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黄鹤楼怀古

作者:王小毛   发表于:
浏览:58次    字数:154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8篇,  月稿:0

  长江,先后流经青海、西藏、重庆、湖北、湖南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深深地爱着长江,曾顺流而下,陶醉于它的美丽风光,也曾逆流而上,探寻它发源的轨迹。全长6300多公里的长江虽然无法全部涉猎,但阳春三月,我选取湖北武汉至重庆这一精华水域,再一次开启了奇妙之旅。

  ——题记

  3月的早晨,我从长江对岸极目远眺黄鹤楼,见一栋五层建筑屹立在蛇山之巅,黄瓦红柱,钻尖顶,层层飞檐凌空,宛如黄鹤振翅欲飞。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都游览过黄鹤楼,并且写下大量有关黄鹤楼的诗词歌赋。今天,我又走近这座美丽的江南名楼,再一次与她零距离接触,目睹她独特的风采。

  穿过奇石馆,路过搁笔亭,来到黄鹤楼下,“楚天极目”四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扑入眼帘。迈进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幅飞天白鹤瓷壁画,画面分为天上、人间两部分。天上,仙人口吹玉笛,驾鹤腾飞;人间,众人载歌载舞,欢聚黄鹤楼。楼前是葱葱郁郁的树林,四周有大片的白云缭绕,背后是滔滔江水。整幅画面呈现出一派欢乐、浪漫的意境,生动地再现了黄鹤楼因仙得名的美丽传说。

  相传,黄鹤楼原本是一个姓辛的人开设的酒楼。说有个道士在辛氏的酒楼里喝了半年的酒,却没有付过一分钱,对此,辛氏没有嫌弃。为了感谢辛氏的千杯之恩,道士离别前,用橘皮在酒楼墙壁上画了一只鹤,鹤能从墙上下来给酒客起舞助兴。从此,酒楼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那道士又来到辛氏酒楼,用笛子吹奏,只见黄鹤从墙上飞了出来,道士跨上黄鹤直飞云天,消失不见。辛氏为纪念这位帮自己致富的仙人,便在酒楼所在地建起了一座高楼,取名黄鹤楼。

  神话故事固然美妙,但历史是主宰黄鹤楼命运的真正动力。沿着楼梯拾级向上,来到二楼、三楼,这里展出的都是曾在黄鹤楼题过诗的名人画像和他们所写的诗词歌赋,描绘了崔颢、李白、孟浩然、王维、贾岛、白居易、刘禹锡、陆游等唐宋时期十多位文化名人登临黄鹤楼,陶醉于“峨峨楚山,浩浩汉水”,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站在这里定睛细看,壁画中间那位穿红衣服的正是唐代诗人崔颢。有一年,崔颢慕名来到黄鹤楼,即兴赋了一首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而这,也引出了文坛中著名的那段佳话:崔颢提诗,李白搁笔。正因为李白如此礼拜推崇,崔颢的诗名更加大振,黄鹤楼也随着崔颢的诗名传四方,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尽折腰。

  黄鹤楼是一座高雅的文化殿堂,一千多年沧桑兴废的频率,恐怕天下任何一座楼阁都无法比拟。围绕这座楼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更是多姿多彩。三国吴主孙权在创建军事瞭望时,并没有想到若干年后的唐朝竟将它转换成一座观赏楼,崔颢、李白的诗歌,闫伯理的楼记,开创了诗文传楼的先河,让无数文人荟萃于此,形成了世代相互继承的文化传统。这,无疑为黄鹤楼文化耀眼于中国文坛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无限风光在顶楼。逐层向上游览,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是五楼。这是黄鹤楼的顶层。站在这里,江风迎面吹来,凭栏远眺,眼前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武汉的大好风光尽收眼底。

  我看到了那座化天堑为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上,一辆辆汽车在桥面疾驰而过,一艘艘船舶在桥下来回穿梭。沙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一会儿在空中盘旋,一会儿从高空俯冲直下,一会儿翻一个跟斗,让人目不暇接。长江两岸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整座城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面貌。

  物换星转,时代变迁,眼前的景象早已不同于李白当年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我在想,如果李白生在现代,面对此情此景送别孟浩然,或许并不会对饮惆怅,说不准还会生出另一种情怀。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