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72载重聚首
一、战友情深
“哎哟,老战友啊,老战友,我们终于见面了!”
“是啊,是啊,老战友我们总算见面了,我好想念你们啊!”
志愿军赵中州(右)与战友李克俊相见拥抱
72年前,即1951年,两位志愿军战友,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曾一起随第16军47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但却从未谋面;72年后,即2023年9月20日上午,秀美的春城昆明,阳光明媚,花红柳绿。在昆明中州药业有限公司大门内两旁站着的人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微笑。当李克俊夫妇并肩站立大门口时,该公司总经理赵军一声令下,顿时,鞭炮齐鸣,掌声如潮。
两位老战友身穿老式军装,喜笑颜开。赵中州夫妇从里往外走,李克俊夫妇从外往里走去。
相距约两米,突然,两位老战友挺胸站立,互敬军礼,然后,在亲朋好友、员工和新闻记者的见证下,相互拥抱在怀,紧紧地拥抱,久久没有松开。
之后,两位老战友在欢呼声和掌声中,接过鲜花,一路牵手,问寒问暖前行,现场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这一天,他们整整等待了72年!
这一刻,他们整整期盼的72载!
这一秒,将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据史料记载,第16军,前身主要是红1军团2师5团。
今年94岁高龄、现任昆明中州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赵中州志愿军老兵,在上甘岭战役后的1952年,是如何第一个发现“人类蠕形螨”(这种虫子就是俗称的“酒渣鼻”、“青春痘”发病诱因的罪魁祸首)的呢?他研发的“中州药膏”又为何获得了国家专利局下发的“保密处理通知书”定为国家级保密专利,并远销世界各地的呢?
现年90岁的志愿军老兵李克俊,在上甘岭激战了多少个日夜?文革期间又为何被下放回到了老家的呢?
这一个又一个谜团,都亟待找到答案。
时钟拨回1946年。
志愿军赵中州(右)与志愿军李克俊相见留影
二、为国出征
赵中州,男,1929年9月24日,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湖阳镇张湾村。
志愿军老兵、现昆明中州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中州
父亲是位心地善良的老中医,当年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时,因返回家取药箱遇到了一个鬼子,旋即将其杀死,并缴获一把刻有日本军旗和鬼子名字的战刀。
他的母亲性情温和,勤劳操持。
收藏在赵中州药厂展柜里的日本刀
1946年6月,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刘邓大军),在赵中州的家乡河南南阳发起了“宛东战役”。
苦大仇深的赵中州,便主动给解放军送军粮、送军火。不久,主动报名参军,成为中原野战军一纵队2旅的一名战士。
那一年,他19岁。
赵中州虽然只是高小学历,但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高学历的人了。除此之外,他更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半年后,他被调到了二旅卫生处,担任护理员,并于194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浙赣截击、福建追击、进军大西南、解放贵阳、成都战役、云贵剿匪期间,赵中州一次次在枪林弹雨中,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地抢救、医治了无数战友的生命,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0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1951年7月,同在第16军47师的赵中州和李克俊随47师,一起同乘一列闷罐火车跨过了鸭绿江。
那一刻,赵中州、李克俊和战友们都倍感自豪和光荣,心情如滚滚奔腾的鸭绿江,汹涌澎湃。
为防范美军在我军后背,再次发起仁川登陆式的海空立体突袭作战,李克俊所在的第16军47师140团,住守在东海岸防线上。
为了安全,赵中州所在的第47师卫生处,搭建在“V”字形两山间的一片树林里。
假如美军一旦登陆成功,将直接威胁到上甘岭地区各战役的成败,以及志愿军总部、志愿军后勤的补给安全。
11月底,赵中州和李克俊所在的第47师,奉命回国,接受苏联的先进武器装备,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我们鸟枪换大炮了,”李克俊、赵中州和战友们高兴地说“这回打起仗来,更是如虎添翼了。”
1952年10月初,第16军再次入朝。但此时的第16军46师和47师已是苏械装备的重装合成军。
李克俊随47师二次入朝,在上甘岭激战了17个昼夜,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赵中州虽然此次未入朝,但心里却时刻牵挂着上甘岭战役。他废寝忘食地勤奋学习,刻苦专研。为后来发明治疗“酒渣鼻”、“青春痘”的“中州药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个战友,一个在上甘岭激战了17天,一个在研究治疗“酒渣鼻”、“青春痘”的“上甘岭战役”上拼杀着。战场不同,却共同为祖国奉献着青春、热血和智慧,书写着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华章。1953年11月,赵中州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毕业。此时,朝鲜正处于停战状态。
当月,赵中州二次入朝驻守在上甘岭后面的五圣山坡上,直到1958年10月22日,才随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凯旋回国。
期间,因抢救医治伤员成绩突出,多次授奖。
赵中州在第一军医大学的毕业证
三、上甘岭上的婚礼
1956年6月,随着一声长笛,一列火车缓缓从郑州车站驶向了北京。
车窗边,坐着一位18岁的女青年。她梳着两根乌亮亮的辫子,脚穿雪白的鞋子,身穿一条浅绿色的连衣裙,长得眉清目秀,白里透红的肤色,宛如桃花,两颗眸子像浸在深云里的黑宝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平时,当她缓步走在碧波荡漾绿柳垂摆的湖边时,阳光下的她,宛如一只轻舞飞扬的蝴蝶,男士们驻足久望。
这位姑娘,叫刘春秀。
学校刚放暑假,她接到未婚夫赵中州从朝鲜寄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官妻子入朝证”后,决定去上甘岭。
此刻,她静静地望着窗外,想起了父母的嘱托:
“春,别惦记着我们,放心去吧。”母亲牵挂地说。
“春,注意安全……”父亲一再嘱咐。
此时,朝鲜战争虽已停战几年,但依然还是残垣断壁的房屋,炮弹坑一个挨着一个的农田,连树杈上还挂着残缺不全的衣裤,一片凄凉景象。
由于路程远,她仅带了一床薄薄的被子,仅一斤多重。
几经转折,她拿着在丹东新义州部队办事处盖上公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官妻子入朝证”后,乘志愿军专列火车抵达了朝鲜平康郡车站。
她惦记着赵中州和他的战士们,便买了个西瓜,在军站坐上汽车到达了师部后住了一夜。
次日,营长朱光援听说刘春秀来了,便安排车子送她去五圣山。
到了五圣山脚下,开始步行。
五圣山与上甘岭相邻,山高路陡,弯弯曲曲。她累得气喘吁吁,嘴吐口痰,一路走一路休息,才勉强走到了五圣山。
第二天,在外学习的赵中州得知刘春秀来了,返回营地。激动的赵中州,看着眼前亭亭玉立的刘春秀,既高兴又紧张地问道:
“你,来啦?!”
刘春秀抬起头缓缓地瞟了一眼赵中州,害羞地点点头,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热情的朱营长,安排战士们去平康郡街上,买来了鸡、猪肉和糖果。
为安全起见,婚礼特意安排在晚上举行。
那时,志愿军的条件差,战士们就把乒乓球台合拢,将糖果和水果置于上面。
礼堂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喜气洋洋。
傍晚时分,副教导员李长贵微笑地走到前台对大家说:
“同志们,今天是赵中州和刘春秀喜结良缘的日子,我就当一回证婚人吧。首先呢,祝他们新婚快乐,一生幸福……”
掌声热烈,祝语温馨。
副教导员李长贵转过脸对刘春秀说:听赵中州说,你在曲剧团唱过河南曲剧刘海砍樵,给大伙来一段吧!
礼堂里欢呼四起,掌声雷动。
刘春秀害羞摆手,但指战员们的热情实在无法推辞。她轻咳一下抬起头,眸含春水,一颦一笑,动人心魂。举手投足,姿态优美。然后,抬手清唱道:
风和日暖艳阳天,桃红柳绿百草鲜。
春光明媚精神爽,我山前山后去赏玩。
……
刘春秀的歌声,婉转柔美,余音绕梁,赢得了阵阵喝彩声。
欢乐中,一根红线系着一个红红的苹果,悬于空中。身披大红花的赵中州和刘春秀,满脸笑容,幸福无比。在战友们的吆喝声、祝福声中,新郎新娘共同咬着象征幸福的苹果。
苹果红红,生活红红。苹果圆圆,人生美满。
婚礼,简单而隆重。欢呼声,久久回荡在上甘岭上。
“结婚的那一天晚上,为了确保安全,很多战友被派到前沿阵地,参加婚礼的战友不多,只有少数干部和战友来参加,在他们的见证下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婚礼。”赵中州回忆地说。
四、赤子之心
在上甘岭战役荣立二等功的李克俊,于1955年从朝鲜荣归故里。
1958年,赵中州从朝鲜归来,先后任兵器工业部三七五厂153医院党委副书记兼业务副院长,四平铁路医院院长等职,直到1989年9月离休。
上甘岭战役结束不久,赵中州的一位老战友(指导员)找到他,满脸愁苦用手指着自己的脸说:赵军医,我要参加报告团回国做报告了,可是,你看我这个样子,怎么……怎么好意思见人啦,你一定想想办法啊?
原来,指导员长着一脸红红的酒渣鼻,满脸是疙瘩,样子确实难看,的确有损志愿军的形象。
同情归同情,赵中州心想:“隔行如隔山”,我不是皮肤科医生,而是个外科医生,这叫我咋弄呢?
赵中州便安慰指导员开玩笑地说:“其他我做不了,把你鼻子割下来还可以。”
指导员长叹一声,失望地离去。
赵中州望着指导员离去的背影,措颜无地。夜里,他躺在床上如坐针毡,彻夜难眠。指导员期待的目光,就像老师严厉的目光盯着没交作业的学生那样。
赵中州问自己:怎么办?
思考片刻后,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攻下“皮肤科”这个阵地。
刚开始,赵中州便采用书本上的的方法对指导员进行了治疗,却始终不见效果。眼看指导员回国作报告的日子越来越近,他抓耳挠腮,心急如焚。
有一次,赵中州发现指导员说话时,总爱用手去挠挠脸。忽然,他联想到:指导员会不会是在上甘岭的坑道里被微生物呀、寄生虫造成的呢?
天赐良机。不久,赵中州回国学习,一到医院立刻叫指导员回国检查。在显微镜下,赵中州发现在指导员的皮肤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一种虫子,八只爪子在爬,嘴巴还在那里吃着东西……
赵中州,是第一次发现,也是第一个发现这种虫子的人。
这种虫子,就是现在被人们称作为酒渣鼻、青春痘的发病诱因的罪魁祸首。
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病因后,兴奋激动的赵中州,有时候几天几夜不睡觉查阅着大量的医学资料,并拜访了很多专家教授,反复试制,终于获得了成功。
治愈的指导员笑呵呵拉着赵中州的手激动地说,赵军医,谢谢、谢谢!不久,指导员自信满满并按时参加了“最可爱的人全国巡回报告团”。
1976年,赵中州转业到辽阳市兵器工业部三七五厂153医院当院长,继续研究治疗此病的药方。
1989年,60岁的赵中州正式离休了。
他想:我是一位军医,更是一位共产党员,要把自己研究发明出来的专治青春痘、酒糟鼻特效药“中州药膏”扩大生产,去治愈更多从上甘岭战役退役的战友和其他患者。我能这样靠享受党和政府对老干部的待遇,颐养天年吗?不能,绝对不能!
无巧不成书。这时,正好几位来客千里迢迢从河南郑州来到辽阳,握着赵中州的双手激动地说,我们可是慕名而来的,希望你支持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打算与你合伙开办门诊,我们提供场地……
一位来客还说,女儿有间房子闲着的,你们到了去住吧。
来客的热情,以及开出的条件不得不令人心动,赵中州自然答应。
赵中州下海开始创业。
而赵中州的举动,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但他,决心如磐!
虽说商场没有了硝烟,但商场如战场,处处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他仿佛乘着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的江河大海中航行着,稍不小心,人舟淹没。
然而,赵中州是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者。
性格决定行为;胆识决定成败。
为照顾赵中州,刘春秀决定一同前往郑州。于是,刘春秀赶紧买好了婴儿用的被子、衣服和鞋袜等。
她对小儿子赵军、小儿媳妇和女儿说:“你大嫂还有一个月要生了,你们千万千万要照顾好你大嫂呀!”
然后,夫妻俩留下了退休工资本,这还不放心再三吩咐儿女记住,要照顾嫂子和好自己,别担心我们。
1989年9月,赵中州带着1500元,带着彩色电视机和两个大木箱,怀揣着梦想与妻子一起来到了郑州市。
双方正式签订合同后,“赵中州青春痘、酒糟鼻专治门诊部”开张营业了。由于赵中州的医术高明,患者颇多,效益极好。
正当门庭若市一切顺利时,赵中州得知对方打算动用公款建设新厂房时,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坑害国家的事绝我决不参与。
合伙方人员边摇头边叹息,很是不理解。下午,当赵中州夫妇回到住处时,竟然发现房门被锁上了。夫妇俩很是气愤,找到部门领导说理,这才拿出自己的东西。
就这样,赵中州夫妇,被迫离去。
那一天,令赵中州夫妇永生难忘,因为那天正值是——1990年除夕之夜!
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场建筑物上,闪烁着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周围时时传来“噼噼啪啪”祥和的鞭炮声,一家家的父母和儿女孙儿们团圆举杯欢庆,享受着天伦之乐,整个城市欢声笑语。
而赵中州和老伴,背井离乡,在呼啸刺骨的寒风中背着行囊和医疗检验设备,只能孤零零地坐在马路边上,默默地承受着痛苦。一边端着冷冷的饺子,一边思念着远方的儿女们。
夫妻俩,面面相觑,欲哭无泪。赵中州转过脸看着老伴,明显地比以前衰老了。
心力交瘁的赵中州,沉默良久把刚送到嘴里的饺子又放进食品袋中,拉起满头白发老伴的双手,轻轻地拍一拍,而后望夜长叹,想起远在东北的儿孙们,老泪纵横。
一阵寒风吹过,几片枯黄的树叶落了地,片刻,又被一阵寒风无情卷起,飘向黑黑的远方……大街上啊,赵中州夫妻俩,就像两棵老树一样,披着夜幕,踩着寒风,孤单摇晃着。寒风依旧刺骨,夜已经很深了,才找到一家最便宜的旅馆住下。
第一次创业啊,在除夕之夜的泪水中失败了!
1991年初,在当地的区卫生局领导的关心下,“郑州市管城区赵中州青春痘、酒糟鼻专治门诊”开业了。经过几年的创业,此时的赵中州,已积攒了建厂的资金。
“中州药膏”以93.46%极高的治愈率,震惊了专家、震惊了医学界!经卫生部、专利局研究决定报请国务院,后国家专利局受国务院委托下达了“保密处理通知书”(发明专利号:ZL-200510048633.0)。
“赵教授,您的发明属于涉及国家重大经济利益的发明,您很了不起,太伟大了,祝贺你!”专利局工作人员杨英利对赵中州说。
一时间,赵中州名声大振。
新乡市一家濒临破产的国营药厂慕名而来,经双方多次洽谈,签订了“联合办厂协议”。
在此期间,省市相关部门曾组织全省全市各地的医生和专家,前来学习。赵中州总是热心传授,这些人回到岗位上,成为了骨干。而赵中州倍感欣慰,也铆足干劲要大干一场。
但是,当药品即将进入专家评审的关键阶段,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家国企被一私人药企兼并,对之前的“联合办厂协议”不予认可,并要赵中州把配方和制作工艺全部交给对方,否则,联合厂不得继续生产。
面对无理的要求,赵中州无比愤怒。赵中州与之合作的企业,如履薄冰,岌岌可危。
在时任河南省省长李长春多次亲笔的督促下,专家评审会议才得以顺利进行,投产有了希望。
药厂投产3个月,净利润高达380多万元。按协议,甲方(赵中州)按45%利润分成,应分得171万元,但乙方却只给了赵中州1700元的工资。换言之,赵中州仅仅拿到自己应得部分的万分之一的报酬。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一天深夜,赵中州的小儿子赵军学习回来,回厂路过车间保密室时,吃惊地看见保密室居然还亮着灯,他心想:都这么晚了,咋还亮着灯呢?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决定一探究竟。
他疾步朝保密室走去伸头朝里一看,里面的情景让他心里一惊!
原来是乙方老板、工程师等人,正在抄记着生产记录、偷窃保密资料。赵军强压着怒火,急忙回家拿起照相机返回保密室,在窗外,拍下其偷盗行为。随即,赵军猛得一脚踢开了门。
赵军的突然出现,吓得乙方现场人员惊慌失措。乙方老板恼羞成怒,见赵军不肯交出相机,拿起大哥大叫来手持警棍的保安,气势汹汹地将赵军团团围住。
乙方老板指着赵军凶狠狠地说:“给我打,把他的东西给我抢回来。”
赵军挣脱后旋风般跑到车间大门,抽出铁门栓与手握铁棒的妹夫,与几名保安展开搏斗并将其打的四处逃散。
为逼走赵中州,第二天乙方竟然关闭了赵中州家里的水、电、气,还掐断了赵中州与外界联系的电话。
赵中州向郑州法院起诉乙方,后法院判决乙方向赵中州支付50万元,因赔偿额悬殊巨大,赵中州拒绝签字。
后来,由于赵中州已决定在昆明建厂,加上在与乙方合作时,全厂职工正在推销此药,赵军也领了几十箱此药向外推销。但离171万元,还相差较大。
但赵中州自知惹不起,只好放弃。
第二次创业,在被迫的无赖中宣告失败。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1993年,第一届昆交会在春城昆明举行。赵中州和赵军前去考察,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云南人的淳朴一下子打动和吸引了他们。
2006年,经过千辛万苦,万苦千辛,赵家父子在昆明市高新区,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昆明中州制药厂。
望着拔地而起的新厂房,抚摸着刚刚生产出来的一盒盒“中州药膏”,久历世事饱经沧桑的赵氏父子百感交集,心底不禁涌起一阵阵苦尽甘来的感叹。
而富裕起来的赵中州,却没有忘记是党培养了他,没有忘记在“淮海战役”中,是指导员不顾个人安危救了他一命,没有忘记激战上甘岭战友们的嘱托,更没有忘记自己说过的誓言“我这一辈子都在为国家而战,而我的名字也包含了对祖国的深情热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愿意用我毕生的心血建设医疗事业,为民族,为世界创造属于革命时代的中州精神。”
铿锵誓言,大地震撼。
1990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赵中州毫不犹豫地几乎倾其所有,捐了12000元,这也几乎是他当时所有的积蓄了。
2008年,当赵中州在电视里目睹了汶川地震的情景时,忍不住一次次地落下了的热泪,便以“特殊党费”的名义,向灾区人民捐了10000元。
赤子之心,日月可鉴。
而这里提到的慈善之举,仅仅是赵中州老人行善中的冰山一角。
如今,赵中州研发的“中州药膏”,先后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科技发明金奖”等十余个大奖。“中州药膏”满载着赵中州老人博爱之心,远销世界各地,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中州药膏”的业绩,早已被载入《中国当代名医名药大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等十多种全国大型人物典籍中。
《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百余家媒体先后对赵中州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赢得高度赞扬。
2020年,赵中州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云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评为:“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
赵中州不仅是企业家、医学教授,更是一位不忘初心的老共产党员、一位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令人敬仰的一位企业家。他一生大爱无疆,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对党无限忠诚,对祖国无私奉献,对人民赤胆忠心。
每逢“八一”节、抗美援朝纪念日,赵中州总会去抚摸着那一枚枚金光闪闪的纪念章和奖章,总会忆起满脸血迹汗迹的自己,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尖厉呼啸的枪炮声中,一次次无畏地穿梭、抢救伤员的往事,忆起自己一次次在梦里拼命哭喊着牺牲战友的名字……
历史,必将铭记志愿军将士的名字!
历史,必将铭记上甘岭不朽的精神!
赵中州一家幸福的五口人(后右一是总经理赵军)
赵中州写的文章《今日上甘岭》于1957年4月在《解放军报》发表,4月13日被上海《瞭望》周刊转载。
下篇 激战上甘岭
1952年10月14日,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
轰隆,轰隆,炮弹声,震耳欲聋;叭叭,叭叭,密集的枪声,响彻整个山头。“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呐喊声,久久回荡在硝烟弥漫的上甘岭上空。
“报告,597.7阵地丢失!”
“597.9阵地,必须夺回来!”
“报告,597.5阵地已重新夺回!”
“报告,597.5阵地又丢失了!”
“命令你们,不惜一切代价,再夺回来!”
……
上 甘 岭
上甘岭,3.7平方公里,仅520个足球场大,而美军,却疯狂投下了190万发炮弹、5000枚航空炸弹。其中,最多的一天,高达30万发。仅火炮,每一秒钟,就有6发炮弹爆炸,这还不包括飞机倾泻的炸弹。志愿军阵地山头,被削低了一两米,阵地,成了一片焦土。不用说,这是世界人类历史上,火力密度最高的战场。
上甘岭,浸透着烈士的鲜血。
壮哉!壮哉!
在上甘岭,有一面红旗竟留下了381个弹孔。43天的鏖战,反复争夺59次。手里面没有重型武器的志愿军,以大无畏的精神,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以每天牺牲约170人血的代价,打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丢盔弃甲,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上甘岭,铺满着烈士的忠骨。
壮哉!壮哉!
上甘岭战役,打到10月30日,坚守阵地一线的15军45师,12军31师已几乎打光。
补充兵力,十万火急!
根据中央军委“送兵”命令:正规野战军部队以师为单位,一律抽调部队建制连内的第二排,组成补充志愿团。
请注意抽调条件:不是一排,也不是三排,而是必须是——二排。
之所以这样规定的目的,是只有一个:避免部队把战斗力差的排送去。
第16军,3个师,共计5246人,分别补入15军29师、12军31师,让其满血复活,恢复战斗力。
换言之:第16军至少有5246名战士,直接参加了第三阶段的上甘岭战役。
在第16军47师140团二营机枪连二排中,有个年仅17岁的战士,补入其中。他在上甘岭战役中,激战了17天,因作战果敢机智,荣立了国际二等功,这位战士就是本篇的主人公之一——李克俊。
一、当17遇到了17
李克俊,男,1934年6月,生于贵州金沙县城关镇外寨村。姐弟七个,六男一女,他是老六。
大哥李克明、五哥李克鉴从小酷爱学习。可惜的是,大哥24岁病逝。
从此,五哥就担起教李克俊写字、讲岳飞等民族英雄故事的责任。
当时,还是儿童的李克俊,听得热血沸腾,心怀敬仰。对于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他心满意足了。
可是,有一年,一位长辈拿出食物诱惑,叫他去偷了家里二十多个大板(银元)。他平时就害怕严厉的父亲,东窗事发后,闯下如此大祸,更是胆战心惊。
那天,父亲满脸怒气责备他为何如此大胆?
他断定,定招暴打。
于是,双腿哆嗦的他,实在是不敢走近父亲跟前,便乘父亲尚未揪住,旋风般转身跑出了家门。
他不敢回家,能去哪里呢?
沮丧中,他只好走进侄儿李建能家里。
夜里,他躺在冰冷的床上,想起了母亲、姐姐和哥哥们,泪水哗哗地流淌,仿佛把金沙县鱼洞河都溢满了。
后来,他去金沙县岩孔镇兑甘蔗,然后,背着30斤重的甘蔗,走到临近的遵义市泮水镇卖掉,住也只能在旅馆里。
那一年,李克俊12岁。
一晃两年过去了。
他想家,更想母亲。尽管回去会被父亲狠狠打一顿,但思念母亲的勇气战胜了怕父亲的胆怯。
李克俊快到家时,心生一计:叫20多岁的佃户雷小双先去家里打听一番。
母亲一听到儿子的消息,喜出望外,一边流泪一边催促地说:“快,快,喊他回家,他爸爸不会再打他了……”
“好的婆婆,我这就去告诉李克俊。”雷小双恭恭敬敬地应道。
“快去,叫我弟弟赶紧回家。”姐姐一脸笑容地说。
这一年,是1950年1月,李克俊还不到15岁。
也是这一年,成都战役结束。
二野刘邓首长命令第16军:由原路返回重庆,回师贵州剿匪。而碰巧的是,第16军47师140团团部,就设在李克俊的家里。
那天,小心翼翼的李克俊,推开院大门朝院子里走去。
“你是谁?是干什么的?”一个身穿军装的中年男子问道。
李克俊心里猛得一惊,抬头望去,只见一二十个着军装的人,有的围坐桌子一圈看地图,有的擦枪。
李克俊回道:“这是我的家,回来看我妈妈的。”
“哦,去吧。”
后来,才知道问话的不是别人,恰好是团部的杨参谋长。
志愿军二等功李克俊
母子相见,格外亲热。他问母亲,他们是什么人?母亲微笑地说:是解放军,对我们可好了!
第二天,李克俊好奇地朝大院走去,想一探究竟。
“小鬼,叫什么名字?”杨参谋长笑眯眯地问。
“什么小鬼,我都快16岁啦。”
“哈哈,都是大人啦!”
一瞧大伙儿在笑,李克俊歪着头说:哼,你们小看人,岳飞刚当兵也才19岁,我不但要学他精忠报国,还会背他的诗呢。说完,两眼炯炯如火,挺起胸膛,高声朗诵道:
“旌旗一片蔽秋阳,万马奔腾赴战场;马上将军传号令,不除强寇不还乡。还我河山敌阵空,今朝奏凯快心胸;诸君欲问沙场事,但看征衣血染红。”
院子里掌声热烈,欢呼阵阵。
杨参谋长觉得小家伙满可爱,又聪明。
从此,一有空杨参谋长,便给他讲红军的故事、讲八路军的故事、讲淮海战役……这一来,他参军报国的愿望,就像干柴被点燃一样。
“跟我们一起去剿匪,怕不怕?”杨参谋长问。
“不怕。”
于是,他加入了民安队,积极给剿匪部队带路、送信。
在镇压土匪头目时,为防止土匪劫法场,他站岗、放哨。
“想当兵吗?”杨参谋长问。
“想,不过,我家是地主,能行吗?”
“肯定行。”
两个月后的一天,杨参谋长对李克俊说:“小李,我们暂时要搬到金沙城里了。当兵的事,走之前,会告诉你的。”
“好,一定要告诉我哟!”
一天,杨参谋长的警卫员骑着马,来到了雷小双家里。
“你去李克俊家,告诉他,我是来接他当兵的。” 警卫员说。
“好,我这就去。”
很快,雷小双飞燕般悄悄地来到李克俊家。
“哎,警卫员就在我家,问你去不去当兵?”雷小双小声地问。
“我答应过杨参谋长的,当然要去的。”
“自古忠孝两难全,精忠报国效岳飞”。自从父亲去世,母亲身体每况愈下,李克俊心里难过,但从军报国,决心已定。
于是,李克俊参了军。
几天后,五哥李克鉴来看望他问道:
“你们什么时候走?兄弟!”
“不……清楚。”
兄弟相见,百感交集。五哥说:我,给你写了首诗。说完,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纸条,递给他,转身离去,刚走几步,回过头看着他挥着手。热泪中,五哥渐行渐远了,等看不见五哥的身影后,他才去看手中的纸条:
正月立春雨水节,
伟大领袖毛主席。
七十条指示真响亮,
工业农业普照全中国。
千村万里合作化,
欢迎鼓舞来迎接。
一滴热泪,滚落在颤颤抖抖的纸上。
15岁的李克俊穿上军装,心里乐开了花,光荣地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因年龄个子小,被编入“小鬼班”。
他含着热泪,离开了家庭、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慈母。这一步的抉择,在他的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极不平凡的一段经历。
这一别,近6年。
二、从 军
在李克俊入伍前,朝鲜战争爆发。
李克俊参军不久,随第16军47师,从金沙出发,经黔西到广西,乘黑色闷罐火车抵达河北辛集地区扩编、训练。
往黔西走是步行,而且是70华里的崎岖山路。还没枪高的李克俊,累哭了。
杨参谋长心疼地说:你骑警卫员的马吧。
李克俊自从参了军,积极向上,充满激情。在河北为期两个月的军事技能培训期间,每天天不见亮,便去给村里的军属、烈属、孤寡老人挑水、劈柴、扫地,深受村民们的喜爱、夸奖。
为此,团部授予他三等功。
成都战役结束,1950年第5兵团政委苏振华(左一)、第16军军长尹先炳(左二)、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右二)、参谋长潘焱合影。
后来,他被140团送到16军军校,学习擒拿格斗等技能,回来他去教战友。
他,是被140团派到军校学习的唯一一个人。
在通向鸭绿江的道路上,滚滚铁流正在向前急奔。激动人心的军号声、战马的嘶鸣声、马达的轰隆声,汇成昂扬的进行曲。
1951年7月,李克俊随第16军47师,从吉林省通化地区,乘黑色的闷罐火车,飞驰跨过了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朝鲜咸镜南道定平郡永源里。
沿途房屋被摧毁,浓烟滚滚。一条条公路被炸的坑坑洼洼,一座座桥梁被炸塌,大片的农田被破坏。美军犯下的罪行,令李克俊满腔怒火。
为防范美军,在我军后背,再次发起仁川登陆式的海空立体突袭作战,李克俊和战友们,守卫着东海岸防线。
美机,隔三差五,播撒传单。传单上说:你们16军的装备,是最好的。你们“红九连”来了,“萧国宝英雄连”也来啦。
李克俊愤怒地说:哼,知道就好。
朝鲜的冬天,冰雪覆盖,超过零下30摄氏度。11月初,气温摄氏零下20多度。夜间,气温骤降,海风海浪,呼啸不停。
部队根本没住房,李克俊和战友们,先将六棵拳头般粗的木棒埋入深坑里立起,再将其他木棒捆成“米”字形,与六棵竖立的木棒捆绑在一起,最后,将连接好的绿色油布,搭盖上面、围遮四周。
因海风大,帐篷被吹得摇摇晃晃,像一叶扁舟在大海中起伏不定。
在雪地上铺着几张油布,一个班的人挤在一起,穿着棉衣棉裤盖着被子挤在一起,抱团取暖。两三个小时,哨兵就要叫醒大家搓手踢腿,再躺下。如果不这样,就会被冻僵。即使这样,脚趾也长了冻疮,痒胀疼痛。
每天,他和战友们,在积雪深达膝盖的深雪里步行巡逻,鹅毛大雪漫天飞舞,衣服里面出着汗,脚下冰滑,呼出的哈气都结成了冰霜。
于11月底,李克俊随47师,回防辽宁半岛,整编改装。
三、补员友军
1952年10月初,李克俊随第16军,在夜色中,再次乘坐闷罐火车入朝。下车后,前往上甘岭的五圣山脚下。
路边,宣传队打着快板唱道:打竹板来得急,上级叫我来学习。学习什么步话机,步话机不简单,我来把它表一番。
突然,有人操着耳熟的乡音大喊道:“表弟,表弟,你也当兵来了?!”
李克俊抬头望去,原来是表姐徐汉敏。他高兴地说:“哎呀,是你呀,表姐。我早就来当兵了。”
飘飘雪花中,深深姐弟情。泪眼中,姐弟俩,在夜色中挥手告别。为防止被美军照明弹发现,战士们身着白色披衣前行。
此时,志愿军第15军、12军在上甘岭与美军已鏖战多日,重创美军,但因志愿军无重武器,自身伤亡也严重。
补充兵员,十万火急!
于是,第16军,共5246人补入15军29师和12军31师。
出发那天,16军在吉林省集安市某地召开了欢送大会。军长尹先炳、47师师长郑统一等先后在主席台上讲话。
李克俊面对主席台坐在第一排,昂扬挺胸,目光炯炯。
军长尹先炳慷慨激昂地说:同志们,我们16军,把你们抽补到前线的友军中,为的就是狠狠地打击敌人,取得最后的胜利。你们,不要给16军丢脸,要勇敢去战斗,争取立功,回报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关怀。
军长尹先炳的话音刚一落地,早已热血沸腾的指战员,齐声振臂高呼:
请人民放心!
请祖国放心!
誓死保卫上甘岭!
誓言,句句像万马奔腾,催人奋进;誓言,声声若滚滚春雷,惊天动地。
随即,尹军长举枪朝天空开枪,紧接着主席台上,与四周枪声大作。
回到班里,战士们踊跃发言,写决心书。
李克俊写完决心书后,从应急包里拿出小针对着中指尖扎去,将滴血的中指按在名字上。
李克俊走到首长跟前敬了军礼,说:“首长,我是第一批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保证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争取立功。这十几元钱,是我所有的津贴,现在,作为团费,交给组织,请收下。”
“这份特殊的团费,我收下。就看你们的实际行动了。”首长边接过团费边重重地拍着他的肩膀说。
次日,李克俊随部队二次入朝,在五圣山脚下的坑道里等待命令。
四、军 魂
次日傍晚,李克俊随部队快速抵达了上甘岭,进入战壕架好重机枪,调好卡板,拭目以待。
夜晚的上甘岭,美军虽然停止了进攻,但照明弹不时升空,阵地如昼。
零星的枪炮声,或远或近。在刺骨的寒风中,李克俊靠着战壕入睡。
天刚亮,美机向上甘岭俯冲猛烈扫射、投弹。炸弹,四处爆炸,气浪压了下来,落下尘土沙石,弹片横飞。随后,美炮兵向上甘岭炮击。
炮击停止,美军像一群恶狼似的,向阵地进攻。
连长在望远镜里,看到美军像无数小黑点,密密麻麻拥拥挤挤向阵地扑来,摘下望远镜,连长镇定地说:“等敌人靠近了,再打。”
一百米!七十米!……五十米!
突然,连长果断地发出命令:
“打!”
刚开始,李克俊听见炮声有些紧张害怕,但此刻已忘掉一切。
只见李克俊眼睛冒着怒火,扣下扳机,子弹哒哒哒,哒哒哒,雨点般射向射击美军,敌人应声倒下一大片。
此时,他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岳飞的诗句:“旌旗一片蔽秋阳,万马奔腾赴战场;马上将军传号令,不除强寇不还乡。还我河山敌阵空,今朝奏凯快心胸;诸君欲问沙场事,但看征衣血染红。”
面对死亡,他,无畏惧,更没有退缩,而是越战越勇。
枪管,打红了。
换!
枪管,又打红了。
再换!
三根枪管,轮着换。
战争是无情的,更是残酷的。
战斗中,有的战友炸断了手臂,壮烈牺牲;有的战友倒下时嘴巴里吐着鲜红的血;有的战友牺牲时,年仅16岁,连名字都还不知道。
看见一个个战友牺牲,李克俊怒发冲冠,解开衣扣,将仇恨的子弹射向敌人。
敌人的冲锋,又一次被打退了。微风,吹散着浓浓的硝烟。枪炮声,渐渐稀落了。
忽然,一阵尖利的呼啸声音后,几架美机投下的炸弹,铺天盖地在阵地上爆炸。
李克俊抖抖身上的泥土,抬手抹一抹满脸的汗水,一双眼睛警惕地盯着前沿,等待命令。
“连长,敌人又上来了。”战友喊道。
“准备战斗。”
这次,美军发起整营冲锋,恶狼般叫嚷着向阵地扑来,
子弹铛铛铛打在挡板上,发出刺耳的声音。
突然,哐地一声,一颗子弹穿透钢盔飞出去,李克俊感觉头顶一阵疼痛,但他顾不上摸摸,只是捡起头盔戴上继续射击。
战至傍晚,美军溃败而去。清点人数,李克俊这个班,仅剩3人。
后勤供养时时中断,雪拌炒面成了家常便饭。
一天,排长韩兴国带领9名志愿军战士、1名朝鲜人民军战士,潜入美军驻地抓“舌头”。
当晚,李克俊背着冲锋枪、腰间别着手枪、匕首,在大雾大雨中,向美军驻地摸去。
潜入到美军一个营房前,只见3名哨兵,成三角形站着岗。此时,哨兵右肩跨背着枪。李克俊和一名战友比完手语,从哨兵背后,向前移动。说时迟,那时快,李克俊抬起左脚,朝哨兵脚脖子上部猛踢一脚,哨兵跪下,又快速将哨兵左手反扭,手枪抵着太阳穴,一名战友将毛巾塞进哨兵嘴里。随后,排长命令两名战士将“舌头”送往师部审讯。
接着,李克俊悄悄走到第二个哨兵背后,突然,左手捂住嘴巴,右手中的匕首,刺向哨兵心脏。之后,又解决了第三个哨兵。
排长手持匕首,带着9名战士,潜入房内,手电筒一照,10来个美军睡得正酣,排长一个手势,9把匕首刺向美军心窝。
次日,美机向上甘岭阵地轰炸,接着是猛烈的炮击。美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喊叫着蜂拥地扑向上甘岭。
忽然,李克俊听到炮弹飞来的声音,刚一趴下,轰的一声,一发炮弹在身边爆炸,顿时,右耳呜呜呜地作响。
他噌地一下,像个巨人站起来双手紧扣扳机,一颗颗仇恨的子弹,射向敌群。轰隆,又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一块弹片,穿破左脚面,军鞋被鲜血染红。
一群美军跟在坦克后面,一步步向上甘岭进攻。志愿军射出的子弹打在坦克上,却毫发无损。而志愿军又无近距离摧毁坦克的武器。
怎么办?
于是,志愿军抱着炸药包,迎面冲上去炸掉,可是:
一个又一个战士,倒下!
一个又一个战士,牺牲!
美坦克继续前进,而志愿军战士倒在血泊中。
有的战士,悄悄地接近坦克,等坦克一靠近,如猛虎跳到坦克上,解开盖子,将冒着青烟的一捆手榴弹塞了进去,一个跃身落地,只听轰隆一声,黑烟冲天;有的战士,先趴在深坑里,等坦克一到跟前,拉起导火索把炸药包塞到坦克下面,轰隆一声,坦克瘫在了地上;有的战士,拖着流血的双腿埋伏在地坑里,等待坦克从头顶行过,便拉燃导火索与坦克同归于尽。
美军,企图靠飞机坦克取胜的幻想,在钢志般意志的志愿军的面前,被粉碎。
但战斗,进入僵持阶段。
如何能尽快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减少我军伤亡,取得战役胜利?
上级决定:把苏联援助中国的具有较大杀伤力的3枚喀秋莎投入使用。
一声令下,3枚拖着红色尾巴的喀秋莎火箭炮,掠空而过,像一道道追逐的闪电,射向敌人阵地。
但是,有一枚喀秋莎却没爆炸。
上级命令:为确保喀秋莎火箭炮技术不外泄,不惜一切代价抢回来。
副营长带领近几百名志愿军战士,火速下山,寻找喀秋莎。
而美军凭借坦克、装甲车做掩体,拼命阻击志愿军的进攻,战斗异常激烈。
突然,一群美军,从侧翼向我方扑过来,企图将志愿军全部消灭。
狭路相逢勇者胜。李克俊与美军展开搏斗,只见枪托飞舞,人影翻滚,刺刀闪光,血肉橫飞。
“营长,弹头找到了!”有人激动地喊道。
随后,副营长兴奋地拿起步话机汇报:报告团长,弹头找到,我们只剩下几十个人了,请立即支援!”
李克俊回头看见,两名战友将拽出的弹头包裹起来,扛肩前行。
忽然,枪声大作,喊声阵阵,我军增援队伍到了。
回到上甘岭,除了援军仅剩17人。
后来,上甘岭表面阵地,被美军占领,我军被迫转入坑道。我炮兵侦查员潜入坑道,用报话机与外面的炮兵联系,随时报告坑道里的情况。
黑黢黢的坑道里,不能洗脸刷牙,每个人蓬头垢面,又脏又臭。
困了,李克俊抱着枪,靠着石头打个盹。头两天,还能喝上一口水、吃点压缩饼干,但后来,彻底断了水,夜间几次派出去取水的战士,都壮烈牺牲。
连长焦急劝慰地说:同志们,只有活下去,才能消灭美国佬,一定把自己的尿水喝下去!
其实,由于连续几日断水,小便甚少。坑道里的指战员们,个个嘴唇干裂,面面相觑。
李克俊缓缓地举起茶缸,停顿片刻,一闭眼将尿水喝下去。
占领上甘岭表面阵地的敌人,在坑道上方,围攻我方坑道,采用枪炮封锁、喊话、堵塞、爆破、投毒方式,无恶不作。但李克俊和战友们,毫不动摇。同时,我炮兵及时对表面阵地美军进行炮击,确保坑道里志愿军的安全。
大约第五天,坑道里的发报机修好了,坑道里一片欢呼。
11月25日,我军坑道内外配合,开始收复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表面阵地。
炮击一停,志愿军冲出坑道。李克俊架好重机枪,扣动扳机,复仇的一颗颗子弹射向美军,美军溃不成军,节节败退,我军夺回阵地。
李克俊和战友拥抱、跳跃,喜笑颜开。欢呼声、鸣枪声如滚滚海潮,久久回荡在山岗上。
军旗在上甘岭上,高高飘扬。
上甘岭战役,挫钝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
至此,43天的上甘岭激战,胜利结束!
五、追思黄继光
黄继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黄继光,一个亲切而闪光的名字!
黄继光牺牲后,他的英勇事迹,如春风传遍了祖国四面八方,鼓舞着亿万人。
有一天,李克俊和战友怀着悲痛心情,参加黄继光的追悼会。
青山默哀,大地哭泣。
黄继光的遗体,摆放在木板上,身上覆盖着一面军旗。
为防止美机偷袭轰炸,在黄继光遗体左右的高地上,各有十几门高射炮,严阵以待。
李克俊左胸带着白色小布条,怀着崇敬而悲痛的心情,缓步向黄继光遗体走去。
黄继光烈士墓和牺牲地纪念石刻
在黄继光遗体前,他默哀后敬了军礼。
然后,凝望着战友安详的遗容。
此刻,心情沉痛的李克俊,仿佛正目睹着黄继光,像一只展翅的雄鹰,朝敌人的火力点猛扑过去。
一等功黄继光烈士
泪光闪闪的他,在心底深情地说:亲爱的战友啊,请安息吧!你的血,不会白流的,我们一定会为你报仇的,为所有牺牲的战友报仇,一定打败美帝国主义,为祖国争光。
黄继光烈士墓碑上镌刻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马特洛索夫式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同志以身殉国永垂不朽!”字样。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六、喜迎慰问团
1953年10月,以贺龙为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鲜前线慰问。
满脸笑容的李克俊和战友们,穿着整齐的军服,胸前挂着勋章、奖章、军功章和纪念章,排成一条夹道,以最高的热情欢迎祖国亲人慰问团,并与他们握着手、拥抱着。
在热烈掌声中,贺龙元帅微笑地说:
我代表毛主席和全国人民,向敬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表达他们的心意。你们在前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战斗,不怕流血牺牲,保卫祖国,从朝鲜把美国佬赶回去……
掌声如雷,热情似火。
1953年10月,贺龙元帅率领的第三届祖国人民慰问团来到第16军防区内的上甘岭阵地视察。后排左起第8人深色衣着站立者是贺龙。
李克俊和20多名立功战友坐在前排,兴高采烈地观看了慰问团演唱的巜中国志愿军小唱》:
紧敲那个板来呀慢拉琴,
我来唱唱光荣的志愿军:
中国出了咱志愿军,
一棒打坏了杜鲁门。
中国出了咱志愿军,
和平幸福有保证。
台上,歌声嘹亮甜美,舞蹈催人奋进;台下,掌声经久不息,人人欢声笑语。
节目结束后,李克俊高兴地领到一枚和平鸽图案的“保卫和平”纪念章和一个印有白底红字“赠给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字样的搪瓷茶缸。
李克俊从满满的大布口袋里,拆开一封慰问信,微笑地阅读信的内容:
敬爱的志愿军叔叔:您好!
你们为保家卫国,在前方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战,你们辛苦啦!
我是上海市的小学生,叫李金芬,希望收到我的信后,请叔叔给我回个信,把在朝鲜打仗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听,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回报叔叔对我们的关心。
阅毕,李克俊心潮澎湃,不久回信道:
李金芬,你好!
你的信,我收到了。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长大了,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
我在师长的教育下,即将在16军军校读书。毕业后,在信中见面。
李克俊
1953年11月
尾 声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李克俊随部队在上甘岭山脚下不远处驻扎、军训了几个月。
之后,师部根据李克俊的表现和特长,将他调到独立通讯连骑兵班。一年后,即1954底,部队为培养军事干部,便从有实战经验的战士中,挑选一批优秀战士,进入第16军军校学习深造。
李克俊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军校,开始崭新的学习生活。他在校期间,拿出打仗的劲头,刻苦学习各种理论和军事技能,成绩优异,多次获得老师表扬。
毕业后,按惯例他第一步将成为排级军官。
那时的李克俊,前途光明,仕途平坦。
然而,正当他专心学习时,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事情。
什么事呢?
一天,李克俊高高兴兴地收到五哥写来的一封家信,他迫不及待地拆开阅读书信的内容:
六弟,你好!
……
在祖国需要你的时候,你去朝鲜狠狠地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为国家已尽了忠。但是,由于母亲日夜思念着你、牵挂着你,哭瞎了双眼。我希望你回家来,该为母亲她老人家尽尽孝了。
祝好!
五哥:李克鉴
1954年12月
李克俊流淌着热泪,读完家信。
夜里,李克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总也睡不着。他想:过去,一直渴望能像大哥五哥一样去学习、去充实自己。如今,终于有了机会,学习是件好幸福的事情。何况,还有一年多,就毕业了。可是,老母亲因想念我,竟然哭瞎了双眼,我又怎能忍心呢?
人生十字路口,李克俊难定啊。
三思后,他决定转业。
对李克俊的才华,上级早已默认。
于是,领导再三劝说,希望留校。可是,李克俊婉言谢绝,决心已定,领导惋惜地在第三份转业申请书上,签字同意。
1955年,李克俊荣归故里。
在故乡农村,李克俊当了一年的记工员,后在街道办工作。1958年,被安排在赫章铅锌矿从事生活总采购工作,后调到铜仁万山一勘队,后又调到位于遵义的贵州有色地质三总队。
“文革”期间,李克俊看见一位工友偷听敌台,他私下好心劝说,却万万没想到,却被反咬一口。
李克俊白天被单位批斗、车间批斗、班组批斗,晚上军宣队还要批斗。
铅笔般粗的皮鞭抽打他,身心受尽折磨。后被遣返到老家农村9年。
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70年至1978年底,李克俊背起小竹筐,在市区中心地带丁字口的遵义市中药材公司一带,擦皮鞋、理发、补鞋。
那段日子,李克俊过得郁闷、痛苦、压抑,仿佛身上有一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
有时候,李克俊仰望苍天问道: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不怕流血牺牲,勇敢战斗,把生死置之度外……而如今,却落得个如此悲惨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
他有时感到绝望,想告别人世。可每每想到上甘岭那么恶劣的环境都挺过来了,又看到妻儿们期盼的目光,冰冷的心又燃起了希望。
在上甘岭,耳朵被炮弹震得呜呜响痛,他没有落过一滴泪;脚被炮弹片击伤流血,他没有落过一滴泪;头顶被子弹擦破皮险些丧命,他没有落过一滴泪。可是,有时一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热泪滚滚。
艰难的生活,他被迫多次进京上访。即使在贵阳转车期间,也要摆摊补鞋挣点钱。
他的不幸遭遇,在京期间得到相关部门同志的同情。
他坚信:党会还自己一个清白的。
1978年底,李克俊重新回到了贵州有色地质三总队工作。
当接到平反通知书的那一天,这位曾在上甘岭激战了17天的老英雄,再也控制不住了,心酸的泪水、痛苦的泪水、期盼的泪水,如水坝的闸门打开一样,奔流不息。
9年,3285个日日夜夜,如3285个针尖,刺痛着他的心尖。
9年,3285个日日夜夜,如3285个恶梦,摧残着他的心扉。
9年,仿佛是漫长的19年、29年!
李克俊心存党恩。近些年,不顾近90岁的高龄,一次又一次走进遵义市汇川区、毕节市金沙县宏志中学等校园,为师生们义务宣讲上甘岭的故事,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和一代代军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铭记历史,心存感恩,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争做革命的红色接班人。
抗美援朝老兵李克俊在汇川区四小作红色宣讲
抗美援朝老兵李克俊在金沙县宏志学校作红色宣讲
当年他参军时,仅15岁。而如今,近90岁了,精神矍铄,记忆颇好。6个儿女都很孝顺,儿孙满堂。对现在的生活,他常常感慨地说:“我现在过得很幸福、很开心,要感谢党和人民!”
2022年2月27日,原遵义市爱国拥军会促进会会长陈守刚,代表促进会组织退役军人观看《长津湖之水门桥》。
电影结束,全场静默,泪光闪闪。
李克俊代表退役军人发言后,与全场观众齐声高唱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抗美援朝老兵李克俊全家福
此时,李克俊心朝澎湃,不禁回想起激战上甘岭的日日夜夜,回想起当年激战上甘岭前,第16军军长尹先炳亲自送他们去上甘岭时的讲话,回想起战友们振臂高呼的钢铁誓言:
请人民放心!
请祖国放心!
誓死保卫上甘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