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古韵悠悠八特村(散文)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13次    字数:1524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0278篇,  月稿:7678

  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八特村,与东方文明“磁山文化”发祥地隔河相望,从青兰高速磁山出口下去,南行200米左右,便进入村中。

  “八特”这个村名,历史非常悠久。据村中一通清代同治八年(1869)《重刻八特镇始初命名之由碑记》记载,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和军事家廉颇到此,看到此地“山水锦乡,河渠潺潺,林木参天,鲜花盛开,果实累累,牛羊遍坡,骡马成群,农田庄稼喜人,人勤劳而知理。”感到特别兴奋。在和来自周围8个小村庄的8位老人交谈中,发现8位老人“言语出众,举动异常,仁表敦厚,儒行礼教,素习彬彬,然有高、贤逐士之风。”便问八老:“尔等学业何人?”八老答曰:“受业於曾子。”蔺相如不由感慨道:“尔等学遇明师故特然异於人也,如是命此村为八特,尔以为何如?”八老相视一笑:“善。”于是,八特村自此而名,沿用至今。

  距村口不远处,便是远近闻名的韩家大院。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大门东西两侧原有十几米长的廊檐,墙上内嵌一溜拴马石。门口的两只青石雕刻的狮子,也不同一般的那样面目狰狞,而是相视而笑。进入大门,两边是约有两层楼高的东西两房的后墙,从而形成一长约40米左右,宽约5米左右的夹道,使人顿有压抑阴森之感。但向前一看,一道圆圆的月亮门迎面而来,又有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感觉。通过月亮门,便是东西两院,门楼上做工精细的石榴、牡丹、仙鹤、荷花等砖雕、石雕图案清晰可见。进入两院院门,便是两座齐整的四合院,再折回向北走,方来到北屋正房。这种珍珠倒卷帘式的格局,对称和谐,天人合一,可谓别具一格。

  当年,韩家除拥有耕地500余亩外,还经营绸缎庄、旅店、酒店、药店、粮行、染坊、山货行等等,还在苏杭、郑州、开封等地开有商号。清光绪年间,主人韩锦城被朝廷敕封为“五品翰林院待诏”。对佣人及乡邻,他以礼相待,为人厚道;对穷家子弟,他资助上学;架桥修路、建校盖庙,他乐善好施,慷慨解囊;农忙季节,他命佣人将牲畜拴在廊檐下,将农具摆在大门口,供乡邻免费使用。

  除了韩家大院,保存较好的还有申家大院。申家的代表人物是申致远,清道光年间任千总,武功非凡。他虽然从政为官,但家人多以经商为主,除开药店等店铺外还开过钱庄。申家大院是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故又称“大方院”。北屋为正房,主人取了个颇为雅致的名字——千总花厅。建筑为歇山式南倾斜屋面,由内向外有四根明柱支撑,正脊上有精美的牡丹图案、荷花砖雕,东西各立一朝凤。

  漫步古老的村街,路旁有好几处“卷棚”。“卷棚”是指歇山顶式的建筑外形。八特地处河北连接山西的交通要道上,三国时期,曹操就将这条要道称为“上党粮道”。如此“咽喉”所在,八特人便建起几处“卷棚”,为往来的商贾们免费供应茶水、遮风挡雨、歇脚小憩,尽可能地提供方便。有的地方还摆上多块刻有棋盘的石条,供商贾们下棋娱乐。

  村中一座老态龙钟的石桥——弘济桥,是八特村最古老的建筑。据《峰峰志》记载:“弘济桥位于和村镇八特村。相传汉代村民韩弘济建。明万历年二十四年重建。”数百年过去,历经岁月的沧桑以及大地震、大洪水的撼动和冲击,古桥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使命,仍以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和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四方游人。

  弘济桥西南不远处,一棵树龄约550年,近100平方米树冠面积的古槐巍然耸立。相传,古槐是明代时期在此处重建赵王殿时,村人感念蔺相如、廉颇为村命名之恩德所栽。

  布满鳞甲的树干上,遍布着数十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疙瘩,任人想象。虽历经岁月的风雨雷电,古槐仍昂首挺立,生机盎然,枝繁叶茂。古槐的旁边,十几通收集在一起的石碑整齐排列着,和古槐一起述说着八特的历史和传说。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