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津南部山区柏林镇兴农村生活着一个百岁老人,至今生活能自理,不时还下地劳动,赶场天上还上街买卖东西,算得清账,他就是104岁的“百岁寿星”梅忠海。为总结这位老人的长寿经验,讲好他的故事,最近笔者走进了这位老人,走进了他的生活……
梅忠海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从小生在山区,长在山区,一辈子都以务农为业,辛勤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养成了他一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无论是田里的犁田耙田、栽秧挞谷,还是土里的挖土、播种、施肥、收割等一系列的农活,他都门门精通,样样能干,是当地有名的种地能手、最舍得干的实干家。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希望的田野上,修房造屋的行业里,赢得了“栽秧大师”“土匠掌脉师”的美誉,在生活上养成了粗茶淡饭、勤俭节约、“爱辣如命”的独特习惯。听着他的故事,深感别有一番味道,故特写了这篇文章,把他的故事分享给广大读者和老年朋友。
远近闻名挿秧师
梅忠海从小就学种庄稼。最初学种庄稼是从栽秧开始的。老一代人对他说:“栽秧就是把秧苗栽成四方篼,条路看得过亮就行。”不怕吃苦的他,觉得栽秧好耍有趣,因而学得很认真,没过几年就成师傅了。
常言道:“世间一百二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这话真是一点不假。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出状元。就拿农村栽秧来说,尽管都在农村务农,却有很多人不会栽秧。栽秧是农村少不了,离不开的农活,同时又是个技术性较强的农活,标准是栽得要又快又好、行距均匀、条路要直。栽秧时用右手五指向下,把秧苗植入水田的泥土里,既不能栽太深,又不能栽太浅,因栽深了会影响秧苗生长,栽浅了秧苗会翻篼。加之,栽秧与其他农活的动作姿势都不同,栽秧时,左手拿秧头,手大拐放在左腿上,右手将秧苗植入到水田里;腰杆弯曲,臂部成半蹬式,头要正,双眼朝前平视,目的是看栽直与不直。正因如此,农村很多人尽管种了几十年庄稼,却栽不好秧,或不会栽秧。
栽秧又是个古老的传统农活,是取决于当年收成好坏的关键环节,用老百姓的活来说,是“一年无二春”的大事。因此,在农村,人们对栽秧一向很重视,每当栽秧季节到来,人们都要事先准备好汤圆、涝糟、鸡蛋等好吃的食物,用于栽秧歇气时打腰站(加餐)。
栽秧又是个季节性强,劳动力集中的农活,无论是过去集体生产,还是土地下放包产到户,栽秧季节都是劳动力集中的时候,错过了时节栽秧,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因此,每到栽秧时季,过去的生产队也好,还是包产到户也好,田多的地方,人们都需要请人栽秧。遇上又大又长的大田,栽秧师傅们就要在大田里一比高低,看谁栽得又快、又好、又直。为此,頋请方主人事先就准备好了奖品,通常是草帽或一只鸭子。几人或数十人同时下田栽秧,谁先栽完奖品就该谁得,名声就越大,请去栽秧的人就越多,因而吸引了栽秧人的农厚兴趣,从而形成了山区特有的栽秧文化。
在农耕栽秧时代,要具有栽秧技术,栽得又快、又好、又直的师傅才会有人请,人们叫卖犁冤(临工)。每到栽秧时节,赶场天就会有三、五几个成群结队外出卖犁冤。人们卖一天犁冤才一块二毛钱。
当地的梅忠海、周春林、焦泽培等都是有名的栽秧师傅,每年都要带一群人外出卖犁冤,在江津的蔡家、李市、柏林、双凤,綦江,贵州的丁山坝、桐梓等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老人的记忆中,贵州丁三坝水田又多又大,栽秧最来劲。也正是在这些地方栽秧的劳动中,彰显出了他的栽秧显得技高一筹,因而远近闻名,受到人们的赞许。受老人的影响,儿子梅黄孝的栽秧技术也当不错。“我小时候二公也经常带我出去卖犁冤栽秧子。在李市到柏林这一带,二公是出很有名气的栽秧大师傅。”梅忠海老人的侄孙、退休教师梅元修说。
(老人在菜地里除草图)
修房造屋掌脉师
梅忠海老人还是当地出名的土匠师傅(筑土墙)。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还较落后,农村修房造屋普遍都是土墙盖瓦。梅忠海老人为适应人们需要,学会了土匠,帮人修房造屋建家园。当地方圆数十里范围内,不少农房他都参与过建设,久而久之成了当地修房造屋的掌脉师。
筑墙造屋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这碗饭一般是吃不了的。因是高空作业,材料是泥土,单是两块墙盒子就有一百来斤重,每筑完一盒墙就要用双手把墙盒子提开,安好后继续筑墙。筑墙由两个人站在墙盒子的两端一前一后用墙拄揰筑,所用的墙拄通常有二十来斤重,既要把泥土筑紧筑牢,又要把墙体筑端正,其工序十分繁琐,通常修建丈四六大小的三间平房也要好多天才能完成。
可就是在这又苦难累,没多少人愿意干的土匠建筑领域,梅忠海凭借他的吃苦耐劳和踏实肯干的精神,一干就干了一、二十年。在给人家筑墙建房的日子里,为节省时间,缩短工期,提高效率,他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把别人建房当作自己建房,总是早上工,晚收工,常常天不见亮就从家里出发,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在山前山后的的人们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有着很好的口碑,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好评,都说他筑墙筑得好,工程很顺利,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前来请他去筑墙建房的人很多,人们都亲切地把他称之为“掌脉师”。
也正因为他经常出门栽秧子、筑房子,接触过的人和事很多,所以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出了他“主张正义、维护公道、正直善良、明理厚道、是非分明”的优秀品质。所以,当地人们每当遇上扯皮闹架的麻烦事都喜欢请他去评理,成为人们信赖的义务调解员。
简单生活身体好
一生勤劳的梅忠海,他的山村生活过得是简单而快乐的。日常生活就是粗茶淡饭,粮食紧张时期,还过的是粮食一路菜当家的日子,即使是包产到户后,粮食每年丰收谷满仓,肥猪要杀一两条,家里建了两楼一底的小洋楼,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仍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家风。采访中,老人的儿子梅黄孝讲了这样一件趣事:
老人的生活向来过得很简单,从不捕张浪费。在饮食上老人最喜欢吃的是辣椒。他对辣椒真是到了爱辣如命的地步,一天三顿都要吃辣椒下饭,且没吃完的辣椒不让倒掉,不然会大发雷庭骂人。“我把他没吃完的辣椒倒过两回,就被父亲狠狠骂了一顿,此后我就再也不敢倒他没吃完的辣椒了。”儿子梅黄孝指着桌上的辣椒碟子说。
“照理说辣椒碟子长期放在桌上,从卫生角度讲是要不得的呀,可老人一天三顿都要吃放在桌上的辣椒却不得病。”儿子梅黄孝感到有些不解地说到。
可就是这个爱辣如命的老人身体却是杠杠的,至今除声带有点不好,听力减退外,其他一切都很正常。“老人家的内燃机好。饭量也好,亲戚朋友办酒席,桌上为每位客人定制的烧白、圆子什么的,他的任务完得成。”梅黄孝如是说。
老人平时喜欢活动,早晚都喜欢在周围走走,还经常到菜地里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还经常上街赶场、走亲访友,生活能自理,起居作息也很有规律,晚上十点左右睡觉,早上九点左右起床。
曾在柏林工作过多年的邓孝成说,去年他和94岁的岳父去参加一朋友的生日聚会,就与梅忠海老人同桌。据桌上的知情人介绍:“几年前梅忠海老人还能挑粪淋菜,下雨天还去田里看水”。
2021年,江津区民政局授予梅忠海老人“百岁寿星”称号。享受到政府给他的每个月500元的高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