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是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豫章古文明的象征。它地处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现南昌)都督时所修。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滕王阁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从滕王阁的始建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千百年来,曾经废兴交替29次。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1942年,南昌沦陷,滕王阁旧址被日寇辟作养马之地,内中仅有六小间平房及一些参天大树,古阁之迹全无。当时,江西省建设厅曾有在此处重建新阁的意向,鉴于时局动荡,战事未息,拟于抗战胜利后筹办。5月初,中国营造社主持人——古建筑大师梁思成教授,偕助手26岁的莫宗江,风尘仆仆,考察南方路过江西,时任省建设厅厅长的杨绰庵为其父梁启超的学生,欣闻拜门梁思成,并给予了热情接待。洗尘话旧,杨先生诚恳地谈到,一旦战事平息,将重建江南名楼滕王阁,并希望梁教授能给予支持,绘一套图纸备战后重建之用。梁先生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一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重建滕王阁之议迭起,邵式平省长为此奔走呼吁,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为新阁设计,于1957年11月6日,致函梁思成先生征求意见:
我省党政各界对重建滕王阁的问题,至为重视,现已开始作一切准备工作。……图纸方面,一般意见拟用梁同志等于一九四二年以中国营造社名义所绘草图。
梁先生11月19日复信说:
知道你们要重修滕王阁,十分高兴。……那份图只是一份极粗的草图。要兴建则必须做施工图和详图。希望当地设计单位能担当起来,在制图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意见。
他还特别建议道:
请特别注意,滕王阁原是建在城墙上。因此,重建也应当为它建一个高约十公尺的高台,以代原来的城墙。
岁月蹉跎,建阁之事屡屡搁浅,直到梁先生谢世十余年后,滕王阁以其空前的规模,拔地而起,巍然屹立于大江南岸、赣水之滨。可以告慰梁先生在天之灵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之阁,依然贯彻了梁先生四十多年前的构思,新阁的建筑设计依然是以1942年的草图为依据进行的。而且,梁先生的未竟之业是由其弟子完成的,当年的助手莫宗江教授,参加了1983年在庐山召开的“重修滕王阁座谈”,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学生沃祖全率先提出了规划意见;学生陈星文任滕王阁建筑设计总工程师。新阁落成,梁氏功不可没。
八月的一天,秋高气爽,我兴致勃勃地来到滕王阁游览。刚进第一道门,远远望去,滕王阁青瓦红柱,飞檐走壁,雄伟壮观。两边的“压江”、“挹翠”二亭色彩绚烂而华丽,与主阁一起组成一个“山”字形,保存了唐阁层峦叠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天地的气势。两旁怒吼的雄狮,昂首甩尾,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名楼的气派。抬头仰望,“滕王阁”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宋代书法家苏轼题写的。
踏上石阶,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一楼的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门前两根大红色柱子上悬挂着一幅四、五米长的不锈钢拱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笔迹挥洒自如,飘逸潇洒,乃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笔。大门上的横匾是“瑰伟绝特”四个字,这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狂草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匾”,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滕王阁瑰丽、伟岸、绝色和独特的特点,它取自韩愈的“余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因此,滕王阁就有了“西江第一楼”的美称。讲解员介绍,滕王阁的主体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的格式,建筑内部共有七层,分三个明层和四个暗层。滕王阁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魅力。滕王阁不仅因其建筑艺术和地理位置受到文人墨客的赞颂,还因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游客向往的地方。眼下正是旅游旺季,游客很多,每一层楼的回廊上和大厅里都挤满了人,游客们有的在回廊上或观景台观景、拍照,有的在认真聆听讲解,有的自己在专心致志地观看,唯恐漏掉一点信息,还有的在轻声给自己的孩子讲解,大家都希望自己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此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怀,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序厅的正前方,有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是根据明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而创作的。它主要介绍滕王阁的由来,描写的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前往交趾(越南)探望父亲,在江西马当山处遇大风,幸遇中原水神的帮助而抵达洪州,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写下了生命的绝唱《滕王阁序》,这幅汉白玉浮雕对这个场景进行了生动的还原。王勃昂首立于船头,周围波翻浪涌,表现王勃藉神力日趋七百里赶赴洪州的英姿。画面右部王勃被风浪所阻,幸得中原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部为王勃赴滕王阁盛会,挥毫作序的场景。整个画面采用时空合成的现代观念,将不同时间、地点、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以传统雕塑手法,并通过朦胧灯光处理,把观众带入悠远迷人的意境中……
王勃去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顺道拜访了洪州都督阎伯屿。此时正值重修的滕王阁落成,阎伯屿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王勃是当时有名的文士,他也在邀请之列。阎伯屿东城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礼让不作。请到王勃时,大家一致附和要他作,王勃看看大家,笑着说:“承蒙诸位如此抬举,我不能扫了大家的雅兴。”说罢就朝安排好笔墨纸砚的案子走去。他略一思索,便挥笔疾书:“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步,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欧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寥寥数言,把洪州的地理、历史、人文都精妙地概括进去了。接着,他又写今日之盛会,对阎伯屿重建滕王阁加以颂扬,也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景况引为感叹,他借景寓意地写道:“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云消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整篇《滕王阁序》一气呵成,文气通顺畅达,而又纵横交错,序文在倾叙盛会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壮志豪情。字字珠玑,句句精妙,众相传阅,交口称赞。吴公子自愧不如,简直怀疑自己是个读十数年诗文的蒙童,阎伯屿感叹:“如此才情,我那女婿相差何止千里,这样的锦绣文章,惊世骇俗,世间少有。”
王勃离开洪州之后,继续赶往交趾,在渡海时遇到风浪,不慎翻船,淹死海中。当时他年仅二十八岁,一个杰出的诗人,一个优质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只有他写的那篇《滕王阁序》代代相传,永驻人间。
来到滕王阁,就不能不提到滕王了。在第一层的背面,用塑像还原了李元婴办宴会时歌舞升平的场景。滕王是李世民的弟弟,他不是李世民,虽说他才华甚高,但生活作风始终被诟病,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是很好。他建滕王阁,就是为了在这么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吃喝玩乐,听歌看舞,尽情享受。然而,1300多年后人们还记得他,不是因为滕王,也不是因为滕王阁,而是因为《滕王阁序》。
滕王阁的第二层正厅里最醒目的是一幅23.90X2.55米的大型工笔重彩丙烯壁画《人杰图》,上面绘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壁画占据了大厅的两面墙,堪称江西人文巨制,可谓壮观之极。画面人物造型生动,格调雅逸,线条组织富有韵味。我抬头细看,吴苪、张道陵、许逊、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文天祥、黄庭坚、汤显祖、曾几、晏殊、杨万里……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我全部与壁画中的人物一一对应,虽然他们的时代、服饰、地位、年龄、职业、性格和人品不同,但和谐的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这是一幅由江西历史上众多名杰组成的辉煌长卷,这幅大型壁画真是展示了古代江西文化大省的泱泱大风。
滕王阁的第三层中有个舞台,著名的《牡丹亭》的第一次排演就是在这里。中庭屏壁上的壁画《临川梦》就是取自《牡丹亭》。汤显祖将《牡丹亭》在此排演,既开创了滕王阁一直以歌舞表演为主的传统。从此,戏曲表演开始取代歌舞表演。
第四层是表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江西七山一水之景,与第二层的《人杰图》遥相呼应,展现人杰地灵的江西风貌。此壁画荟萃了江西的好山好水,其中有大庾岭梅关、龟峰、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庐山、石钟山、鄱阳湖。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五层是最高的明层,也属于登高观景高台。漫步回廊,眺望四周,江水苍茫,西山叠翠,南浦飞云,赣江晓渡,山水之美,尽收眼底;高楼如林,大桥如虹,公路如织,人车如流,一派城市繁荣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现在这个季节,在这里,可以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滕王阁景色。
第六层中还有小戏台和众多仿古乐器以及极具风情的唐代歌舞表演,让整个滕王阁跨越千年的文化得以更加活跃。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中厅南北角重檐间的墙体都改成了花窗,所以光线极好,即便是暗层,里面的光线也与明层无异。我现在所处的地方连暗层算起来属于第九层了,故大厅题匾“九重天”。大厅中央,有汉白玉围栏通井,下可俯瞰第五层,其上方对一圆拱形藻井,寓含天圆地方之意。24组斗拱由大到小,从上到下,共12层,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个月,24个节气。这种螺旋式藻井,在全国古建筑中是不多见的,能给人以动感,凝神仰望,仿佛在不断旋转,不断变化,这正是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之处。藻井中央,悬挂精雕细刻的“母子”宫灯,随气流变化,宫灯不停地微微转动。
滕王阁,它不是一座普通的楼阁,而是一座文化名楼,更是一份历史的长卷……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我心情激荡,然而有点遗憾,我没有看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的那种美得令人窒息、令人振撼的景色,也没有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因为1300多年的沧桑巨变,滕王阁周围巳经是高楼林立,江畔辽阔的芦苇荡早已变成了城市、广场、学校、商场……浩浩荡荡的赣江水也被高楼大厦遮挡得若隐若现……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