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冬天,是在广西北海度过。整整五个月的时间,加之又是住在“天下第一滩”的附近。所以,几乎每天都要去海边走一走,坐一坐,观日出日落,看潮涨潮消,瞧人来人往。刚开始也只是个“观”“看”“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看热闹”,后来随着去的次数多了,坐的时间长了,思想慢慢起了变化,脑子里渐渐有了思考。于是乎,每当面对大海时,便觉得这“海”大有看头,大有想头,大有说头。
北海的“海”像人生,要慢慢悟。在北海的那些时日,无论是在银滩,还是在侨港,当我站在沙滩上或坐在海岸边,纵目远眺时,海面空阔,水天一色。目光尽处是一条水平线,天和海在那里交界,云和浪在那里汇集,远处的海水,在妖艳的阳光折射下,像片片鱼鳞铺在水面上发出金子般光芒。逼得我有时会忍不住脱去鞋袜,光着脚丫,踩在银色柔软的沙滩上,缓缓吹动的海风犹如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颊,让我情不自禁走进水里,任凭层层叠叠、洁白晶莹的浪花一次又一次地冲撞双腿,顿时一股清凉的气流从脚底传遍全身,立刻驱散了浑身的燥热,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凉爽,满心愉悦。此时此刻,疲惫的身心得以完全舒缓,心绪顿入一种灵空的境界,让人在怡然闲适的情愫中去品味自然的纯美和人生真谛。
有一天下午,当我的目光从岸上的建筑转向西方苍茫的天空时,看见那颗曾经耀眼得让人不敢仰视的骄阳,在海水映托下,光彩越来越暗,越来越弱,淡淡地,一点一点地下坠沉落时,看到的仿佛是一位处于弥留之际硬汉老人,
在耗尽毕生精力,实在支撑不住之时,却不甘躺下,可终归还是无可奈何地躺了下去。当时我就想,人生不也如同这太阳,既有辉煌之日,也有沉落之时,既有得意之朝,也有落寞之夕。无论是驾驭盛世的伟人,还是一日三餐只图个饱的平民百姓;无论是日正中天的高端人才,还是很快就要到那边去的“转世者”,都无法抗拒、无法改变、无法超越。这一自然之道,万物之常的天地轮回,只是在世的时间有长有短,有多有少罢了。
而在集火山景观、海岛特色、海洋风光于一体,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79米的涠洲岛上看海,给我的又是另一种启迪。比如,看了以火山地质景观、海岸线火山岩景观为主体的“鳄鱼山”后,我就想,鳄鱼山当初也是一座高耸的火山岩山峰,可一旦火山喷发散落后,不也是一堆平常、普通的奇形怪状乱石么。但反过来细细一琢磨,这座山峰即使因地质变迁形成了一堆破裂的,有高有矮的海蚀崖;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多样的海蚀坑;有柱、礁石、浪蚀沟的海蚀平台,那也是一种人间叹为观止的山崩奇观,也是人们千百年来不辞辛劳,花钱破费,舟车劳顿都要争相观看的海岸风景。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你追我赶“做大做强”,争先恐后“弯道超车”,想方设法争当“弄潮儿”,千方百计占领“思想高地”,也许这就是动力之一。
又如,在五彩滩观看深褐、鲜黄、墨黑、蛋青交错在一起,层层摞积,凝固不动,呈现出流水般线条的“花岩”,从内心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功时,听到“面积约为2.12平方公里,常年位于水下的‘曾母暗沙礁’要露出水面,得等三千年”的解说,令我在简单的乘法运算中领悟,什么叫沧海桑田,什么叫光阴荏苒,什么叫海枯石烂。进而想起在时空的隧道里,有多少不可一世的帝王灰飞烟灭,有多少金戈铁马的豪强折戟沉沙,有多少倾国倾城的美人消香玉殒,而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他们还不如大海里一滴水,海滩上的一粒沙。因为不经意间,一滴水可以应证百年水文,特定条件下,一粒沙尘方能显示千年地貌。反观人类,特别是眼目下的公仆队伍,在岁月流年,历经沧桑后,有多少还能保留那份坦然从容的美好心境?相反,为名忙,为利忙,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倒还不是个别。
北海的“海”如香茶,需细细品。涨潮时水是蓝的,天是蓝的,水天相接的地方重合成了一条线,海水犹如被一双永不休止的大手源源不断地向前推进,形成一个接一个的浪头,当气势汹涌浪头翻滚成浪花时,像身态轻盈的仙子,荡起一层高过一层的晶莹透明的白色水珠,在“隆隆”的响声伴随下,好似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这时看不到百鸟翔集的壮观场景,偶尔有几只海鸥划过天空,最后也消失在水天相接处。海面上的船只稀稀疏疏,缓缓开行。
在电建海鲜码头,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曾对我说,“如果是春天,桅杆林立,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开渔节’那天,渔民们驾驶着百吨计的渔船,开进南海,走进西沙,去收获大自然的丰厚馈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老子这话说得真好”。
就在这位有文化的生意人,谈兴甚浓时,我脑子里即刻想起的是,当这些渔民越过深不可测的大海,闯过风起云涌的波涛,浩浩荡荡回来,欢欢喜喜与家人团聚时,想没想过,是谁在为他们的平安保驾护航,是谁在为他们的满载而归负重前行。虽然人们常说,大海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故乡,只要它不咆哮,就能安静躺进它的怀抱,但这必须是国泰民安的时候。而带有凉意的海风告诉我,在南海这片海域历来就不平静。不信请看:1405——1433年,为彰显国威和实力,加强对海外地区的了解,拓展政治影响力,郑和率领的船队前后七次在浪涌间颠簸。
1965年国共“8.6”海战,麦贤得的脸孔在海水和硝烟中隐现,其钢铁意志撼天地,扬国威,振军魂。
1974年中国和南越发生的西沙之战,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我军以少胜多(南越军舰6艘,总吨位近6000吨。我军军舰4艘,总吨位近1600吨),使我国从此得以控制永乐群岛核心区永乐环礁,为后来控制西沙边缘岛礁及中沙群岛,进军南沙群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赢来南海数十年的安稳。1978年,7000多名越南归侨拖儿带女,摇着600多条小木船,漂洋过海,历尽千辛回到祖国。侨港进而成为全国唯一以建制安置越南归侨的乡镇,并被联合国誉为“世界难民安置的橱窗典范”。
1988年中越为争夺南沙群岛岛礁发生的“3.14”海战,前线指挥官陈伟文,临机决断,果断还击。捍卫了领土主权,改变了南沙没有一兵一卒的状况,并将海疆的实际控制范围向南延伸了近500公里,为南沙海防建设和三沙市的建立扫除了外部障碍。这也是金一南少将为什么会说“幸亏陈伟文将军当年没有怂,否则就没有如今的三沙市了”。
清楚了前贤们的凛然浩气,就明白了平安的不易。知晓了大海万涓溪流向它汇集,滔滔江河为它奔流是因其博大与深邃,就领悟了毛主席的麾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文武双全的将领和千千万万普通民众。
北海的“海”似本书,得认真读。北海的美,美在668.98公里海岸线,美在被誉为“南国蓬莱”的涠洲岛,美在山不在高的冠头岭;美在一半森林,一半大海,花开四季的宜人气候;美在开建于1883年,形成于1927年,长1.44公里,宽10米,充满中西文化,弥漫岁月淌过气息的老街。
去老街游玩的那天,我一个人静静走在水泥路上,感觉在看一部电影,景随步移,多少故事迎面而来。无论是现存的明清建筑,还是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老字号店铺,无不流淌着时代的气息。墙面上的斑斑驳驳,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见证了百年沧桑。青砖散发着历史悠长的气息,流淌着古代的风雪。也许是去得太早,商户大多还没有开门,只见街道两旁有闲坐的老人,吃早餐的小孩和打扫卫生的妇女。
在“老街过客”齐白石雕像处,有一叔叔坐在受外国领事馆卷筑式建筑的影响,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墙面有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南北雕塑长廊向两侧扩展,铺面向外延伸,可遮风挡雨避烈日的骑楼下专心作画,我停下脚步看了一会就走开。
我一边走一边想,这些依街而建的骑楼,既是北海人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因为每一扇窗,每一道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个海居文化、渔业文化、农耕文化、疍家文化的传奇故事。而在骑楼的掩映下,街巷如同迷宫一般,蜿蜒曲折,让人不经意间迷失方向,却又在转角处遇见惊喜——领历史文化之先的“印象1876”,逼得我快步向前。
德国领事馆旧址。1886年设立领事馆至1908年撤出,历时23年。1886至1902年,德国委托英国驻北海的领事代理其领事业务,1903年德国始派驻北海领事官。1905年建成领事馆办公楼,该楼位于北部湾中路6号,为二层廊式西洋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53平方米,有长约20米弧形台阶,是北海所有西洋建筑群中设计较为漂亮的建筑之一,一块不太显眼的牌子在斑驳的墙上讲述着它的历史。
我去的那天,大门落锁修缮,我围着房子转了一圈,从门缝往里看,原始的陈设已经无存,但从楼房的结构式样以及所用的建筑材料,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是个奢华、“闲人免进”的重地。
英国领事馆旧址。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北海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77年英国在北海租民房设立领事馆。1885年建领事馆办公楼。该楼为二层廊式西洋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54平方米,附属建筑419平方米。该馆1922年裁撤,历时46年。1924年馆址卖给法国天主教北海教区作为圣德修院,后按原风格在东端扩建。1999年10月初,因开通解放路工程建设的特别需要,将旧址往东平移55.8米,即现在的所在地。该馆已正式开放,游客凭身份证进馆参观。馆内展出领事馆设立、业务活动、领事馆对北海的影响,外国人在北海的生活及英国领事馆的概况等相关文物资料。
法国领事馆旧址。1887年法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至1950年撤出,历时64年,是外国驻北海时间最长的领事馆。先后任正副领事的共19人。领事馆办公楼建于1890年,原为一层,长34.7米,宽20.7米,四周有回廊,平面呈凹字形,占地面积718平方米。1890年,法国领事馆在北海开设医院并掌管医务。14任至19任(1923——1932年)领事均由医生担任。该馆旧址位于北部湾中路32号,也许是出于经济的考量,或许是为了城市建设需要,更或者是为了完成政治接待任务。1973年在该旧址原有的基础上加建一层改作“迎宾馆”,现在墙壁上挂有几幅近期领导人视察北海时的照片,还有各式菜品介绍,房间已变成酒楼包间,早年历史文物荡然无存。只有院子里的几棵长满青苔的老树,还在充满活力,黙黙地见证着这栋建筑的荣辱兴衰。
北海关大楼旧址。位于海城区珠海东路1号,1877年设立之初称北海关,1883年建海关大楼,是广西最早建立的海关,1949年撤出。北海关虽然是清政府设立,但该关的所有正副税务司及海关帮办、监察长、港务总巡视等要职全由洋人担任,故俗称“北海洋关”。整个海关大楼,写满了历史印记,图片上那些西装革履的洋人,与百姓衣着形成鲜明对比。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如今成为展示近代北海历史的窗口。
北海近代洋行即德国森宝洋行旧址。建于1891年,是德国籍犹太人森宝在北海开办的商务机构,专办煤油贸易及代理招收华工出洋等业务。该旧址位于海城区解放路19号,是外国人在北海建造多座商务洋楼中仅存的一座,是外商在北海经营贸易、开办贸易机构的历史见证物。2016年5月开放,主要展示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后近代10多个国家约30多家洋行进驻北海的历史。
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旧址。位于海城区中山东路204号,建成于1883年,原为北海关邮务办事处办公楼,后曾作为北海关寄信局,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民国邮局,新中国邮政所的办公场所。是一座单层,长方形西洋教堂式建筑。建筑面积126平方米,馆内现存相关文物130多件,图片40多幅。通过文字描述和珍贵的图片及实体文物,讲述了北海的历史和变迁、北海在清朝时期的邮政历史、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北海邮政举步维艰的营业历史。是目前广西尚存历史最长、建设最早、保存较完整的邮政局旧址,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邮电文物。
这些建筑,折射了中国近代开埠文化的厚重,见证了北海的荣辱兴衰,无愧近代建筑瑰宝和“近代建筑年鉴”的美誉。尤其是展出的实物和老照片,让人流连于那时风情,感受那时人文基因,其弥足珍贵在于岁月不会回来,也在于我们在实物和照片中实现了时空穿越。抚摸光阴的温暖后而莫名的感动——历史不语却在诉说一切,岁月无痕却留下所有印迹。
在北海那段时间,尽管我亲近大海,领悟大海,体会大海,并且不断观察,但终归对海的认识还是“皮毛”,根本无法看到“全景”。因为它拥有成百上千种风貌,无论站在哪个位置放眼,所看到的景色都是千差万别的。住的时间越长,就越无法说清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看海让胸襟变得宽广豁达,听涛使大脑变得沉寂冷静。
北海的美,散落在星罗棋布的岛礁中,
北海的奇,隐现在波浪起伏的大海上。
2024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