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林天湖:恭送国王陛下

作者:林天湖   发表于:
浏览:49次    字数:451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11篇,  月稿:0

  1947年8月15日,在被殖民苦海中挣扎了98年的印度终于实现了它争取独立的愿望。在这一天,印度街头万人空巷,人们欢呼雀跃,送走了相处多年的宗主国。

  没错,是送,而不是赶。印度的独立,至少从整体上来看,并不像此前的大多数独立斗争那般充斥着暴力,而是以相当和平的“非暴力不合作”方针为主线。这一方针的提出者名叫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我们一般简称他为甘地。想要了解印度的独立,甘地的故事是绕不开的一道门槛。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生在印度波尔班瓦的一个印度教家庭,父亲是当地的土邦首相——通俗点说,大概就是县长等级的官员。这么一看,甘地还算是个官二代。虽然父亲在他年少时便患病去世,但不错的家庭背景,依然让他有了出国深造的物质基础。19岁,他便远渡重洋,到当时印度的宗主国英国学习法律去了。

  在英国留学期间,年轻的甘地对英国的文化相当崇拜和向往,吸收了不少英国的思想理论。至于他的学业,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忙着领略英国文化的甘地,显然没有将法律学习作为主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虽然最终让他成功毕业,却并没有磨练出很好的业务能力。回国就业后不久,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惨遭失败。半年后,他的领导忍不住了:这海归小子咋还这么废呢?便把他赶了出去。甘地这边呢?那自然也是一肚子不平。正郁闷着呢,遥远的南非来了个活,有个和印度人有关的案件需要他处理,于是他便干脆收拾行李离开印度,准备去南非发展发展。

  在南非居留期间,甘地赶上了第二次布尔战争。对宗主国依然抱有好感的他在战时还积极投身英军后方工作,但很快,在战争结束后,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大转变。战后的南非,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作为殖民管理者的英国人也很头疼到底如何才能让这个残破不堪的区域重回殖民经济的发展正轨。想着想着,就看到了和甘地一样生活在南非的一群印度人。嗯,勤劳肯干,潜力不错,可以开发利用。于是便拿着加税大棒,对印度人开了刀。这下可好,南非的印度人人数不是最多,干的活倒是不少,现在就连税都要多交,纯纯的大冤种啊。这回甘地看不下去了,便组织同胞们开始游行罢工,进行反抗,开始走上了反对宗主国的道路。也正是这次反抗,“非暴力不合作”理论首次登场。

  后来甘地在1909年出版的《印度自治》中,初步阐述了以非暴力主义为核心的甘地主义思想。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本是遭受了不公正对待,理应满腔怨愤的印度人在这次罢工中表现得异常克制,面对英国人的辱骂和逮捕丝毫不反抗。现在想来,甘地早年求学期间英国议会民主思维和绅士风度的熏陶,以及印度教自身的温和教义大概在这一原则的形成过程中功不可没。南非殖民当局原本是不吃这一套的,当即就把甘地抓起来打了一顿丢进了监狱。奈何这事传到英国后,英国民众反而很认可甘地的做法,转而指责自己的国家太过分。迫于舆论压力,南非殖民当局只好做出让步,释放了甘地,但同时也把他驱逐出了南非——眼不见为净咯。这一放一驱逐,把甘地推到了他即将大展拳脚的主场-----印度,而在这个过程中充当桥梁的,是咱们的另一个主角——印度国民大会党。这个在1885年成立的党派便是后来印度独立斗争的主要领导党派。成立之初,它的主张还相对温和,只是在政治上要求维护民主,在经济上保护工商业发展和维持固定田赋等。但在20世纪初,一群力求印度自治自产的人形成了派系,并成功让国民大会党成为反抗殖民统治,实行印度自治的主力军。

  那么问题就来了,要求自治的纲领,提出来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怎么做呢?闹武装起义吗?显然他们是不太乐意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党派的建立者们,基本不是殖民地官员,就是富商或者富农地主。简而言之,他们是一群在地方上混得有头有脸的人物,其中不少和英国殖民当局的关系还相当不错。若是真动了手,可谓是“害英害己”。哪怕是争取自治的激进派,考虑的主要也是自己利益的扩大化,不太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大动干戈以至于伤筋动骨。思来想去,恐怕还得是用一种偏向和平的改良模式比较好。

  这样一来,甘地同志在南非的干的事和国民大会党的倾向简直是天造地和的一对儿。因此,得知了南非独立斗争的经过后,国民大会党立马派了代表去南非进一步考察,而代表考察的结果,自然是觉得甘地是个可用之才,回来就把他夸了一顿。国民大会党领导层大喜,决定邀请甘地回国担任党的领袖。于是乎,在1915年,甘地又回到了印度,开始准备在自己的故土上大展拳脚。

  甘地一来,便改变了以往国民大会党纸上谈兵的操作,直接扎进了群众堆里进行爱的教育。在印度人们看来十分先进的英国思想元素和具有亲和力的印度教元素双重加持之下,甘地主义在群众中很受欢迎,再加上此前在南非时便积累下来的声望,甘地在国内的传道可谓是十分顺利。这思想基础打下来了,自然是需要一个机会加以展示的,一战的到来便给了甘地和他的“信徒”们一个绝佳的机会。

  面对积极投身一战的英国,国民大会党决定进行全力支持,作为战后推进独立的筹码。而英国这边呢,为了动员印度这帮人上前线当壮丁,也就先答应了战后考虑让印度独立。可是啊,过了几年,好不容易打完仗了,英国却翻脸不认人了:要独立是吧,来来来,反正现在暂时也用不着你了,给你点颜色瞧瞧嗷。不但不答应印度独立,反而还出台了《罗拉特法案》,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当局特权。这一下,英国直接惹怒了印度本土的人们。

  甘地一看,哎嘿,这场景眼熟,他直接复刻了在南非的斗争历程,开始领导印度人民闹罢工了——依然是非暴力的那种。这回却出了大问题,南非那会儿只是打一顿再抓起来,这次是直接召集军警对着集会人群来了一波齐射,当场死伤一千五百多人。至于领导者甘地,暂时没杀他,还是抓起来关监狱去了,而且,依然是关了一段时间便又把他放了出来。至于这么做的原因,是殖民当局认为甘地的非暴力原则到底是掀不起什么大浪,与其把他杀了面对可能到来的武装起义浪潮,不如留着这么一个和平主义的主心骨,对自己还算有点好处。这次惨案,史称“阿姆利则惨案”。

  甘地在狱中也没有闲着,他也在思考如何完善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种种遭遇让他更加坚定了印度自治的道路。1920年,国民大会党的特别会议上,“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正式被提出。这个计划大致可以被概括为三点:一、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二、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司法机关,抵制英国布,代之以印度家庭手工纺织业产布。三、逐渐走上抗税的阶段。这样做要实现的目标是:如有可能,在英帝国范围内自治,如有必要,就脱离英帝国独立。不难看出,这波操作,是要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相对平和的目的——我们只想要自治,你甭来多指手画脚,要是实在不行,那我们只好独立了。

  英国虽然被这群舍生忘死天天闹罢工搞事情的印度人弄得很头疼,但还是延续了一贯强硬的态度:独立别想,自治也不可能!这么一来,一部分气盛的印度人坐不住了。比如在1922年,在一个叫做曹里曹拉的村镇,便有2000多位村民举着火把把当地警察局一把火烧了。这次局部的武装暴动,导致了21名警察丧生。当事人自然是没觉得有什么,气也出了,还涨了士气。但国民大会党这边却皱了皱眉,表示你们这不是在扰乱我们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吗?干脆决定停止了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久后,甘地再度短暂入狱。往后的几年里,甘地等人一边组织着印度自己的经济建设,一般等待时机准备下一次的群众运动。在这几年里,国民大会党也认识到了,印度自治这回事啊,还是得一不做二不休,咱得让殖民当局一走了之,让我们完全独立。持有这一观点的代表之一,便是后来印度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从1930年起,国民大会党在印度多地举行了“独立日”活动,开启了新一轮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一次,他们的目标真的是要争取印度完全独立了。在此期间,发生了甘地一生中的又一大重要事件——食盐进军。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领导78名信徒前往印度西海岸的丹地村制盐,一路上还大力宣传,招揽同道之士,以此表达对殖民当局盐税和食盐专卖的抵抗。这一次也和第一次一样,反抗一旦开始了,便会至少在部分地区存在“收不住”的现象,再度发展成为武装斗争,国民大会党只能再度出面表示批评,在总体上维持了运动的非暴力原则。如此几年下来,英国倒是也感觉不痛不痒,还是搬来老一套,发发禁令,抓抓领导人。最后感觉闹得差不多了,又放人出来开了个圆桌会议,这是1931年5月的事儿。这次虽然在会场上还是拒绝了印度提出自治的要求,但随后双方各退了一步,国民大会党这边宣布停止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国殖民当局也颁布法令让渡了部分部门的领导人席位给印度人。对这个法案,国民大会党嘴上抱怨了两句,说这是“奴隶宪法”,但最后还是不出意料地“阿姨使不得”了。

  虽然国民大会党至此为止的实际表现还是以服软为主,不过很快,在如火如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也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1939年9月3日,英国准备让印度参与对德作战,在这个问题上,殖民当局依然觉得,以国民大会党的德行,估计也就最多和之前接受法案时那样抱怨两句得了。可是这次,他们想错了。在这个时间点,国民大会党内争取完全独立的意愿愈发强烈,再加上此前获得的部分参政权让他们有了一定的反抗资本,这一次他们完全不打算妥协了。他们表示,在你们大英没有给我们独立地位之前,让我们去给你打仗那可真是异想天开。为表决心,7个由国民大会党人领导的邦政府还集体辞职。随着战况逐渐激烈,尤其是太平洋战场被开拓后,英国人终于有些慌了,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催促英国人让步,好缓解盟国方面的压力。国民大会党见此良机,更是进一步直接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决定开展一次“最广泛的不服从运动”。这场矛盾的结局,还是殖民当局险胜,他们再度逮捕了甘地和尼赫鲁等领导人,勉强控制住了局势,但这时的殖民当局,早已是强弩之末了。他们虽然逮捕了一众领导人,却也被迫做出了战后的适当时刻给予印度独立的承诺,如此,印度人总算了得到了相对满意的答案,扛起武器去前线打仗去了。战争结束后,英国损耗严重,殖民地统治无以为继,他们意识到,印度的独立再也无法阻挡了。于是,在1947年,末代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印巴分治的独立方案,丢下了最后一颗延时炸弹后,宣布承认了印度的独立。

  在独立斗争中奋斗了一生的“圣雄”甘地,这位一生倡导非暴力的老人,最后在1948年被人用暴力手段杀害了。而印度独立大势已成,磕磕绊绊,走到了今天。

  后来的人们回顾印度独立的历程,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构建了不同的争论。上世纪,尤其在西方,对甘地等人的事业赞誉有加,大概是和平的斗争方式既满足了人们对当时水深火热的世界局势的美好愿景,也为这些原殖民地国家的政府减少了损失,提供了日后干涉的后门。近年来,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我国B站等自媒体上,对甘地的“鞭尸”之风日渐兴盛。这一现象的出现,大概与民族自信和民族意识的强化、对自身武装斗争道路胜利的高度认同,以及对当今国际局势的思考、对我国历史的反思等都有联系。如此种种,都让我想起了我曾看过的两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不过,往事不可追,当时的印度在它自己的国情和世界局势下,做出了它认为合适的选择。这段历史本身其实很单纯,它只是想告诉我们,有一个叫做印度的国家,曾经这样走过。至于我们的路,走自己的便好。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国王陛下 林天湖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历史故事

查看更多历史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