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如果你为精美绝伦的徽州“三雕”所惊叹的话,那么在广州,你一定会被“陈氏书院”那座富丽堂皇而又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所震撼。
因为这座古建筑,不仅有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更有徽州建筑所没有的灰塑与陶塑,以及铜铁铸艺与彩绘。
将“三雕二塑一铸一画”(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彩绘壁画)等各种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融在一起,使陈氏书院成为岭南各种建筑装饰工艺的集大成者,成为我国建筑之华美、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古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陈氏书院分别被收进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中国古代艺术建筑》两本巨著中。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是由曾任翰林院等职的东莞人陈伯陶等48位陈姓绅士倡议,清末广东省72县的陈姓宗亲共同出资兴建的合族祠堂,于光绪19年(1893年)建成。主要是为了全省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祭祀祖先等事务而提供的临时性住所。
陈家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为中国“三进三路(三轴)九堂两厢杪”的院落式布局。整座祠堂由九座厅堂、六个院落、十座厢房和长廊长巷组成,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幽雅。
其中,中路大厅“聚贤堂”为整个建筑的中心,是族人举行春秋祭祀和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各种木刻雕镂精细,玲珑剔透。中路后厅是安放陈氏祖先牌位及祭祀的场所,庄严肃穆。东西两路为书院,是当年陈氏家族教学读书的地方。
陈家祠因建筑艺术而著称于世,祠堂内外装饰华美,色彩鲜亮,雕刻精巧,富丽堂皇。“三雕二塑一铸一画”等各种装饰遍布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豪放,工艺精雕细琢。各种装饰工艺运用其间、极尽奢华,雕、塑、铸、画互为映衬,浑然一体,衬出祠堂的华美。
三雕中无论是木雕,还是石雕砖雕,都极其精美,故事情节深刻喻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祥禽瑞兽活灵活现,花卉果木吉祥如意。三雕中以木雕最多,规模最大,浮雕、镂雕、圆雕等各种技法融为一炉。尤其是聚贤堂的架梁雕镂精细,堂中一巨大屏风玲珑剔透,实为木雕中的精品。个人觉得,陈家祠中的三雕,无论是数量还是雕刻工艺都远胜徽州的任何一栋建筑。
陈家祠的最大特色是灰塑和陶塑。
灰塑是珠三角地区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装饰工艺。以石灰为主要原料,加上发酵的稻草和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筋灰或纸筋灰,然后根据设计图案,现场制作,先用草筋灰堆塑造型,再用纸筋灰细塑表面,待干到一定程度后再绘上色彩。
陈家祠的屋脊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的屋脊上都装满灰塑,累计总长度达2562米,总面积达2448平方米,其规模为岭南之最。灰塑的内容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祥禽瑞兽、花卉果木、山水风景、吉祥文字等各种图案,宁人叹为观止。
而陶塑则是屋脊的装饰,又称“花脊”。是用陶泥雕塑后煅烧而成的,专门用来装饰庙宇祠堂的屋脊。
陈家祠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其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总长达27米,高2.9米。全脊共塑有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晋爵等,装饰有龙凤花鸟、瑞兽山水、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无不栩栩如生。
铜铁铸和彩绘是陈家祠的另一个特色。祠堂的连廊廊柱及月台围栏的栏板,均使用铁铸的缕空装饰栏板。将铁铸花栏板镶嵌在石雕框架内,利用铁石之间的色差对比及铁艺的立体通透,不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在清代还较为罕见。
另外,东西厢房都绘有多幅彩色壁画,尤其是祠堂大门上的气势威武的彩绘门神,更是色彩绚丽,神态传神。
陈家祠以其独具特色而又华美的岭南装饰成为广府传统建筑的代表,成为中国建筑的艺术精品,成为中国各种建筑工艺的博物馆。1959年,郭沫若先生在参观陈家祠时曾叹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如今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也是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馆藏各类珍贵文物和工艺精品达两万多件,其中国家级的达三千件。非常值得参观鉴赏和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