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李同——我爱故乡的西河大鼓

作者:徐如风   发表于:
浏览:34次    字数:162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我在故乡沧州吴桥县生活了十年。我爱上家乡的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沧州、保定一带的一种说书艺术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我第一次听西河大鼓,是回到故乡的第二年,即一九六七年夏天。当时,村里来了两位说书艺人,一男一女,大约都在五十岁左右。男的是伴奏演员,女的是说唱演员。

  据村里老人说,这女演员是本县南徐王村人,祖传的说书艺人,是西河大鼓的传承人,真名叫张桂芳,艺名叫“小叫天”。张桂芳从小就跟随父亲辗转于沧州、天津之间,走村串乡,说书献艺。几十年的说唱经历,张桂芳练就了一种沉稳大气,紧打慢唱的表演风格。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唱响运河两岸。这次来我村献艺,给乡亲们带来了长篇小说改编的西河大鼓书《红旗谱》。这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史诗般的作品,书中讲述的是冀中保定某地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斗争的故事。主题思想非常深刻。

  说书场设在村里前街小广场上。张桂芳的说唱开始,她一上场,台下就立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她近一米七的身材,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演唱起来浑身有精神,有气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她左手持云板,右手操鼓槌,先敲打一通,然后以说小段的形式,作自我介绍。向观众讲述了她从小跟随父亲艰辛学艺,饱尝苦难,历经四十余年,成为西河大鼓名家的历史。从而使观众认识这位西河大鼓传承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夏季的夜晚,劳动了一天的人们,饭后在街上乘凉消暑,听说是张桂芳的说书场,纷纷赶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得水泄不通。全场除了演员的说唱和弦子伴奏声,无任何声响。虽然天气炎热,说书人说兴正浓,渐入佳境;听书者兴趣盎然,津津有味。

  西河大鼓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说唱演员自击鼓板,唱词通俗易懂,唱腔简练而有力,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张桂芳的演唱,表现出浓厚大气,吐字清晰,动作到位,适度夸张,描绘人物维妙维肖,讲述情节,引人入胜。

  当说到“朱老巩仗义护古钟,大闹柳树林”这一情节时,张桂芳模仿人物发出“哇呀呀”的暴叫,台下观众掌声雷动,欢呼雀跃。为张桂芳那富有动作性的表演喝彩不止。我也被这一动人场景所陶醉,随观众一起鼓掌喝彩。这次西河大鼓演唱过程,历时十多天,我次次到场,并坚持到最后结束。每次散场时,观众不动身,欢呼着“再来一段”,总是在吹呼声中结束。

  后来的几年里,又陆续来过几次说书艺人。说唱内容有,现代名著《林海雪原》《平原枪声》《烈火金刚》等篇目。这些红色小说中的革命斗故事和人物形象与西河大鼓这一艺术形式,当时在故乡几乎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最后一次听西河大鼓,是我离开故乡的前一年,即一九七五年夏天。这一次,村里来了“三人班”,一男两女,都是本县人。两位说唱女演员,都在二十四、五岁,青春靓丽,看上去像孪生姐妹,人称“大娥、小娥”。虽略显稚嫩,但凭着精彩的说唱表演,吸引了本村及外村的几百人前来观看。“双娥”对唱分扮角色,演唱得优雅细腻,亦庄亦谐,相得益彰。说唱《闪闪的红星》,将书中人物胡汉三、冬子爹、妈,小冬子等形象描绘得维妙维肖,生动逼真,将书中故事情节讲述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赢得了一阵阵热烈掌声与喝彩声。

  这次说书持续十多天后,转到村东两公里的徐庄村演出,我约了几位小伙伴,跟随“三人班”继续观看演出,每次散场,总是恋恋不舍的离开。

  故乡的人们,从小受到西河大鼓的艺术熏陶,耳濡目染,男女老幼都能唱上两段,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故乡继杂技艺术之后,又一朵瑰丽的奇葩!

  为了弘扬西河大鼓这门艺术,许多青年人拜师学艺,自组小班,走村串乡,献艺演出。我自家兄弟李培忠和乡邻刘书胜,学得演艺精湛,在当地小有名气。

  我离开故乡四十多年了。每次回到故乡,盼望着能再听上一场西河大鼓。当年在村里小广场听西河大鼓的情景,一直印在我的脑海,永远难忘!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