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工报的杨老师在采访我的过程中,突然间问道:“你最喜欢的作家、文学作品都有哪些呢?”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种猝不及防的感觉。因为,往常的采访,都是围绕我和家人、问一些如何与悲苦命运抗争的话题。
对于杨老师所提问题,我并未给予正面答复。而是将目光、移至木质书柜上摆放整齐的书籍上。我右手轻轻一点,像是临阵点将:“这些放置在触手可及的位置上的书籍,都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不可否认,手指不能涵盖的书籍,也都是当初特意、找人架梯摆放上去的好书;只是,所选更为喜欢而已。
显然,我的回答引起了杨老师的好奇。他弯腰认真地查看、书柜上我“指定的保护区域”,顺手抽出靠在最边上的一本散文集;翻看完作者简介后,连连叫好的他、带着一种欣赏的口吻,问我是否认识她?
我怀着一种无比敬佩的心情,讲述了《总有些光,在不经意间偷偷照亮》的作者、徐沙沙老师,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撑与养分。
与徐老师的相识,还要从她写给学生的一篇文章说起。其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段文字更是将我感动到落泪——“坚持在最开始的时候,一天比一天难;在时间久了以后,一天比一天容易。”或许,正是因为这灵动的文字极大地触动了我的心弦,才有了让我认识作者的冲动。仿佛这意蕴深刻的文字背后还站着另外一位学生;那就是我。
因文字而相识,因相识而相交;自此,我们便以朋友相称。但我还是习惯性地尊称她为“老师”。因为,在她分享给我的每一篇文章里,都毫无保留地将爱的光和热,照亮、温暖他人。可她却总是谦虚地安慰我说:“我们是在相互温暖。”
为了能将这份爱的温暖得以延续,我特意为杨老师叙说了我的另一位作家“老师”、对我人生的改变与影响。她便是《我的月光》一书的作者,湛蓝老师。
认识湛蓝老师那会,我的双腿正处在急性感染阶段,一度面临截肢与死亡的风险。生活中夹杂着难以言说的无奈与辛酸;取舍之间,必有得失。那时的我,可谓是万念俱灰——悲观,像炮弹一样袭来,摧毁我所有的希望和幻想。
“生活逼迫自己独立,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尝试努力改变自己!”当了解到我因高位截瘫,已卧病在床十七年之久,湛蓝老师体贴、安慰的同时,更多的爱却是给予“学生”精神生长的力量!就如她说的那样:“在对待人、事方面,我的视角历来是落伍的。我愿意蹲下身子,给予需要的人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生活朴素,白丁一枚,但内心却燃烧着倔强不息的火焰。”
尤其在写作方面,湛蓝老师创建的《香落尘外》文学公众平台;不仅让我在成长中学习与进步,也让我在锻炼中变得坚强、自信。记得我因文化程度过低,而羞于发文时,湛蓝老师则鼓励我一定要相信自己;她说:“写作,是另一种活法。愿你振作,重新出发,一路上,鲜花和荆棘,我们都会陪伴着。”
生活中,熟悉我情况的人大多都会感叹我悲苦的命运,可怜我的不幸;但透过不幸的表面,我又觉得,我是最幸运的——比如,能成为两位作家“老师”的“学生”。就像她们说的那样,如果不幸身处黑暗,也请永远活出诗意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