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高巍:百年的怀念——写在隋少甫先生诞辰100周年

作者:王小毛   发表于:
浏览:44次    字数:369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8篇,  月稿:0

  隋少甫先生(1923年8月——2005年9月)是著名的民间花会会首,民俗专家。他生活的百年正是民间花会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兴旺、沉浮、复兴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隋老的人生百年就是北京民间花会发展的缩影。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和重温民间花会发生发展中带规律性的东西。

  与此同时,隋老还传承了包括其父在内的老一辈民间花会艺术家的传统,并且在隋老的手中发扬光大,特别是为新时代民间花会复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因此而受到花会同行乃至民俗文化界广大同仁的首肯和尊敬。所以,纪念隋老百年,也是对世代为民间花会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的各位前辈,特别是隋老所表达的崇高敬意。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民俗,有民俗的地方就有民间花会。我们今天纪念隋老,就是要学习老一辈民间花会会首们的宝贵精神,让民间花会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开放的更加艳丽,营造出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万紫千红。

  二

  隋老诞生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正处于社会的新旧交替,文化的频代更迭的转化时期。

  几千年封建王朝的覆灭,带来服务于宫廷的皇家娱乐体系解体,大量的宫廷艺术的从业者散落民间。

  隋老的父亲隋星甫先生也因此离开宫廷内奉的“内八档”,开始自谋为生。这一改变,一方面是把原本封闭于宫廷的表演艺术散布至民间,同时,也是让父亲身边的隋老自小耳濡目染,产生强烈兴趣,从此爱上了民间花会的表演,留下来艺术的种子。

  1941年,隋老拜京城香会四大前引之一的景荣为师,成为万里云程踏车老会的第三代会首。这一身份标志着年轻的隋少甫已然得到圈内同仁的认可,并且具有了领头人的重要地位。

  同时值得指出的是,踏车作为一种较新兴的娱乐方式,相对于正规的“十三档”传统香会来说,只能算是香会中的新成员,这对于讲传统、重规矩的老一辈香会人来说,无疑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是否承认其存在,且作为界内的一个成员?

  可见隋老一入门就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呈现出既尊重传统,同时又勇于创新的鲜明个性,进而为他的日后突出的个人风格进行了铺垫。

  自那以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隋老作为民间香(花)会的组织者和主要演员,活跃于北方南方、东边西边,开启了演艺为生的岁月。这中间的经历,特别是其中的特殊经历,让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仅技艺水平大涨,而且社会阅历和适应能力也获得大幅的提高,几近炉火纯青的艺术臻境。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共和国进入了迅速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此时,还在以修自行车为生的隋老,一方面凭借他多年锻炼出的敏锐的观察力,一方面深埋于心的艺术情怀再也难以压抑。于是,他联络起当年的同好,重拾搁置多年的箱笼家伙式,利用春节的机会,在住家附近的坊巷间走街表演,自娱自乐。

  这次表演引起了轰动,它不仅给过年增加了喜庆气氛,而且让那些对于民间花会眷恋已久的老北京人重新见到多年不见的好玩意,这份满足比长工资还让人欢欣鼓舞。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看到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解放。

  进而,隋老以这些老朋友为“家底”,又远走外埠,联系上久违的同行老友,在庙会上进行展演,为庙会增添了传统艺术的魅力。更有利于打造改革开放后北京兴起的龙潭、地坛等新型庙会的文化品牌。这不仅受到市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受到充分的肯定,而且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一时间逛庙会成了市民热衷向往的春节民俗。接着,隋老又参与了东岳庙庙会、莲花池庙会的筹办和组织,并被崇文区聘为花会联谊会的秘书长。

  这中间,还有一件具有里程碑纪念意义的大功绩,就是恢复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是娘娘信仰的圣地,在北京乃至周边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清代、民国年间,庙会达到鼎盛,每年的庙会期间,京城内外,以至天津、河北、山东,甚至江浙的信众前来朝顶进香,载福还家,成为重要的民俗活动。

  但是,自北平沦陷以后,妙峰山庙会日见凋落,加上三年内战,庙会几乎停办。再经过“十年动乱”的洗劫,妙峰山已是一片瓦砾,只剩下了几棵大松树。后来,文物部门有所恢复,作为历史遗址加以保存。

  隋老和诸多同好们怀着对妙峰山的一份深情,决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恢复朝顶进香,恢复香火。于是,在当年春夏之际,隋老率领自己的弟子们,在中断了几十年后,重上妙峰山,完成了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宏愿,在北京民俗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上山,正处于政治敏感期,所以面临着很多的危险和不确定因素。

  尽管如此,隋老和他的弟子们仍然以着对民俗文化的浓烈情怀和极大勇气,克服了重重艰难,终于完成了这一壮举,为后继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三

  2005年的秋天,隋老因病去世。他的同行和弟子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一档档花会依次进入灵堂,向静卧在花丛中的隋老遗体叩首、鞠躬,然后献上各自的拿手绝活儿,以这种酬神的方式,向隋老表示崇高敬意。

  隋老生前的得意晚辈,北京曲协的负责人李金斗,以及北京民协、崇文区文化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也出席了告别仪式,对这位献身花会事业的前辈表达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弟子们的那份敬意,表演时的那份虔诚,至今留存在我的记忆当中,时时浮现眼前。

  回想起2004年的头一次见面,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却已是阴阳两隔,恍然如在眼前。

  那是一个“五一节”,隋老的弟子孙忠喜先生的小车会举行贺会成立仪式。我和协会的于志海副主席、包世轩主任一同前往。临到会场前已见满街的人群,有来贺会的同行,更多的还是看热闹的观众。

  仪式在街道的大礼堂里举行,里面坐满了人,大家的目光集中在主席台上。隋老当时已坐在轮椅之上,但他精神矍铄,嗓音洪亮,讲话中还轻松地开着玩笑,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所获得的硕果而欣然。

  会后,和隋老同桌进餐,聆听了他绘声绘色的典故讲述,为其乐观、豁达的胸怀所感染。

  这虽然是我第一次结识隋老,但闻其大名已久,并且拜读过由他口述的花会专著。

  说起这部专著,可算是最初的与隋老结缘。此书由隋老口述,与人合作编写,于2004年6月出版了第一版。我接触此书,是因为有关部门派下来的任务。据说该书因史实、文字的失误较多,被读者告到了市新闻出版局、新闻出版署,有关部门征求专家的意见。

  我在研读此书后认为,这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史料价值很高,反映了作者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实践经验。至于失误则发生在记录和出版编辑环节,属于技术问题,与作者无关。总之瑕不掩瑜,可在再版时修订改正。如今隋老的这部专著,已成为后人研究民间花会必读的经典,是隋老智慧和经验的生动结晶。

  如今,“精品十三档”已成为市级非遗项目,介绍这些内容的专著层出不穷。而真正的奠基之作还得说是隋老的这部。

  随着与花会界交往的加深,对隋老的了解不断深入,提起隋老,他的弟子们总是自豪地称“我们老爷子”,其自豪、荣誉感溢于言表。一个人去世后,人们对他的记忆不但未曾减弱,反而日渐加深,可见隋老的魅力。

  而包括花会在内的民俗,正是因为有了隋老这样的一辈辈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够绵延不绝,有序赓续。

  四

  一晃,隋老已去世快20年,诞辰也已百年。隋老虽然逝去,可他热爱的事业依然存在,隋老的弟子,以及热爱民间花会的各界人士,依然传承着。我们应该学习隋老的精神,继承隋老未竟的事业,让民间花会这朵奇葩,在民俗文化的百花园中,开放的更加绚丽多彩。

  我们要学习隋老的这些好品质:一是对民间花会的热爱。隋老的这种热爱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因此而自觉地奉献其中,不为名,不为利,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是富裕还是拮据,大环境是否宽松等等,都无法阻挡他献身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并以此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一起投身到这项事业当中。

  二是善于抓住时机,勇于为天下先的胸怀和信心。因为热爱而奋不顾身不容易,再抓住天时,联合大伙,一起成就一项事业更难。隋老做到了,所以他伟大,他值得纪念。

  三是对生活的热爱,自觉献身社会,自觉锻炼自己的献身精神。因为上天对任何人但是公平的,谁的一天但是24小时,一年365天。可是末了,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成绩斐然,且被后人引以为傲,关键靠的是对自己人生的设定,对目标的追求。

  隋老不光是花会界的泰斗,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民俗知识和生活阅历,正是因为他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敢想敢干,不畏艰险,所以才能一往无前,不断进步,活到老干到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隋老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些宝贵品质,所以才能取得卓尔不群的业绩,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当我们纪念隋老百年诞辰之际,所面临的内部外部环境已然发生了很多变化。然而,越是这样,我们才越有必要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尽心尽力,开创民间花会事业的新局面。

  所以,这次纪念隋老百年诞辰的活动,也应成为北京民间花会各界同仁空前团结,万众一心,寻求民间花会更加繁荣、更大发展的盛会,以此告慰于隋老,以及逝去的民间花会各位前辈的在天之灵。同时,也让我们各位的人生焕发出光辉灿烂的时代风采。

  2023年7月溽暑中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