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郑晓琴:合和(4)

作者:克里斯   发表于:
浏览:87次    字数:661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农村

  让中国千年的根基向下深扎、向上面阳;

  让中国农村和城市共赴小康、富裕发展;

  让中国人的身心回归安身立命的家园、初心。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历史和悠久的传统文化。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以农耕文明延续着的“熊熊烈火”,更是以特有的农耕文明突破了历史中的一次次围困。1927年秋,面对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点,以此作为工农武装割据的起点,团结多数农民出身的穷苦大众,开创出一番革命新趋势。“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这是在《井冈山土地法》颁布后流传的一首歌谣,歌谣中表达出农民拥有真正属于自己土地后的欣悦之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这样以农村革命根据点为驻守,以最具赤诚之心的工农为后盾,最终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旧中国,建立起人民做主的新中国。

  回归到农村,回归到农民,中国有着十里同乡,百里不同俗的千年传统。散落在广阔大地上的乡村、乡音、乡俗是人们共同的美好。中国的祖辈更是注重家庭的建设、美好与传承,一代代人以敬畏自己的祖宗影响着下一代,下一代也以此努力,发奋图强,并延续着这种敬畏。即使现代城市化如坐了过山车一样突飞猛进,但农村、农民、农业才是根基,根基扎牢、扎深,新中国这个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农村、固守根基的建议。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作为一种顶层设计,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和影响作用。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国荡气回肠的发展和文明。近代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取得突破性发展。中国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历史性的成为了有农田土地、有宅基地、有保障福利的一代人。这些正在改变着中国人,正在把中国引领至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要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回答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共产党人的领导在世界凸显。过去,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已经演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紧迫,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调整、平衡制度,引领农村人民迈向共同富裕。

  2、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的作用

  真正让农村一级组织以了解农村、热爱农村、建设农村为重点。发挥村级组织真正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放开他们手脚,鼓励他们吸引能人智士返乡,为本村的发展共同出谋划策。同时让村干部摸好本村特色、土地、人口等情况,熟悉各村各家庭的实际发展状况。从实际需要出发土地进行平整规划,然后有的放矢的发展村集体企业(人口少的村可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释放一些集体土地,供企业用地;出台有利于集体企业、有志青年创业的政策。把基层组织从繁琐公务中解脱出来,真正的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做文章,以组织改变带动其他人改变,以上级改变带动下级改变。村组织极积有重点的带头就是牵住农村的“牛鼻子”,制定出适应农村干部的考评、考核、选举、任贤等机制,让农民真正看到农村的希望与未来,以及身处农村个人的前途。

  3、快速整合农村的土地

  出台相关政策,充分了解相关地区的土地特点。当前把整合农村土地放在首位(在不改变农村土地的性质下),通过土地整合,为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针对丘陵、山地、平原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分类按户、按村进行平整。有助于有效解决农村一家一户土地分散、劳动力老化、灌溉不便等问题。

  4、创新生产适合农村的各种农业机械

  根据各地不同地形和土地的规模,按国家和地方整体市场和内外部农产品现状,按季节种植相应农作物。有关部门加大创新,进行针对性的研发,生产出各种适合农业生产的机械,加大对先进农业机械化、国家农业机械制造的学习和引进。以村集体为单位建立农业机械班组,培养农村机械手,培训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操作和保养,为农村真正开启机械化农业生产创造条件。

  5、鼓励农村释放出劳动力进行就地创业就业

  农村机械化的开启,农民的土地粮食有了稳定的收成,又释放出家庭劳力。这时由于各村组织的带头作用,村里又新办了一些集体企业,农民可以就近就业(这样家里除了有农业收入和农民资产收入还有工厂的收入),农民增收有了保障。在村集体企业收入稳定的前提下,可以加强生育、住房、上学、养老等福利保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就近享有城市人一样的待遇,真正起到了夯实中国农村根基的作用。对农村的发展加大火把的燃烧,逐步升温农村,使其可以城市齐头并进,减少贫富差距。

  6、跟进适应农村配套的措施

  农村这个时期会吸引人员返乡、在乡创业,相应地生育率也会得到回升。这时就近的教育、医疗等配套措施一定要跟进。最简便的一点是吸引城市退休的干部、老师、医生回乡带领年轻人一同服务农村。这样既能够起到对农村基层工作者传、帮、带的作用,又能发挥他们的余热和建设中国农村的动力(关键是村集体土地有支持建房的政策,适合这些老师、专家在此安居养老)。

  7、建立农村传统特色绿色食品

  中国的农村有着悠久自我产肥、积肥的历史(人与畜禽的粪便、草木灰、发酵的草肥)。这在今天同样可以处理成农家有机肥,既有利于整洁环境,又能肥沃土地。村集体可以统一建设有机肥处理站,减少化肥等的使用,促使农业形成一个绿色的循环。

  8、发扬传统文化

  中国有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农村大力弘扬、挖掘这些优秀文化。如:农村一些白事、清明节当宗的祭奠习俗;春节和其它传统节日的贴对联、窗花、天鲜、挂灯笼、赛龙舟、赏月、吃粽子的热闹习俗;这都有利于维系农村人对家、对国的热爱、对祖先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的希冀。在把控赌博、铺张浪费、相互攀比、迷信等歪风习俗下,发扬这些有精神底蕴和情系的传统文化,除了让农村人图个热闹和吉利,也使农民真正回归曾有的精神家园。适当鼓励城里一些年轻人认祖认宗,让他们也能找回失去的一些传统和情结,同时通过现代科技发扬、改进,使这些传统文明和现代方式相结合,尽量使老少皆宜,以此提升中国特有的团结,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底蕴。

  9、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

  对于农民来说,幸福是简单的,他们的热爱是纯粹的。农民是热爱这片土地的,他们能合家在这片土地家园的时候,会真正的维护这片土地,也希望真正参与到这片广阔土地的建设。让他们知晓国家和集体相关政策,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利益去争优去创造,为自己谋福利,为家庭谋幸福,为集体谋发展,他们也会因此去拼搏。关键是基层组织带头人要定期带着大家共同学习、研究。让村民参与到基层自治中来,这时他们会释放出潜能,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减少不必要的勾心斗角与无端猜测,这样既减少了国家压力,又维护了国家发展,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

  10、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

  城市在不断的建设中,己经有了很好的发展。这时随着农村的建设发展,一批乡村进城的农民可能回归乡村。城市道路的拥堵可以随着乡村人员的回归而有所改善。房价也可以自然回落,城市里缺房的人购房压力会减轻;看病也相对少了拥挤和困难;最重要的是城市职工就业机会相对多一些。另外城乡二元自然流动加大,城市一些专家、退伍军人、人材、甚至大专院校毕业生等也有可能回乡参与农村的建设发展。这些都会随着农村现代化的推进而跟着得到整体实现,以此真正实现中国社会通过重视农村,带动农村,发展农村,和城市走向共同富裕、和谐美好的新时代。在新的起点上,以做好城市中的“农村”,农村中的“城市”,真正通过互补,引领城乡整体发展。城市的“农村”在于找准城市的薄弱处,农村的“城市”在于找准农村的发展点,也正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城乡之间的互补产生新一轮发展的潜力。在这一基础上夯实后期国家真正需要的发展,农村可以成为国家农业及城市保障的后方,城市可以成为国家经济特色发展的前沿。真正通过城乡互补引领城乡整体发展、人民共同迈向富裕。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只有在有限的生命中享有家庭的温暖才是真正的美好,把这种属于人类特有的生命美好传承给下一代;可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发光发热的潜力又是无限的,给他们营造可以尽情创造的氛围空间。其展现的都是一种不可撼动的生命根基和力量。

  关于共赴共同富裕的思考

  由小及大,我们的国家不也是在苦苦探索吗?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前30年和后40年,每一个父辈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牺牲者大有人在。今天站在下一个百年交汇点,我想就共赴共同富裕谈谈个人理解,不一定成熟,但却是结合自身经历真实的思考。

  把握一个原则:根据国际、国内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坚持一个重点:化"不动(资产)"为"动(资产)",化"动(资产)"为"升(资产)"。步骤分两条线:一线拥有资产者,二线缺少资产者,两条线互为拉动,互补、搭上"互通"的桥梁,就是流通,同时也是安定团结。。—— 一线(拥有资产者),二线(缺少资产者)。抓住一线有资产者和没有资产者相互矛盾(实际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等),但实际又可以通过搭桥互通有无、相互促进的关系;抓住机遇,出台政策,加大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迈向共同富裕。

  具体步骤:一线(拥有资产)。"动(资产)"因为由桥是保证"(资产)"。首先要弄清楚"动"是指拥有资产者资产的可动,可流通,但必须等于"不动"。通过"动"使其资产有回报。这就需要出台相适应的统一政策,对动者资产给出合理估值的认证,完善保护。以“个人资本”转换为国家、地区"需要项目的资本",用于再投入和贫困再调节分配。解决过多资产自我打理的烦恼,同时因当下资产而又能享有长远稳定资产的回报。以此带动全面、可持续、稳定的国家、地方、企业、家庭、个人共同发展。

  具体步骤:二线(缺少资产)。集中分配不等于坐享其成,但等于有稳定的收入、居住和支出现金流。为社会集体、企业创造价值,参加集体可分配的工作或劳动。使人人只要能劳动都有其责,甚至有些残疾人也要劳动,不养懒人。对于资产者或有能力买资产者,可以通过“搭桥”,引导或要求有资产者为其名下打工、工作或相互之间是亲属的人员分、租给他们资产的长期“使用权”等方式(资产"拥有权"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资产不能空置和闲置)。资产多者可调租贫困者可住、可用(工作到一定年限,集体可以尝试以补贴予住房、福利奖励)等政策。相关保障、教育、养老等,国家、地方根据收入或需要支出情况集中调配。创造的剩余价值按资本比例,以股份等方式计入投资者名下,保证资本投资者和参加劳动生产者(缺少资产者)共同利益。

  主要目的:保证没有资产者没有后顾之忧,以个人资产多为社会、集体再造资产,化再造资产为市场源源不断良性循环和造血。再投入和再分配及再造大众收入、福利等。形成良性、稳定的社会循环。

  一线和二线具体流程:

  第一步:资产拥有者(含房产)大数据分析;

  第二步:整出资产(登记发放资产者明细单,集中资产);

  第三步:分资产资源;

  第四步:造多个资产源泉;

  第五步:源泉成资产流 ,产出。

  把握好农村短板。在国家出台一号文件基础上,个人土地化"同(整)"为"共(集体)"。集体按户田亩数划线平整,为农业机械化奠定基础(保证农民田亩数不减少的基础上,平整多出土地为集体,收成可予以农民分红)。少量劳动力参加生产(2人用机械化可生产80-100亩左右,前期农村调研过),收益为个人。让农业补贴用于农业,释放农村劳动力和农民手脚,继续发展工业或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加大培养农村工业领头人和市场经济人,让他们以责任、能力、担当带领集体企业和农民共赴富裕。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粮食的稳定、个人田地收入、资本引导的工业或其它行业发展,也实现短板的补齐。

  建立农村集中制。对于农村一家一户老人、孩子,通过集中,实现老带小,少带多,健康带非健康,对于之前一家一户“单力”照顾,以集中形成"合力"照顾。并可以考虑建立"公价"大食堂,释放出更多家庭劳力和手脚。集中建立养老机构可以考虑扩大,吸引周边城市老人入住,接地气,给老人予温暖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不再无人问津,不再孤单。

  基层成立自制组织(环境卫生、安全、公共事务),一些能劳动的老年人或闲置劳动力等,可以自发去维护去参与,释放政府压力。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安排培训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实现大家族文化,提升基层凝聚力等。

  以上为城乡融合,贫困、富裕地区、人员融合。共同以优势力量寻求发展,真正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阶段新气象,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人与自然规律在中国的新探索。

  农业价值与价格

  自古民以食为天,农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农业的价值。农业各种农产品又是以价格定价的,因此价格是有标价的可以承受的,而价值品质是不可标价,且具有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不可获缺。

  农业粮食和各种农产品是国家稳定的武器,是人民生命基本维持的需要。因此价格稳定关乎每一个人,但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收入就低,收入低价值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就有可能,被农民和他们的年轻代另外寻找高于农业带来收入工作所取代。这时农业的价值被忽视,带来农业农产品的价格、人才、劳动力、产品、质量等不稳定风险会增加 。

  因此以价值决定农业农产品在社会重要性而不是价格,这时整个社会因农业价值导向各方想方设法在原有基础上让其"真正的更加具有价值",包括提升农民保障等。当农业成为全社会都重视离不开的价值,自然就不以价格去衡量,价格是广大社会人生命的需要,这也是价值所在。

  探索乡村新型集体企业的思考

  乡村集体企业关系到农村平衡发展、农民农业外增收、农业价值稳定的重要推动发展。

  一、土地的需要。土地作为国家集体的资源,在农民承包制以来创造了一个个丰收。土地是农民第一资源,发挥第一资源第一效益可带给农民直接收入。土地的随着经济发展成本在逐年提高,这时原来从农民手上转包一些大户或是合作社等面临着新一轮承包要到期,土地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的压力。土地作为农民第一资源以入股形式参与,有利于解决地租成本高,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并提升农民收入等。

  二、人才的需要。人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经营是因为有专业的人才。传统的大户、合作社、私营企业在粗放型经营中,靠"蛮力"取得了一些收入。但是在新时期随着市场竞争、成本加大,越来越需要一些专业的技术、管理、经营、销售等人才。原来的个人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个人以领工资的身份加入到集体企业中,保证了收入和个人资源继续发挥。

  三、投入的需要。投入是集体企业得以运转。这里的投入有个人也有合伙,投入需要有合理的分配,这需要财务运作规范化。现阶段多有些存在的个人企业缺少规范化财务、分配制度等,导致再投入和分配全凭个人自己,而以股份合理产出、收入分配比例失调是常态。从个人转变为集体,再建集体投入股份制企业,有利于增加大家投入积极性,通过财务分配制度等有利于透明、公开、公平,以此调动更多人。

  四、合作的需要。在同一地区同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剧,价格高低不一,有些大户、合作社、企业还有个人之间,以压低价格向市场销售同一产品,造成市场同一产品差异。这样呼唤地区市场大整合,以集体性质牵头,对价格、市场统一把控,并可以外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调动各层级老百姓的潜能,提升整体竞争力。

  五、现实的需要。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少农民离乡外出打工。如今乡村基础设施道路交通、通信、通网等日趋完善,乡村已经不在是闭塞的角落,而是广阔的舞台和天地。拥堵在城市里需要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可转移乡村为集体企业,既释放了城市土地,解决城市拥堵,又发展了农村。农民就近就业,既照顾家庭老人、孩子、农业生产,又有工资收入。农村的小集市、小城镇化、居住集中化以此得以发展。这样的现实不在拘泥于城市的单向,而是走向城市和乡村相互融合的双向发展。

  以上从土地、人才、投入、合作、现实的需要探索乡村新型集体的思考。重在以集体企业带动乡村持续稳定,使农村真正实现田地和企业收入两条腿发展。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