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抗震救灾十三昼夜

作者:徐如风   发表于:
浏览:41次    字数:529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冲锋陷阵,斩关夺隘。抗震救灾十三个昼夜的经历,在我心里留下的记忆,尽管过去了二十多年,但那种情景那些场面依然历历在目,仿若还在眼前。

  2003年2月24日10时03分,新疆巴楚、伽师一带发生了里氏6.8级强烈地震,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阿拉格尔乡、色力布亚镇遭到毁灭性破坏,268人罹难,10多万人受灾,4853人受伤,2万多户民房倒塌,经济损失巨大。

  灾情就是命令。当时,我任部长的巴楚县人武部操课后正在二楼的作战室交接班,忽然一阵低沉的隆隆声伴随哐哐当当的门窗声和楼房墙体拉扯的嘎嘎声,让端坐的人们剧烈晃动。“大地震了!”作为军事机关我们当即决定:“快去救人!”军事科迅速了解震中险点,后勤科启动车辆,乡镇民兵应急排就地抢险,机关人员和所属生产连(现役)紧急出动,由我带领驶向震中,县城民兵应急连紧急集合由副部长吾买尔江带领随后跟进。

  一

  机关干部、连队官兵组成的35人突击队,乘一台民兵指挥车,一台运输车在地震发生十多分钟驶出营区。沿巴莎公路,疾如风火地向100公里的琼库尔恰克乡赶去。人人都清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用最快的速度开,因为受灾群众在等着我们。

  行进途中我向上级报告了受灾情况,向全县民兵下达了抗震抢险的命令。

  一路联系,一路观察。途经色力布亚镇地界看见不少倒塌的房屋和围墙,进入琼库尔恰克乡境内公路断裂、房屋倒塌、多半电线杆错位、倾斜,似乎滚滚的土尘还缭绕在天空。当我们火急火燎赶到琼库尔恰克乡格什勒克村时,目及之处没有一处家院是完好的。路口、路边躺着坐着一些受伤的老乡,好几处场院摆放着尸体。有的人背着受伤的人奔跑,有的人跟着哭着,更多的人是在倒塌的房屋上挖着翻着寻找着,有的废墟边没有一个人,有的只有三两个小孩坐在废墟中,无助地渴盼什么……

  “艾力比可嘞定!”(解放军来了)一双双饱含泪水、充满企盼、坚韧刚毅的眼睛好似在倾诉眼前的凄凉,有如在呼唤亡灵,又像是在诅咒苍天……

  未待汽车停稳,战士们都急速从车上跳下来,按照事先区分冲向一线。

  军事科科长艾买提江、参谋王学武和生产连(现役)连长戴凯歌各带一个班,按指定的区域、地段,迅速展开搜寻工作。大家循着哭声、喊声,有的在群众的引领下在倒塌的房屋上用双手扒开土块,用肩膀扛起房梁木头,把群众救出来。军事科参谋王学武与政工科干事热合曼和战士高伟为、王志林在一处废墟中搜寻时,听到有微弱的声音,经过十多分钟紧张挖掘,挖出了可以进人的小洞,战士高伟为伏身钻了进去,把一位名叫沙艾提·沙吾提的人救了出来,官兵们把沙艾提·沙吾提放在两床棉被上,抬到了公路上。

  战士王访魁、吴振军在一处隐约地听到废墟中有声音,他们就用双手不停地挖,土块被一层一层搬开,一根木头露了出来,连长戴凯歌指挥大家用力把木头抬起,终于从下面救出了头部肿胀、满身是血和灰尘的小孩买合木提·买买提。军事科科长艾买提江与战士温卓推着架子车,一口气跑了数百米,把救出的腰部受伤的一位妇女,送上了通往医院的汽车。战士董元征在背一位受伤的群众时,左脚踩上了一根带钉子的木条,他抓住木条拔出钉子后继续前进,鲜血渗透了胶鞋他全然不顾。

  众多伤员,虽然送到了可通车的路口、路边,但离乡卫生院很远,车辆运输成了问题。我们的2台汽车担负起运送任务,不停地向乡卫生院运送伤员。为了护送好伤员,凌云、崔爽、何金虎、周战场4名战士,负责跟随汽车护送伤员,他们用自己的大衣垫在车上,或抬或抱、护着伤员,尽量减轻他们的痛疼。

  格什勒克村300多户人家,1500多人,死亡29人,受伤84人。一直打着赤脚跑前跑后的村委会主任依明·司拉木握着我的手说:“解放军来了,我们心里有底了!”

  一户一户过,一人一人问,一个村搜遍,又到另一个村。查清格什勒克村受伤群众全部救出后,又组织官兵到16、17、18、19、22村进行了搜救。直到傍晚时分,机关干部、连队官兵组成的突击队,共救出、运送受伤群众80多人。

  琼库尔恰克乡武装部专武干部,分赴村组组织民兵抢险救人,全乡1200多名民兵在人武、专武干部的组织带领下,用最快的速度,挖出和搬运遇难者遗体100多具,抢救运送受伤群众1000多人,共救出运送受伤群众2523人。

  二

  2月24日21时,转入救灾工作后,遵照上级指示,人武部机关、生产连(现役)开进阿拉格尔乡8、10村与先期到达由副部长吾买尔江带领的县城民兵应急连全部和生产连(现役)部分人员汇合。任务是消除危房危墙,帮助群众在倒塌的房屋上搬走木头移开土块清理出被褥、粮食等东西。我们采取以车为家,利用汽车灯光照明,夜晚推迟休息,天一亮展开作业的方法,至26日晨,共清理拆除危房112间,搭建帐篷39顶,挖出粮食3.5吨,被褥228套,摩托及畜力车10余辆。

  26日清晨接到新的任务。地震发生后,疆内各地救灾救援物资陆续送到灾区,救灾物资的装卸速度成为救灾工作紧要关键的环节。起初,抗震救灾南疆军区前指指派了一个连队完成这项任务,滞留了不少装满物资的车辆,急需的物资无法及时到位。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指名道姓,要求本县人武部生产连(现役)加强县城民兵应急连发挥就地就近人地两熟的优势来完成装卸整理物资任务。

  乡政府门前的街道上已是望不到头的汽车长龙,各地救援物资源源不断、潮水般汇集而来。

  编组人员,合理分工,明确任务,提出要求。首先突击完成了滞留车辆的卸载。主动与指挥部联系及时掌握援助物资到达情况,卸车人员预有准备,不管白天晚上,无论货车何时到达,采取人员推迟开饭、轮流吃饭,减少休息取消休息时间的办法,做到了随到随卸,保证了乡亲们急需物资及时到位。

  我们进入灾区,上级领导兄弟单位都关心和关注着我们,麦盖提县人武部正好宰了一头猪有顺路车给我们带来了一块猪肉。

  担负装卸任务的那天晚上,我们算是在货场外的街道旁安顿下来。炊事班蒸饭炒菜都在路边,案盆锅铲来往的人们一览无余。

  大家高兴地等着吃那顿两天多来终于吃上的会有不少猪肉的热菜热饭。结果,吃饭时菜里连一点肉腥味都没有,这让大家疑惑不已,司务长站出来说:“周围都是忌吃大肉的少数民族群众,猪肉在这里不能吃……”

  那顿饭虽然只是素菜,但官兵们吃得非常香。尽管就在嘴边的肉没吃上,但没有一个人流露出任何怨言。

  卸炉具。那段时间的天气好像也在考验着人们,2月26日凌晨变阴,开始下雨加雪,2、3、4、5日连续下雪……地震后,灾区多数人家的做饭取暖用的炉具被倒塌物砸坏,喀什地区急速动员各县所有的铁皮匠全部的钣金工开启所有的作坊,加班加点赶制炉具,数千套炉具陆续到达。0.6毫米黑铁皮打制的炉具,火炉的炉筒接口、炉腿支撑杆、炉筒口都是剪裁后留下的新茬,与刀刃一样锋利,装卸这种物件必须小心谨慎,稍不注意划过手上就是一道血口,光线不良更容易割手,车上一个人拿,车下一个人接,想快都快不起来。那天晚上,最大的一批3000套炉具卸完用了整整一夜。战士(民兵)们说,装卸粮食食品、煤炭、水泥、红砖、木头、木料脏一点累一点我们不害怕,装卸炉具我们有点怯火,一不小心就是一道血口。

  卸帐篷。那天晚上,最大的一批帐篷到达距灾区100公里的巴楚火车站,根据前几批转运情况,为了让乡亲们次日晚上都能住进帐篷,我们向有关部门提出的在巴楚火车站货场卸火车装汽车,直接运到各村的建议得到批准。我们把人员作了区分,一部分留在灾区,一部分前往巴楚火车站,开进时我们作了进一步的动员。

  那晚,风雪不断,树梢冰枝晶莹、地上白雪茫茫,当地气温创下新低的纪录。与自然界的寒冷相对的是货场里的火热。灯光下,已经连续奋战几天的官兵和民兵没有丝毫倦意,个个精力旺盛、情绪激奋高涨,充满昂扬斗志。干部骨干反复交待注意事项,官兵们互相整理服装,有的端起身背的水壶仰头喝水,有的弯下腰检查自己的鞋带。一个个像占领了冲击出发地线似的。

  30多节满载救灾帐篷的特级专列刚刚停稳,车厢铁门一打开,所有的人像接到“战斗”命令一样,猛虎下山、蛟龙入海般冲了上去。背的背,抬的抬,按照事先分工,哪些人上车,哪些人在车下,搬动的搬,搬不动的抬,车上的人拽,车下的人推,吆喝声,加油声不断,装卸工作紧紧张张、轰轰烈烈开始了。

  货场里热气腾腾、热火朝天。雪水汗水浸湿了指战员的衣服,大家毫不在乎,身体极度劳累的战士凌云,在搬运途中一头栽倒在光滑的地上,爬起来继续装卸;民兵阿不力克木,多日苦战已磨出洞的胶鞋的鞋底与鞋帮彻底分家,自己却全然不顾……

  一会会时间一辆辆厢式车,低栏车,高栏车,不同型号的汽车装得像小山一样高开走了。按照一开始的速度,到不了天亮就会完成任务。

  午夜过后,风雪更大了,风吹着雪粒打在人的脸上生疼生疼的。我在帕米尔高原守过防,那晚的冷就和高原上的冷一样。冷得人上牙打下牙,张嘴话都说不利索,冷像钉子一样,一点点往骨头里钻。前半夜干得快是因为当天下午征用了不少车辆,是车等货,到了后半夜出现了货等车的现象。拉运帐篷的车辆,是交警在国道上临时征用的过往空车。到了深夜,过往车辆极少,只得等。不停地干活战士们不觉得冷也顾不得瞌睡,一停下来困乏思睡,就想就地睡倒。有几个民兵在货场里就地铺上纸箱子,躺下就睡。当时,我与军事科长艾买提江最担心最害怕的是有人到背影地里躺下睡觉冻伤或受冻生病,为防止冻伤或者受冻生病不得不把大家赶起来,组织大家原地活动。

  装卸帐篷这一“仗”计划是速战速决的歼灭战,结果打成了疲劳战,占用时间长,消耗体力大,到后来大家连累带冻,战斗力不如开始,装满一车的时间明显延长。

  20名新战士增援。那晚,完成新兵训练分配到生产连(现役)的20名新战士到达连队,听说连队正在执行装卸帐篷的任务,积极要求参加行动,都想亲自为受灾的人民群众做点事。凌晨5点30分,20名新战士投入“战斗”。

  救灾期间,装卸以帐篷为主的各类急需物资3000多吨,其中帐篷18000顶,400余车,1800多吨。及时圆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做到了人无破皮车没掉漆。

  不眠的夜晚。3月5日23时10分,救灾一线帐篷内,准备就寝时接到上级机关值班员打来的电话:“据上级通报,救灾部队在清理某某区域废墟时发现“制造窝点”,缴获半成品枪支9支,令你们立即查明情况上报。”急促的声音没有一点解释的余地。“一定是……”但上级要求不得拖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连夜展开调查。

  经查,果然是乡村武装部和民兵连,早年训练民兵时,经批准,自制的教练用枪,即类似木托上固定了普通钢管,无发火装置,不具备射击功能,应属于训练器材。训练过后存放于某处,地震时该房屋倒塌,救灾部队清理废墟时发现上报。

  三

  在灾区的激动与感动。“艾力比可嘞定”(解放军来了)!灾难之后,绿军装是老百姓看到的第一个色彩,信任、期待、安全、希望尽在其中。这一句话,让人激情迸涌……

  房屋家园成为灰土,鲜活生命离开人世。有的人家一具尸体,有的人家两具尸体,还有的人家三具四具甚至五具陈在那里,并排排地躺着,家里人疯了似的哭喊,有的人神情木讷、表情凝滞、悲怯痴呆守候着……这场面,我的眼睛模糊了,泪水忍不住流了出来,好几个官兵和他们的家人一样呜呜地哭出来了。

  人民群众强大的心理。猛烈的地震让房子倒了,人没有倒,人倒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没有垮,质朴率直、纯善感恩的品质依旧在。

  吐格曼贝希村(6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家。房屋全部倒塌,院子里没有一处可以落脚的地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两个儿子、大儿媳和不满1岁半的小孙儿已永远离开了他。他忍着心中巨大的悲痛,他清楚,他不仅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全村人的主心骨,他不能倒下,不能被灾难击垮。达吾提·阿西木安葬了亲人后就没有回家,继续带领几个党员指挥抢险救灾。

  格什勒克村(5村)村委会主任依明·司拉木抢险中,救出自家掩埋在倒塌房屋下的亲人后,迅速组织群众寻找那些掩埋在废墟里的人们,我们到达引导我们抢救那些被掩埋的人民群众。最后我们发现他打着一双赤脚,问他鞋子到哪了,他想来想去说不清楚。

  80多岁的阿娜尔汗大妈,坐着儿子的毛驴车赶到分发帐篷的货场,见到我时她说:“满澳衣”(我的家)一下没有了,一下又有了,多亏了“艾力比”(解放军)。这是我从倒塌的杂物里找到的一个“阿纳尔”(石榴)给你们吃。谢谢你们,你们干完活到我家去,我给你们做拉面。看着奶奶一样的年龄,我们没有推托没有拒绝,双手接过了她的礼物。

  我们撤离那天。许多群众为欢送我们半夜就起床了,他们举着彩旗,拉着横幅,争先恐后走上街头,在路旁跳起了麦西莱甫。格什勒克村买买提·玉素甫大叔天不亮就来到了我们驻地,背着地震过后仅保存下来的一个哈密瓜一牙一牙地分给了我们。在群众队伍中,被救出的巴郞(小孩),挥着小手表示惜别之情;达当(大爷)、阿娜(大妈)拎着一篮篮鸡蛋、一筐筐苹果,眼含热泪连连说着让我们收下。我们仅仅做了应该做的事,就赢得了父老乡亲的真诚赞誉,我们十分明白,这是乡亲们对党和人民军队的衷心拥护和爱戴。那种激动人心的情景,永远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总结时,上级给人武部生产连(现役)记了集体一等功;给县城民兵应急连记了集体二等功;给人武部机关记了集体三等功。给我记了二等功,机关和连队官兵多人也立功受奖。

  我所在的人武部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