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赵丰:春天,节气里的关键词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133次    字数:958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立春:萌芽

  春天,是被一个叫作萌芽的词唤醒的。

  奉着上天的使者,为自然界的生灵们启开了春之大门。

  童年时,最先看到的,是我家老屋门前的柳树萌芽。清晨,我还在被窝里做梦,母亲急急地摇醒我,说太阳快要晒屁股了,你还赖在被窝里,快起来看柳树吐芽芽。芽芽,她把那个词重叠起来,叫的是那样顺畅,那样亲切。

  在母亲的熏陶下,我开始对植物的萌芽上心了。天气渐暖,我守候在院子的泥土旁,等待某个小草的芽芽从地面蹦出来。这样的过程不是徒劳的,好多次,我就捕捉到了从土缝里钻出来的草芽。我注意到,小草出芽时,总是带着鲜嫩的鹅黄色,仿佛刚孵出的小鸡那样的色彩,惹人疼爱。

  萌芽,写意的是初春的朦胧之相。出芽后的草木,总是绿着面孔,照应着风和日丽,万物复苏。这是春天里习以为常的表述。这“物”,说的是植物。古代的诗人很早就用上了嫩绿这个词,宋代词人柳永在《西平乐》中写下:“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唐代李咸用的《庭竹》诗里也有“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的句子,一直不解“老碧”是什么意思,“碧”是碧绿,而“老”呢?细细琢磨,方才领悟出是老竹发新叶之态。与此对应,这“嫩绿”应当是刚刚冒出的竹笋啊。

  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成为诗人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韩愈作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开头两句写的便是初春之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之后这“近却无”的草色,正是早春时节草木的嫩芽。在他的另外一首《春雪》诗的第三句,袒露出对立春之相的极尽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此情此景,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晚春之景。

  万物吐芽的早春,是诗人内心世界至善至美的境界。

  古人描绘新芽,用词极考究。与他的性格一样,辛弃疾用词极为豪放,那句“陌上柔桑破嫩芽”的“破”字极为传神,幼芽破土而出的惊喜和力量,如爆竹般脆响,炸裂开冰封的泥土与凝冻的空气。

  注目新芽,自是阵阵欣喜。杜牧诗亦云,“看著白芽欲吐”,春芽欲吐,心灵复苏,蕴含着朦胧、含蓄之后的舒适与写意,这是绝佳的审美气象。

  草木之萌芽,可以生佳气。古人以为,佳气者,美好的云气也,是吉祥、兴隆的象征。草木之相,是宇宙间的物象。

  春芽,收藏的是光阴。“一寸光阴,一寸萌芽。”这是清代收藏家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里的句子。寸,言极少,极小。时光,虽是漫无边际,但却是一点点累积而成。从萌芽的身上看到光阴,是将生命分分秒秒计算的人。韩泰华是大智之人。一个收藏家,如果懂得收藏光阴,那绝不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

  常常,我会走进不远处的秦岭。那些乔木、灌木、匍匐于地的草木,初春的节气里无不竞相从山坡的泥土里探出新芽,远看仿佛连成一片,彰显出内在力量的强大。此情此景,虽是多见,可是如果上心了,这就是人世间的绝佳之境。

  秦岭之深邃宽广,完全可以为萌芽这样的词找到适宜的安身之地。鸟儿在山涧飞翔,牛羊在山坡上啃草,白云在山壁上缭绕,虫子在泥土下啼叫,为抹抹嫩芽营造出生命的意境。自从晓得了韩泰华,我就不会忽略这面面山坡的绿芽,守着一寸光阴,看着一寸萌芽,将自己的生命时光仔细拉长。

  无论心境如何,身子陷于一片萌芽的环境里,总会感觉到舒心。人世间如此多烦恼,何不换个氛围,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我钟情于秦岭,不仅是为了吸纳新鲜的空气,更在于寻找时光如金的那种感觉。

  草感地恩,方得其郁葱。那么人呢?对于这滋养了我们身心和精神的春芽,用什么去感恩它?

  人生一路走来,我惊喜地发现,几十个春天的时光,总是被收藏在一个叫萌芽的词汇之中。

  萌芽,是春天出生的词。

  萌芽,多么好的表述啊。就像母亲怀抱里的幼童,需要人和大自然的精心呵护,才能长大。

  雨水:滋润

  春风跑步来到人间,尾随其后的,是春雨。

  雨是辛勤、用心的清洁工。一个冬天的凝聚,大地上到处都布满尘土,空气中也密集着雾霾。春雨向自然万物伸出密密麻麻的小手指,把雾霾赶走,把马路、小道洗干净,把树身树枝洗干净,把房屋洗干净,把路灯洗干净,甚至把树上的鸟窝都洗干净。谁也不知道哪个角落长着一棵草,它可能长在屋脊上、沟渠里,甚至人眼看不到的枯井里……这些,雨都看在眼里,它找到每棵草,伸手一摸,草叶就清新滋润。它不偏心偏爱,把大地上的每一处犄角旮旯都清扫干净,为每一种生灵都送去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鸟儿也喜欢春雨。它们喜欢干净,冬天的河流、池塘里的水,总是不够清澈,黏糊糊的,洗不净它们的翅膀。春雨,是那种不带丝毫污浊的水,那样的清爽。鸟把翅膀张开,享受着雨丝的洗刷。淋湿了翅膀吗?无需担心,它收起翅膀,一个扑棱,便把翅上的雨水洒落给泥土之上的草木,让它们继续享用雨水的恩赐。它自己呢,扬起清新明快的翅膀,鸣啭欢乐的歌声,乘着春风,飞向高处的天空。

  人们普遍的感觉里,蚂蚁似乎讨厌雨水。但我知道,蚂蚁是讨厌夏秋的暴雨,如注的水流会冲毁它们的洞巢,让它们流离失所。其实,春天的雨是不会给蚂蚁的洞巢带来威胁的,只会淋湿它们的洞口,它们无需辛苦地搬家。春雨还没有到来,它们便提前预知到了,宛如一列列士兵,整整齐齐地守在洞口,等待着吸一口春雨,滋润一冬的干燥。

  还有更多的虫子,都在急切地渴望春雨的落下。

  滋润草木虫鸟,对春雨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它的本领大着呢,会把一座山洗干净,让干枯的河流有了流水;会把一个村庄洗清爽,让乡民的呼吸顺畅起来;会把片片僵冻的泥土洗得湿润,让它们睁开水灵灵的眼目。

  如若没有春风,没有春雨,我不知道人和动物是怎样从冬天的猥琐中舒展开身子和心灵的。

  春天里,父亲不习惯带把雨伞出门。有时天阴着,母亲追出去递给他一把伞,他又还给母亲,笑着说,春天里下点雨怕啥,让雨润润身子也好。“也好”,是父亲使用最多的词语。他不懂得更多的修辞,那两个字便是他情感的最佳表达。

  农谚说的“春雨贵如油”是说给麦苗听的。这句农谚,出自于宋人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原句为:“春雨一滴滑如油。”冬日里,麦苗俯卧在故乡碾儿庄的泥土上,在雨水的节气里,一场雨就可以让麦苗起身。我观察过,惊蛰一过,泥土里的虫子才会爬出来,而在雨水的节气里,麦苗就起身了,散发出芳香的味道。

  一个人,是被春风春雨滋润大的。十八岁那年,我来到故乡的田野,双足站在泥土之上,看见春风的线条搅乱了空气中的寒流,春雨的抚摸带来了草木的芬芳。一抬头,碾儿庄山坡上一簇簇四个瓣儿的山桃花,在一个春雨之后的清晨纷纷绽开。我便知道,春天来到了碾儿庄。须臾间,泥土便通过我的脚掌向我传递着温暖,灌注着清气。我忽发奇想:只要在春雨灌溉的泥土里久久凝神伫立,当会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促我成长。那是地气,顺着山坡和碾儿河翠绿的芦苇和草丛潜聚到我的脚下,通由经络,慢慢地升腾到我的胸间、发际,遍布全身。

  我常常这样想象我的出生:春风徐来,在碾儿庄山坡的苏醒中,一团泥土拨开草丛、庄稼和石块,缓缓拱出地面,在拱起的过程中长出头发、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四肢。春雨点点滴滴沁入我的躯体,滋润着骨骼、疏通着关节,以及鲜红的血液。

  在雨水的季节里,不要总是躲在屋子里,身心让雨水滋润,长大,抵达老年,仍是忘不了生命中的第一滴雨水。这宛若心灵的回归,像一位至今查不到名字的俄国诗人所咏赞的:心灵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循环,看,我又回到童年的梦幻。

  惊蛰:苏醒

  惊蛰,这个二十四节气里最生动而又传神的词语,是收藏在春天里的动人情节。

  惊蛰的含义,是春雷始鸣。一声春雷,惊天动地,惊醒沉睡的万物,唤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初啼燕归来。鸟儿舒展着灵性的翅膀,掠过山峦水畔,停泊在姹紫嫣红的春光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一本解释节气的古籍,文字简洁,却又不失灵动,它如是解读惊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事实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金代诗人元好问秉承苏轼、辛弃疾文风的豪放,对惊蛰这样的节气有着更为旷远的见识。他的《春雷起蛰》诗中有这么两句:“待得春雷惊蛰起,此中应有葛陂龙。”他启发人们,春雷一响,各种蛰伏的东西都起来了,我们最关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神龙。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象,它出现在节气里,似乎唯独元好问。

  惊蛰到了,一拨拨的人走过烂漫的花丛,蹚过淙淙的溪水。每到这个时节,天地间繁衍生息的鸟兽,凭着大自然赋予的灵性,翻开节气里的一页页春秋。那些吟春赏景的诗人,用浓淡各异的笔墨,书写着清新婉转的篇章。

  童年时,我刚学会走路,过罢农历二月二,吃过炒豆,一场春雷响过,奶奶就牵着我的小手,在潮湿的院子、渠岸的泥土里寻找蚯蚓。发现了一条蚯蚓,她便欢叫一声,用一根树枝将一条条蚯蚓蜷曲着的身子拨直。蚯蚓展开了身子。那一刹那,我仿佛感觉到蚯蚓的呻吟,于是也陶醉在蚯蚓的呻吟之中。

  这是春天里的回忆了。我对春天的感觉不是树上的嫩芽,也不是苏醒了的蛇,而是蚯蚓。蚯蚓从泥土里爬出来,满怀对节气的感恩。

  一晃便到了中年,我喜欢在惊蛰的节气里到山坡上跑步。跑步是个由头,心里总是惦念着童年里的条条蚯蚓。跑累了,蹲下身子,顺手捡起一个小棍在泥土里刨,刨着刨着,就刨出了蚯蚓。红红的,嫩嫩的,蠕动着,泥土里最辛勤的耕耘者最早苏醒了,那么冷的冬天还没冻死它啊,真是福大命大造化大啊。五十岁之后,心思就不仅仅在蚯蚓的身上了,而是更多的虫子,更多的鸟儿,还有大千世界里的植物、动物。

  寻觅万物苏醒的痕迹,是我对惊蛰这个节气的解读方式。

  陶渊明大约是最早在诗中写到惊蛰的诗人。潜心于田园生活的他,对自然界的节气有着敏锐的觉察。“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拟古九首其三》)春风翩然至,春雨潜入物。昆虫苏醒了,草木显生机,旧日燕子归来,故巢仍在,不知旧日主人是否还在。诗中写人与燕子之感情交流,可见陶公物我情融之境。

  陆游是性情中人,他的诗作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怀。他的那首《春晴泛舟》就非常令我振奋:“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他说年轻人不要嘲笑老迈的人。春天来了,老年人仍然有勃勃的生机。春雷一响,春风起了,整个宇宙就是一番新的气象,人生自然也应该有新的气象。陆游是借惊蛰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万物都苏醒了,农人也不能如冬日那般懒散。在他们的心思里,该去春耕了。于是,那些青箬笠绿蓑衣的农夫,揉醒睡眼,挥舞锄头,刨开泥土。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在一些地方,有祭雷神,祭白虎,蒙鼓皮,食“炒虫”等传统习俗,为的都是祈福丰收和吉祥。

  千里莺啼,总是在春风醒转的节气里将生命唤醒。惊蛰,这个令万物为之苏醒为之沉吟的节气,它穿越似水的流年,将月光挂在柳叶清爽的枝头,将芳菲铺满春意盎然的人间。

  我的感觉里,惊蛰的雷声,像是春天的心跳。这是天与地的共鸣,每一个人生,都在惊蛰这个节气里焕发生机,抖擞起精神,走向纵深的四季。

  春分:明媚

  春分,犹如一把剪刀,把春天剪成两半。

  明媚一词,是春分这个节气的自画像。

  仿佛一位仙子,带着暖融融的春风,带着花朵的芬芳,从南向北,撒下明媚的种子,用神奇的魔法旖旎了沿途的美丽风光。

  风筝,是用来在春分这样的季节里放飞的。点击网页,说是春分时节气候温暖,风速舒缓,放风筝者能施展各种技法。沐浴在明媚的春光里,扯一根丝线,让风筝随风飘荡。我的童年里,思绪总是被碾儿河上空的风筝缠绕着飞扬。不过,那时尚不知春分,但它令我领略到春日的旋律,仿佛一个跳荡的音符滑翔过我少年的心灵。

  莺飞燕舞的阳春三月,头顶是明媚的晴空,身旁是杨柳青青,桃红李白,脚下是莺飞草长、小麦拔节。在小麦吱吱拔节的声音里,我聆听到了春分这个节气的呢喃。纵目远望,金黄的油菜花烂漫盛开。是谁,扯响春天的喉咙喊我去踏青;又是谁,亮开嗓子吆喝我去看油菜花儿黄?我和它的剪影,宛然烟花三月的一幅水墨画。

  穿梭在春分的风,仿佛与我相约,打开我心灵的枷锁,将明媚这样的词语置放于我的胸怀。

  天地明媚,我心明媚。这是生命的大境界,春分属于农人,惊蛰过了,春雷响了,怎么还会窝在土炕上?于是,“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不知是谁的诗句,如此朴实自然,溢满农家的生活气息。

  南唐徐铉有两首体裁和风格各异的“春分”诗,富有风趣。《春分日》曰:“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诗意细腻委婉,春思缠绵,充满浓郁感情。另一首《七绝》:“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清新纯净,朗朗上口,是音乐美和绘画美的那种感觉。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三遭贬谪,其诗作、词作大多或抨击时政,或抒怀咏志,但对时令,亦有得意之作。《踏莎行》是一首明媚风光的婉约词:“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这首词描写的似乎是南方的春分,因为只有置身南方,此时才能见到燕子和莓苔。至于依墙的薜荔,应该也是南方的产物。

  欧阳修另一首写春分的词则更是灵动中的明媚:“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风和日丽,马嘶声声,青梅如豆,柳叶如眉,蝴蝶翩翩,大自然中的生命都处在蓬勃之中。踏青过后,又荡秋千,不觉慵困,遂解罗衫小憩,只见画堂前双燕飞归。浓郁民歌风味的词句字字纯净清婉,句句风景如画。

  南唐徐铉承晚唐骈俪之风,体格孤秀,时出隽句。在我看来,他的《春分遇雨》的境界更高一筹。“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上阕写景,下阕写人,由自然景物的美妙而悟出人生的况味。

  唐代举人崔护来长安,正是桃花初开的佳节。但科举考试落选的他哪儿有心游山玩水,只是感叹着命运不济,满目只是一片苍茫灰蒙。在心中郁闷之时,于都城南庄的桃园借水,与陶小春邂逅,故此一见钟情,春光顿时在他眼前一片明媚。他不由感叹:生命中的明媚风光,竟然蕴含在春分这样的节气里。

  匍匐在碾儿庄朗润的山坡上,树木枝条柔软,树叶碧绿苍翠。我的头顶,是桃树繁密的枝桠,守望在春风里一夜间绽放,悠悠芬芳弥漫大地,像一笔丹青,晕染了山坡沧桑的脸颊,与桃花相映衬。如此的时刻,我不会心猿意马,静静地聆听一只鸟的鸣啭,读懂一丝风的心声,阅尽一面坡的绿色。我敞开想象,抒怀一个属于春分的名称:明媚。

  哦,暖暖的,像一份久违的爱,柔柔的,像一缕缠绵的情,从田园到村庄,从山谷到山顶,从我的手掌抵达心灵的深处。

  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分,像一支生花妙笔,向我们挥洒着温暖的容颜,展示着生命的壮丽。

  我多么想,化身为一缕风、一棵草、一朵花、一只鸟,与春分一起分享这明媚的春光。

  清明:感恩

  清明,一个感恩的节气。

  清明是从柳枝上转身的。忽的一阵风,就吹出了杨柳依依的景致,嫩绿的细枝条条垂下,丝缕,缠绵。这是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来感恩曾与它们朝夕相伴的主人。这样一个季节,古希腊的人们也悲伤不已,他们创作了自己的哀歌:酒神在冬天里死去,又将在春天里复活。对生命悲剧性的感伤行为,使古希腊产生了悲剧艺术。

  《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顶从汴梁郊外扫墓回来的轿子,上面插满了柳枝。清明祭祖,事涉鬼魂,为了防止邪气侵袭,就插柳于户,戴柳于首以避之。这个风俗源于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春秋时,介子推追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曾割下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复国当上晋文公以后,介子推便偕母隐归山林。晋文公为了感恩,烧山逼他出来受封。介子推不肯,和老母一起被活活烧死,一棵垂柳,便成为历史的见证者。翌年,晋文公率群臣祭拜介子推,见坟前柳丝轻拂,便用柳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以示怀念。由此,插柳、戴柳便延续成清明祭奠的习俗。

  祭扫祖先的陵墓,人们获得的是心灵的净化。

  从《易经》得知,人世叫阳间,已故的人算是归了阴间。祭祀之日请回祖宗,阴人为鬼,鬼不走干路,因此清明这天细雨纷纷。古人写清明的诗篇不计其数,唯独杜牧的《清明》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雨、魂、酒,当是自然物象与人的精神至为美妙的组合,构成一幅清明风俗人情图。

  清明,清清明明,天清气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踏青,郊游,荡秋千,在享受自然美景之时,人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我从哪儿来的?是谁将我抚养成人?于是,快乐之后,人们摘采新柳,或缠柳叶于发际,或戴柳圈于头上,或插柳枝于地头。在天地和谐,物与我和谐的宇宙中,敬重先祖,焚香祭奠。心灵中,缠绕着无尽的哀思。静静的,不言亦不语,甚至不曾凝眉,祖父曾经的抚摸,祖母曾经的歌谣,父亲曾经的严慈,母亲曾经的哺乳,如过眼云烟,轻若游丝。春天来了,生命自然也应当得到新的轮回,让祖先的灵魂回到鲜花盛开的人世间,享受这美丽的景色吧。

  清明是一个历练情感的节气。中国人感恩生命的表达方式,在清明这样的节气里得到了完美的阐释。

  在天地清明的日子里,面对亡故的先人,表达敬意与伤怀,对心灵的陶冶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古希腊美学家说,悲剧使人获得的,是一次情感体验上的净化与升华,那么,通过清明祭扫,让活着的人获得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中国人的清明忧伤,是在向先人表达感恩,不失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文关怀。

  对祖先、亲人的敬仰与追思,是清明文化的主旨。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所有清明节由来的传说和民俗,无一例外地浸透着中国人特有的“感恩”情结:感谢皇天后土,感谢列祖列宗,感谢宇宙万物。

  感恩先辈之外,自然也会缅怀亲人,怀念故旧。还是那个唐代举人崔护,第二年应考后的清明这天,他又去桃园温旧,却不见了昔日佳人陶小春,便在门上写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刻桃花盛开,美景胜过此前,而他的心中却是一片灰暗。人面不见,人去楼空。忽的,门内传出小春老父的哭声,上前询问,才知小春因过度思念他而逝去。崔护大悲,跪下痛哭亡灵。

  恋人因他而亡,这岂不是另一种意义的恩德?他跪下痛哭亡灵,岂不是感恩?一个凄婉的故事,让清明的感恩又添新意。

  想起了碾儿庄时的清明节。跟着大人去坟地祭奠过祖先之后,我在想着山坡上的槐树开花了吗?在那儿啼叫的那只鸟飞走了吗?曾经在那儿一边听着鸟叫,一边嬉戏打闹,摘下一把洁白素净的槐花放在嘴里细细咀嚼,品味那淡淡的幽香。此种怀念与忧伤,是我儿童时的情感表达。那会儿,我无法拥有更深刻的生命情感。

  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逝者碑上的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净。

  感恩,是清明节的主题。一切关于这个节气的枝枝节节,都是由这个主题生发出来的精致细节。

  哦,这清明雨,怎么如此清凉入骨?

  谷雨:养生

  所有的节气都与养生有关,谷雨特别在乎。

  “谷”与“雨”,两个字的组合,本身就蕴含着养生的意义。“谷”为庄稼的总称,“雨”是水的精灵。它们均为人的生命最基本的所需,缺一不可。

  就感觉而言,地上的庄稼被天上的雨水浇灌,宛若一个汉子享受爱的滋润,爱的抚摸。

  清朝有个叫黄爽的人,写了一部书叫《通纬·孝经援神契》,里面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雨生百谷,清净明洁。我以为,这八个字是对这个节气最好的注解。明朝万历年间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的王象晋撰写过一部《群芳谱》的书,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所有关于谷雨的天气谚语,大部分都是围绕着“雨”这个中心词的,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谷雨有雨棉花肥”等。一个节气,因为雨的缘故而彰显出灵动。这是何等美好的意象。谷雨一到,雨量增多,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很好地生长。池塘里的浮萍开始滋生,桑树也长出了翠绿的新叶,正是养蚕人家开始忙碌的时候。秧苗、作物、桑叶,这些都是人的衣食来源,农谚对此特别钟情。“谷雨前后,点瓜种豆”,“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谷雨前,好种棉”,世代相传关于谷雨的农谚,无一不是养生的内涵。

  谷雨,蕴含着人类生命的意象。《保命全形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古诗文,作者不详,记载了黄帝与岐伯关于养生的对话。其《素问》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是避免、减少发生疾病的基础。谷雨时节,降雨增多,空气湿度大,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此时人们在调摄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和谐。

  不要对抗大自然!内心里,总是有一个声音回旋。

  节气,界定着人生命的方式,以及心灵的方位。

  品茶,当然属于养生。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起来滋味鲜活,香气怡人。清明茶为一年中的佳品。不但泡在水里造型好,口感也极舒服。我的生命体中离不开茶。品着茶,气血通畅,思维兴奋,写作的灵感会喷涌而出。我喜欢喝的是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在我的沉思中,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宛若一个个雀类的舌头。

  在网上看到一首诗:“清阳乘风催时雨。水畔萍生,鸣鸠拂其羽。绿竹在胸田在腹,农人田边初种谷。我欲尽抛闲愁绪。披发轻裘,直上春山路。却恐山间多宿雾,仙家不肯留人住。”这首诗,以形象的言辞讲述着谷雨节气里物的气象和人的意趣。在“催时雨”的作用下,清阳、春风、水萍、鸣鸠、绿竹、宿雾……纷纷张扬着自我的个性。而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者——人,自然会“抛闲愁绪,披发轻裘,直上春山路”。如此的意象,是何等的逍遥自在,神采飞扬。可是,诗的作者依然没有忘却生命之存在,谷雨节气里人的肝木旺盛,脾胃虚弱,在纵情山水的时刻不要忘却了保护自己的生命体。气候虽渐暖,但山中仍微寒,“仙家”何以留住?无论何时何地,都切记养生。

  人的生命离不开五谷杂粮,自然万物离不开雨水的滋润。谷雨的意象,就在于它展示出来的自然规律。在这个节气里,我们点瓜种豆,插秧植棉,养蚕采茶。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但是,你不要忘记任何一个美好的季节,都会伴随着人间的疾苦和忧患。

  谷雨是上天赐给人类的一个节气。在谷雨里养生,生命可以抵达长久。

  揭开时光的窗幔,似乎只留下了永恒的节气。这是一本厚重的书,所谓的人生,只是书里的过眼云烟。

  谷雨过后,便是暮春。在春天的尾声里,我们会做着怎样的梦?夏日将临,梦的基调应该是橙黄的暖色。

  (《安徽文学》2022年第2期“散文”头条)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节气 春天 赵丰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