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毛泽东评项羽》

作者:陈晋   发表于:
浏览:226次    字数:228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1334篇,  月稿:0

  感谢故人来发布历史故事《毛泽东评项羽》,内容如下: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摘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作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从前有个项羽,叫作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摘自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史记》里十分有声色的一篇。项羽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中,以暴风骤雨的声势摧毁了强大的秦国。当时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已经覆灭了;楚军的主力已经被击破,主将项梁战死;赵国被围困,即将破灭;农民革命的形势在逆转,镇压起义军的暴秦统治者声势复振,起义军跟暴秦统治者的斗争已经进入生死存亡阶段。项羽在这时候,完成了陈胜、吴广所不能够完成的事业,以他过人的才气,激励士卒,抱着决死的意志,终于击溃了暴秦的主力军。司马迁也指出了这点,说他“遂将五诸侯灭秦”。灭秦以后,项羽为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随即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楚汉战争,结果项羽败,刘邦胜。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古人多有总结。毛泽东的总结,则很有特点。1963年1月7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说到项羽有三个错误:一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二是楚汉订立了鸿沟协定,项羽当真了,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就违反协定东进攻楚;三是项羽建都徐州,位置没有选好。

  在毛泽东看来,项羽的失败,除了在战略上发生失误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即不能知人用人,不肯纳谏,从而在鸿门宴不杀刘邦反而放跑了他,在应该乘胜夺取汉甬道的时候,项羽反而放弃了,这些都是他的谋士范增极力主张的。毛泽东当然不是就史论史,他讲项羽的失败教训,是针对那些缺乏民主作风的干部讲的。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还说,要对不“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的干部,“挖苦一点”,“戳得痛一点”,“让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为此,他还特意把《项羽本纪》挑出来给一些同志读,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这以后,“西楚霸王”便成为中共党内批评不民主作风的代名词了。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和刘邦逐鹿中原,项羽的军事力量大部分时间处于优势状态,可最后却失败了。这与项羽主观上不肯纳谏和不善用人,确实关系重大。除此之外,在毛泽东看来,项羽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沽名”。对此,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也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对此《史记·项羽本纪》多有记叙。

  项羽率部经过苦战,击败秦军主力,比刘邦后入关,两军发生冲突时项羽“为人不忍”,为避免负“不义”之名,没有以四十万对十万的军事优势去消灭刘邦,甚至在鸿门宴上莫名其妙地阻止了部下诛杀刘邦之举。注释毛泽东“不可沽名学霸王”诗句者,多以这件事来说明项羽的“沽名”所在。

  毛泽东认为尤不可学的,应当还有项羽对诡计多端的敌人姑息宽容的做法。在楚汉战争最激烈的时期,两军在荥阳相持,本来楚军已经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害怕了,便请求休战,以让出荥阳来换取项羽承认荥阳以西为汉的领土,项羽竟同意了。后来,战事几经反复,楚军逐渐失去了优势,“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合约签订后,项羽就解除了戒备,引兵回到了东边,可刘邦却背约出击,打了过来,终于在垓下彻底击败了项羽。

  1949年4月毛泽东写“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时候,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和谈代表曾提出划江而治,维持类似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的谈判方案。了解这一背景,或许能增进对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含义的理解。

  《史记·项羽本纪》还记叙:“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所谓项羽“沽名”,大体也是指他不忍天下百姓受战乱之苦,从而希望歇兵罢战的心理状态,这就不能不影响他的决策。一向把战争分为正义的和不正义两种,并主张以战争消灭战争、以战争求得和平的毛泽东,在读《史记·项羽本纪》的时候,自然不会赞成这种观点。

  毛泽东对项羽败走乌江时,以“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为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而死,是不赞同的,但他并不完全持否定的态度,觉得这悲剧结局中还多少体现了一些个性风采,所以借此来讽刺蒋介石在失败时连项羽身上具有的“羞耻心”也没有。1948年10月31日,他在为新华社写的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中这样写道:“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业已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

  1963年1月3日,在一个批示中,毛泽东还给其他人推荐新版的《史记》:“《项羽本纪》,送各同志一阅,几天还我不迟。 这个新版《史记》,标号及注解,都很醒目,好看。”

  (摘自《书山有路——毛泽东的学用之道》)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历史故事

查看更多历史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