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的武隆回来,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种抹不去的魂,一直萦绕着我的心灵。许多次我不敢用文字写出,因为怕不成熟的文字褒读醒着的喊山号子,只得在孤独的思维中煎熬。这种醒着的灼痛,无法安慰心中的平静。
其实与武隆之缘,不是仙女山的草原风光,更不是硕大的天坑的其妙景色,而来于武隆与居住的地方是一依带水。我住在芙蓉江的源头,那亲亲的河水顺从山势,进入武隆后在长江里一路奔放到大海。是一朵浪花的情缘未了,看着生养我的河水融入,寻找记叙自己的那份深情。
七月的日子,乘着假期的帆船,一家人从老家出发,途经道真便投进武隆的怀抱。从中得知,我的祖辈以前也是经常徒步重庆,将大山里的桐油、生漆等出产的物品,挑到重庆卖后,换回一些食盐、布匹等之类的日常物品,让大山顺流的水域连结,至今还留下“古盐路”,供我们去品读。这条血泪和汗水凝成的艰辛路,如今被千万条公路代替,曾经的沧桑却在骨髓里一样疼痛。一路上看着窗外的群山逶迤,以及那深沟艰险和一幢幢楼房的矗立,想到美丽的山水,这是农村的大嬗变。就连读二年级的小外孙也毫无睡意,专注地看望窗外的风景,主要是完成描写风景的作业。这是人生天乐之伦,既是消除疲劳的情趣,又是唤醒是陌生的山水那种真诚记忆。
赶到仙女山已经是下午了,一路的疲惫被一种情结牵引,为赶上张艺谋策划的大型剧《印象·武隆》。这场山水实景演出的大片,究竟是怎样一个风景?无数地推断只能大梦幻中闪耀。
这场大剧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更是重庆文化旅游的亮丽的名片。等于来武隆,不去看“她”,等于是枉来一回。这种美丽的诱惑,更让人无比地好奇和渴望。
汽车顺着七弯八拐的公路引领下,左冲右突来到桃园大峡谷。大片的山野被平整出山门来,随着长长的队伍穿越228米长的时光隧道后,所有的人都置身谷底。原认为豪华无比的大剧场,被山野峡谷的露天剧场代替。有一种悲伤涌进心头,主要考虑深夜天气的变冷,大家等待天渐渐地黑下来,毅然发现3000多席位竟无虚座?并且我们观看的是第1008场,这种实景演出,就给山里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们更多的神秘感。
《印象·武隆》演出开始,那亦真亦幻的3D灯光把峡谷打扮得十分逼真,这是引进国际一流的灯光设备,遍布在悬崖峭壁的2000多个特色光源,还运用三维光源,点声源声像定位等高科技技术,营造出高山流水、群星璀璨、落叶纷飞和春和景明的立体效果。把声、光、电与天坑峡谷实景交融辉映,产生了诗画般的梦幻魔力,吸引了无数人无穷地向往,更让人惊叹不已。
其实大剧不是神秘故事的歌舞演出。以“川江号子”为主题,描述了川江人的古朴民风、山水遗情和历史演进的独特文化资源,将“喊山号子”里的纤夫形象刻画栩栩如生。更把山歌、哭嫁歌等千年的民风民俗从歌舞和故事尽情展现,正是穿透骨髓里的魂铿锵作响。还把山城的“棒棒”、“ 滑竿”、“麻辣火锅”的重庆特色文化和人文的多种元素有效地整合,用原始的山水人文的舞台背景,把大山里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历史文化和动人的传说穿越其中,形成独特的“喊山号子”文化。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深感故事的深情;作为一名观赏者,深感歌舞的古朴;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更感到不朽的山魂在流动。
在大山中,有着独特的酷爱之情。因为小时习惯了号子的优美和力量的鞭策,更敬重来自骨骼里的魂,如高原一样伟岸。喊山的号子,不仅是在江边拉船的纤夫和上山抬滑竿的力夫追求的目标。还是哭嫁路上抬轿的轿夫和抬石头的祖辈的希望。在落后生产工具下,凭借那些喊山号子,让坡坡坎坎变成一茬茬土地,喂养着山民的呐喊。我也想无数次加盟这支队伍,得到繁重和劳累舔磨我们的身躯时,喊山的号子就是一轮崭新的太阳在山里里升起,堂正的脚步又不断地前行,尽管得到一身的劳累,但有喊山的号子和抬山的动力,让我向写作迈进,终于让自己苦心耕耘的文字站稳应有的位置。从一个普遍教师,经过四十多年不悔地追求,成为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带领更多的教师在山区教育一路奔跑。从中领悟到再大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用百倍的努力,一切的“拦路虎”,就迎刃而解。
喊山号子不是一种草根文化的展现,而是优秀文化的传承。那深情的声音,络印在我的骨骼里成永远的记忆。如今,时代的变幻,“喊山”的歌声没有了,川江的纤夫没有了,抬石头的力夫没有了,因为那种拉船和搬运的历史已经被现行化的机械代替,但醒着的喊山号子,更不能丢失,因为他是永远追求大山的魂,不断校正高原淳朴和正义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