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在响水,见证田野的力量

作者:河水韵   发表于:
浏览:42次    字数:274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2篇,  月稿:0

  出生农村的我,虽已离开农村四十多年,但对土地的情感却有增无减,故而对农业、尤为现代农业就多有关注。正好,这次“大众文学平台——北京冬歌文苑”组团“走进响水”采风活动,便来了一次亲近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之旅,并有幸与现代农业领头人、科技人员交流。

  2024年5月27日上午,采风团队三十余人,在“冬歌文苑”文友、响水湖海艺文社副社长、文学院吴院长夫妇及当地几名作家引领下,沐浴着海滨温润的气候,在微风轻拂中,心情愉悦地走进九丰农博园,边品尝主人早已备好的或自己直接摘取的无公害红黄小番茄、绿色小乳瓜,边听技术人员介绍,边“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般地东瞅西瞧,其时被一块悬挂在南瓜大棚钢梁上的小标语牌“见证田野的力量”这句话所击中,随即灵光一显:“这次采风就写它了”。园区在见证田野的力量,我们不也是在实地见证田野的力量吗?!

  响水,苏北盐城市的一个滨海县,全域属黄淮冲积平原,建县尚不足60年。历史上水患不绝、荒滩无垠,主靠盐业、渔业、樵业为生。曾为“夏天水汪汪(涝灾),秋季白茫茫(盐碱);冬天焐被窝,春天去逃荒”之地,苦难极贫,固有苏北“兰考”称喻。响水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疏理河道,改造滩涂,红色引领,发奋图强,终使盐碱地变良田。

  说响水为“红色引领”,因新四军的足迹遍布港河,英雄之地英雄辈出;说响水人民“发奋图强”,早在1953年3月就成立了江苏省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2月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奖给康庄人民公社康庄大队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国务院奖状,就放大张贴在村道醒目墙壁和悬挂在村委会村史墙上,据说全国获此殊荣的生产大队仅有两家,成为飘扬在荒滩上的一面红旗;说响水全域“荒滩变良田”,前几年就已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夏粮生产先进县”“中国蔬菜之乡”等美誉。

  金灿灿的麦浪、沉甸甸的稻穗,述说着大有镇康庄村的粮农本色,印证着“康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康庄有机稻米种植基地”的龙头地位,村头形象宣传墙展示着新农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康庄村,位于黄河故道尾闾,是典型的沧海桑田地质地貌。现有村组22个,土地20001亩,农家2385户,人口10776人,党员271名,是响水县唯一一个村级党委,也是人口规模、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行政村。村党委书记张玉海是一位退役军人,正值中年,板寸发型,1米7几的个头,藏青裤子白色衬衣,尽显挺拔、魁梧、阳刚之气,一看便知是一位精明能干的领头人。我俩虽不是一个部队又年龄相差十多岁,但挡不住华夏战友是一家、相见自然亲的缘分。放眼便见:大片麦田横平竖直,灌渠纵横交错,田间路道混凝土硬化。张书记遂介绍到:20000亩耕地流转承包经营12000亩,有100亩以上规模种植新农人创办的家庭农场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全部以农场化、机械化、智能化的大田耕作模式和管理方式运营、作业。

  “种植新农人”,这是我听到的一个新概念。张书记解释:种植新农人,即培养的具有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生产组织方式的新型农民。这群新农人,流转承包有地无劳动力户的土地,从事规模农业生产。承包合同明确完成亩产指标(如900斤,给补贴),超额归己,大大调动了新农人的积极性;大面积机器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田浇灌在家里电脑控制完成,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和工作量;20万头生猪沼液管道输送灌溉等的有机肥使用,确保了土地无公害,养肥了地力,增加了亩产。小麦亩产1200余斤,“康庄大米”品牌响彻和销售省内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生态循环农业前景无限。另有上门理发、洗澡、幸福食堂等养老体系的逐步完善,在确保老有所养的情况下,让年轻人更有精力创业致富,服务于村集体经济。

  康庄已迈入盐城市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行列,年总产值超过3亿元。

  面对可能出现的年轻人不愿种地、进城务工、农村空巢、土地撂荒的潜在问题,张书记显然已了然在胸,并已有了解决方向和应对之策。培养一代代新农人,就是出路,就是继续奔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的远见卓识。

  张书记满满的自信心,感染了采风人。有这样的年轻人带领,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同样,在参观南河镇九丰科普农博园——示范展示基地时,被5000、3000平米的现代蔬菜大棚所震撼,又惊喜于结果达六层的“樱桃西红柿”——“香妃番茄”“黄迷恋”,还有地上长的、棚顶吊的一个个橙色南瓜,在绿叶掩映下煞是可人。技术员说:“另有一种巨型南瓜,采用太空育一种,特种配比基质育苗,果实壮硕有型,圆润饱满,成熟后一般重达550斤左右,瓜王可达到750斤以上。”十万亩西兰花基地,春秋两季,中间套种毛豆。我们去时,因春季西兰花已采摘完毕,没看到它的真面目,毛豆却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但可以想见十万亩西兰花成熟时的壮观和采摘时的繁忙景象。

  说到西兰花,我的家乡也在十几年前就由种粮改为种菜了,多为种菜花,也种西兰花,所不同是各家各户单独经营,即使以前集体时的大地块,也划分成一小条一小块的小地块,但因种菜收入高已没多少人愿种小麦了。要说种菜最忙最累的活,就数菜花长成时的采摘了,犹如麦黄时抢收,往往都是风雨无阻,凌晨三四点下地,头顶着矿工灯,用刀剁菜,然后装车,天刚亮即送到收菜站或冷库。据菜农讲,成熟的菜花一延误采摘,就会变黄、开花,就掉价了。对于不愿种小麦的话题,我曾问家人:不种粮了吃什么?答曰买面米。买不到面米呢?有地,再种粮。而且老家农村也出现了严重的农民断代问题,当地执政者是不是也在考虑:培养“新农人”“土地流转创办家庭农场”“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以解决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呢?中国需要农匠,种地需要匠人,农民也需要本行业的工匠精神。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拼的是企业文化。我们看到,现代农业无论在管理、技术,还是劳动力投入,已步入企业化运营,拼的也是文化。如响水的生态循环农业园区、蔬菜大棚、村道两边,都有醒目的科学管理制度、科普知识专栏,有诸如“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业必须美;中国要富,农业必须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暖心励志牌,有“党员责任田”“劳模责任田”区位,村部、黄海农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等。今天的特色智能农业早已实现了“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宏愿;布局合理的灌溉网络、滴水浇灌的技术普及,也见证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创新发展的理念及实践,进一步证明并延续着“人定胜天”的决心和意志。如上升到国家核心利益层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更是现代农业愿景的应有之意。

  “麦浪随风起,青云白霓裳。”在“见证”的路上,耳边回响起了熟悉的旋律,“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田野有力量,心里不发慌。

  2024.06.07于西宁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