!有洋船坐。不用地走了,又快还不累。孩子去见大世面了,赶上好时代了!”

  颍河里客轮班次,每天一艘顺流而下的轮船与一艘逆流而上的客轮对开。下水轮船从阜阳起点站到正阳关终点站,上水轮船则反之。

  从阜阳到正阳关区间,轮船的行驶时间,正常情况下是从天蒙蒙亮到天黑。在枯水期和防汛期,就没有谱子了。开船有点,到站无点。

  颍河里小轮船上三无:无食品、无饮水、无坐位。在炎热的夏天,船舱里闷热,乘客们总喜欢挤坐在舱顶甲板上。船老大为了轮船稳定、安全,就动员旅客下船舱里去。被劝进船舱的人闷热难忍,慢慢的,一个个就又挤满甲板上了。冬天,甲板上寒风刺骨,乘客就会挤在船舱里,席舱底而坐。挤不下去的旅客只好坐在甲板上吹寒风了。

  颍河船上的厕所,在船尾处甲板上固定两块长条木板,伸出甲板外,作为脚踏板。四周也无遮拦,下边是翻滚的浪花。如厕时得具备一定的胆量。

  淮河里的大轮船,其实比江轮小得多。在船舱里和甲板上设有长条座凳。轮船上也没有食品和饮水供应;旅客都是自带干粮充饥。

  淮河轮船上的厕所,在船尾部伸出甲板外一整块木板,中间挖个椭圆形的便洞。厕所四周设有简单遮拦;如厕不再提心吊胆。

  颍上县轮船站的标志,就是堤坝上竖起一个比成人高点的木头牌子,上面写着比面盆大的“轮船站”三个红漆字。沿颍河其它各小船站均无任何船站的标志。轮船每到一站,若是有人下船或有人上船,船就停靠岸边,搭上丈把长不足尺宽的木头跳板。否则就不停了。

  轮船不像火车准时准点。候船的旅客较多时,男女老少,在河岸上层层叠叠一大片,有的蹲着,有的站着,有的坐着。人们听到远处的汽笛声,个个期盼,翘首以待。不一会,就可听到“嗵!嗵!嗵!”马达声。

  此时,轮船掀起的浪涛和示警的笛声,震惊了岸边恬静安逸。偶而,把岸边老家惊得一颤一颤的。每天凌晨从阜阳开出的轮船,大约近中午时,可到达颍上县轮船站。

  我首次从颍上乘轮船顺水而下,在甲板上有时可看见孩子们在岸上追着轮船,跑着跳着、喊着叫着,追着孩子们的希望。

  行进中,每遇顺水顺风的木帆船,满帆航速飞快;白帆鼓鼓尽收眼底。那木帆船在逆水逆风时,就息帆吃力爬行,岸边一串串纤夫几乎是手扶地面奋力向前牵拉。可听到纤夫“嗨吆!嗨吆!”的号子声。

  有的河段尚有大片的红蓼、绿蓼;或荻柴、芦苇。有的河段有连绵不断的柳林;被称为百里淮河边的“护堤柳”。枯水期,水边有用撒网逮鱼的渔民。

  轮船在超越木船、驳船时,或与这些船只交会时都会“呜—呜—”鸣笛打招呼。那河面上的拖轮拉着数百米长的一串驳船,极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悠悠前行。那叶叶小渔舟,遇见轮船就会晃晃悠悠一起一伏急忙划向岸边。

  一路上每隔几十里就是一个小站,行进的时间比停靠的时间多不了多少。就如同现今的电视剧与插播的广告一样。每次都是天黑透,轮船才到达终点站——正阳关。

  正阳关是中国八大关之一,于公元1465年设关。是寿县的首镇,也是淮河上的重镇。家乡盛传“72河归正阳”的说法。

  正阳关轮船码头是个较大的码头,河面停泊有淮河上游及各支流开来的一些小轮船;还有从淮河下游蚌埠市开来的一艘较大轮船。

  正阳关轮船站,是一间数十平米的候船厅,除了一头的墙壁上有一个枪眼似的售票孔外,空空荡荡一无所有。我大学毕业前从来未住过旅店;那时没有住旅店、招待所的慨念;都是在轮船站里熬夜候船。

  候船的旅客席地靠墙而坐是早到站的幸运者。迟到无墙可靠的只好与同伴背靠背席地而坐。冬天的寒夜越坐越冷,就起来踏步、蹦跳取暖。

  夏夜,旅客跑到河堤上休息。天气炎热,蚊虫多。无风时蚊虫多得上把抓、蚊子密得甚至一拳可揣一个窝。夜晚感觉有战斗机在耳边轰鸣。上半夜睡不着,混身不是觉得这儿疼,就是那儿痒。

  河堤上候船人们被蚊虫刺肉吸血,个个拍蚊子,一片噼噼啪啪声;然而此伏彼起的蚊子,打是打不完的。也许蚊子们的战术好似:前仆后继、人疲我扰、人困我吸。人们下半夜睡着了,任凭它们趁火打劫。个个成了蚊子的大餐。天亮发现手上身上的血迹和蚊子尸体不老少。

  我从1963年至1968年,每年寒来暑往,从颍上到蚌埠较便宜的交通工具,就是颍河里的小轮船和淮河里的大轮船。所谓大轮船,就是蚌埠与正阳关区间,淮河里对开的“淮光号”和“淮伟号”的两艘客轮。

  有时狂风中,层层巨浪,泛着白色,涌动着,直向堤岸扑去,激起的浪花,怒吼着卷起小半人高的水墙。有时轮船顶着逆流,象慢牛一样在淮河里吃力地向上游爬着。光顾南岸起伏的秃山和北岸广袤的原野。

  航行到凤台的茅仙洞,公园松竹叠翠,绿树成荫映入眼帘。总有人喊着叫着站在船边贪婪远望,轮船就会向一边倾斜。为了安全,船老大就劝旅客们回坐原位。

  轮船经过凤台峡山口河段时,会联想到大禹“斧劈硖石”、霸王“鞭打峡山”的传说。

  轮船航经涂山时,脑海中会呈现“涂山氏”的故事。当年大禹治水时娶当地女子涂山氏为妻,生下儿子“启”,启就是中国第一个封建君主。并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

  轮船过怀远荊山口时,会不由自主忆起和氏璧的典故;“荆轲刺秦”、“图穷匕首见”等成语的来历。

  偶遇一位甘罗乡的村干部,与我同坐在甲板上。那位很健谈的乘客,滔滔不绝讲起甘罗12岁当宰相的历史故事。聪明的甘罗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获得了十六座城池。秦王因这小孩有功,拜他为宰相。还讲到关于甘罗的祖父坐月子、公鸡下蛋的民间趣谈,少不了添枝加叶,引人入胜。

  曾与一位迪沟乡的教师同船,说起迪沟,是管仲、鲍叔牙的出生地。饶有兴趣讲起两位历史人物的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总是有血有肉,添油加醋、津津有味,比史书上写的生动有趣。遇到有声有色讲述,此时,就不嫌船慢了。

  有时带一本书,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就到站了。

  无论是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也无论是到达或离开正阳关轮船站,不是起早便是摸黑。即在正阳关轮船站下船、上船,数年如一,上船时太阳还没露脸,下船时太阳已落西山;所以在正阳关船站只见过月亮,从未见过太阳,真遗憾!

  在正阳关轮船站,每到下半夜,船站对面街边有偷偷摸摸卖稀饭的,3分钱一碗。若付一两粮票,就是2分钱一碗。碗不大,不到饥寒难忍,是舍不得花钱买的。不是怕与投机倒把扯上关系,而是为了节省钞票和粮票。当时农村,一个强壮劳动力一天是10分工,5分钱;妇女一天8分工,4分钱。

  每次离家时,都带干粮秫面粑粑。在船站找一块靠墙处坐下后,饥肠辘辘时,先啃点干粮垫垫。等卖稀饭的一出来,就买了一碗喝,那稀饭香喷喷,感觉比现在的山珍海味还好吃。

  那时,趁夜偷偷卖稀饭属于投机倒把行为。是被打击的对象。所以那卖稀饭的人,看到我们去也很害怕。开始,我也不敢冒然走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双方远远地对视着,这时有人熟悉情况,去买稀饭喝,我才敢去买。夜幕下,偷偷摸摸地卖和买,家乡有句歇后语叫“狗咬狼---两怕。”

  乘坐“洋船”离家、回家,无论远离或回归,离家时恋恋不舍,回家时归心似箭。总是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对家园无尽地回忆和思念中。家园,生我养我地方,一草一木都于心底存放。对故土的那份依恋,不因路途遥远而淡忘。

  1965年颍凤公路开通了,可先乘汽车到凤台,再转乘淮轮到蚌埠;一天可到达蚌埠。再后来,有了直达汽车和轮渡,半天可抵达。凤台淮河大桥建成后,则更快捷。

  现今,各种交通工具应有尽有、随便选用,高速公路、高铁动车、大巴、中巴,网约的士上门服务。一个时辰,便可到达。

  颍河、淮河里的客运火轮,早已彻底退役了。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穷乡僻壤 徐恩芳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历史故事

查看更多历史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