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走明孝陵景区北斗七星那条路线,是因为明太祖雕像,大金门,四方城,石象路,都去过很多次了。我从梅花山1号门拾阶而上,这是去明孝陵最近路线。经过巨大望柱,直接抵达翁仲路。翁仲甬道上,有两对武像,两对文像。武像手持铁锤,任何一个对皇上无礼之辈,都会被敲打。文像手捧笏板,就是现在的笔记本电脑,随时记录要向皇上禀报的重要事情。这些文臣武将雕像,与神道上的兽像,太高太重,都是在寒冬浇灌成厚厚的冰,被推滑到现在站立的一个个位置上。
走过翁仲路,左拐弯,听见流水潺潺,五龙桥(又名金水桥)到了。五龙桥代表着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可惜,拱桥只剩三座,还有两桥不见了。桥下的溪水,就是明孝陵第二道御溪。第一道御溪在石象路前面。第三道御溪在里面的升仙桥下。这就是明孝陵三道天然的排水系统。
过了此桥,能望见一座雄伟壮观的红色建筑,这就是明孝陵陵宫正门,文武方门。近看,是黄色的琉璃瓦顶。阳光明媚,照耀得金光灿灿。一派王者风范,一股帝陵气势。
穿碑殿,过享殿,两殿均在战争中被毁灭。现在能看到的,是清朝所建,矮小缩水,不值一表。
过一道红墙琉璃瓦,高大雄壮的方城展现在眼前。方城为宝城宝顶之城门,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孝慈,是马皇后谥号。命名为明孝陵,体现了朱元璋对孝慈高皇后的尊重,更代表大明皇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我经过城门下的54级台阶甬道,被一堵墙挡住。墙上写着“此山明太祖之墓”。据说,来的游客问朱元璋的墓在哪里的太多,就一行字回答之。上明楼的台阶路上,是砖瓦铺设。砖横叠,瓦直立,图案像一朵朵菊花盛开着。砖瓦乃住房的象征,是最接地气之所在。到了上面,就是雄伟的明楼建筑。我从明楼上望去,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像一把椅子一样,明孝陵就靠坐在坐椅上。晴空万里,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青山绿水间,紫霞湖,燕雀湖,琵琶湖,前湖,滋润着整个明孝陵景区,确实是有王者之气的风水宝地。
朱元璋一生经历给后人的启迪,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功绩。他是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孩子,从小给地主刘德放牛。被迫到皇觉寺出家为僧,因寺里粮食短缺,只好外出化缘,到各地乞讨要饭,以维持生计。后来参加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一直到人生的天花板,坐上了开国皇帝的宝座。人类史上,他是最大的起落者。我敬佩之极!
治军的卫所制度,是他率军打仗的根本所在。它是一种御兵以农,全民皆兵最初的雏形。后来,我军359旅开垦南泥湾,也许就是这一制度的创新,即军队自己解决粮食。卫所制度,军费不需要中央财政负担,而是由军户专门负责户籍。根据军户的多少分配田地,军队就有充足的粮食补给后勤,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所以,朱元璋说:“我养百万之兵,不废百姓一粒米”。
中国的疆界,相对稳定了。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了中国。汉武帝是耗光了六七十年攒下的家底,才打败匈奴。朱元璋夺回了燕云16州,即现在的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的北部。北方这些地区,从五代十国,一直到元朝末年,六百年间,受少数民族契丹、女真、蒙古掠夺,百姓饱受战乱煎熬。朱元璋收复了这些失地,为后世的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
国富,军强,民昌盛;
国穷,军弱,民遭殃。
朱元璋用毕生精力,给后世书写了以上十四个字的醒世警句。我们当永远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