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

母亲是一条河(四)

作者:我的楼兰   发表于:
浏览:45次    字数:215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可能是身材矮小、瘦弱的缘故,也可能是大地主家庭出身,接受过传统礼教、文化的缘故,长期以来,父亲很少干重活、粗活。父亲和母亲结婚后,家中几乎所有脏活、累活全是母亲一人承担。比如犁田、插秧、施肥、刈麦、打稻、晒谷、砍柴及做饭、洗衣服等,基本上都是母亲做的。可以说,母亲是里里外外一把手。

  父亲有时也帮母亲砍些柴,但两人砍柴时,不同时上山。母亲要出门了,父亲还在睡觉。母亲想让父亲多睡会,就一个人走了。母亲砍柴浑身是劲,动作利索,砍柴、捆好,挑起来大步流星往回走。而这时,父亲正不紧不慢地走在羊肠小道上,还没到山腰。有几次,母亲在山脚才碰到父亲。

  最让我刻骨铭心、感激不尽的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在外种田赚工分,回到家里却要纺纱、织布到深夜,万分辛苦。可她却很少抱怨,总是默默地干着干着,直到实在太疲惫了,才停下手中的活。正是因为母亲的勤劳能干,我们三个兄妹一直都能够吃饱、穿暖,而村里的许多孩子却经常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我要说,谢谢,谢谢母亲!

  从母亲口中得知,当时,许多村民因为分到的口粮少,不够吃,每年都要向生产队借储备粮。借粮时,村民们答应等秋收或来年开春时还。可真等到那个时候,口粮更不够吃了,就又借,又说先记上账吧,等秋收或来年开春时一并还上。其结果是,又到还账的时候了,随着旧账和家里吃饭的人口越来越多,非但还不出旧账,还得以同样的理由借粮。“可我们家从来没向生产队借过一粒粮。不容易啊!”听得出,母亲为此深感自豪。

  但这种自豪感转瞬即逝。母亲说,谁能想到,后来时代变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所有向生产队借的储备粮竟然一笔勾销。“我真是亏大了。”显然,母亲有几分沮丧。

  “但我从不后悔,”母亲说,不欠人家,不占便宜,心里坦荡荡的,活着舒畅。母亲还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好处,家里重新分到了田,与过去相比,干起活来更有劲了。

  那一年,我们家分到了三亩半地。母亲自然而然地成了家里的首领,带领父亲和我们三兄妹,一共五人,开始了家庭大生产运动。她是全村公认的种田能手,开春种什么、如何播种、怎样施肥、什么时候收割最合时宜,等等等等,母亲向我们言传身教,俨然像个土专家。特别是在孵谷、育秧技术上,她有一套绝活。

  种水稻,先要育秧。育好秧,是水稻获得好收成的前提。母亲说,水稻育秧,最基本的要求是培育壮秧。“什么样的苗算是壮秧?”哥哥问她。母亲说,壮秧壮秧,像人一样强壮的,就叫壮秧。母亲的回答引起一阵大笑。父亲说,你能不能解释具体一些?母亲反问,什么叫“具体”?父亲就说,所谓具体,就是详细的意思,就是让你详细说说壮秧是什么样的。

  母亲用手在头皮上挠了半天,清了清嗓子说,“好,我给你们解释解释。”只见母亲一手叉腰,一手比划着说,这个壮秧啊,概括起来就是“根须旺,插的时候不容易受伤,插下去后返青快、分蘖早的秧苗。什么叫分蘖呢,就是靠近泥土的地方生出分枝的意思。”当时,母亲那口才,那模样,那神气劲,把大家都看傻眼了,个个佩服得不得了。尤其是父亲,惊讶得张开嘴巴好长时间合不拢,说:“真没想到啊,你还有这般能耐!”

  趁着兴奋劲,母亲的话匣子打开了。她继续把她摸索出来的一整套经验滔滔不绝地说了出来。后来,父亲把母亲培育壮秧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选好秧田、整好地、施足基肥,选择背风、向阳、离水源近、排灌方便、土壤肥沃、杂草少的地块做秧田。其次是要选用发芽率高、饱满的种子。选种时,可把种子放到盐水中搅拌,捞出浮在水面上的秕谷杂物,捞出沉到下面的饱满种子。这个步骤动作一定要快,尽量在四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将盐洗净。第三步是浸种消毒发芽。母亲特别强调,这第三步很要紧,浸种时间不可过短,更不能过长,还要加少量的石灰水和一种供销社里有得卖的乳剂,主要是防止种子和秧苗生病。

  说到这里,母亲突然不讲了。而此时,大家正听得起劲,纷纷说,不行,接着讲吧。哥哥更是大声嚷道:“妈,你不讲,我不种田了。”“对,”父亲也附和道:“你不把好经验传授给我们,可别怪我们不懂种田技术,种不好田。”

  于是,母亲变得越发得意起来,甚至连讲话中都仿佛夹杂着几分官腔的味道。只见她干咳几声,一字一顿地说道:这个壮秧育好以后啊,最讲究的就是播种时间。这个时间一定要掌握好,不能早也不能迟。如果过早,温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容易烂秧;如果过晚,成秧率虽然高,但影响适时栽秧……

  母亲目不识丁,完全凭借自己的摸索,居然能把育秧、种稻经验说得如此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而且这套经验既有通俗的理论支撑,更不乏十分管用的应用实例。这让我们三个兄妹更加佩服母亲了,我甚至觉得她与“伟大”两字都沾上了边。就连“识字眼”、“有文化”、“见过世面”的父亲,也不由得暗暗折服,自叹不如,不得不放下尊严,言听计从,有关种田方面的所有大小事宜,全由母亲作主、调遣。

  久而久之,母亲的育秧技术传开了,许多村民自发赶来,到我们家取经,要母亲介绍经验;到我们家的田头,又是参观,又是考察。那个时节,因为母亲,到我们家的人陆绎不绝;我们家的田头,人来人往。看到这些,我们感到无比的荣耀。那个时节,母亲虽然越发地忙,人也瘦了不少,但挂着笑意的脸上总是泛着几分淡淡的红晕。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我的楼兰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物散文

    查看更多人物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