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年间,在横山脚下,博望新市镇内的古丹阳河边,有一个叶家村,村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叶员外,因看到两岸村民仅靠划船渡河往返,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造福两岸人民,心地善良的叶员外拿出全部家当造桥。乡民们感动万分,纷纷响应,出力的出力,出技术的出技术,将一座石桥一天天给造起来了。离大桥开通之日越来越近,叶员外又犯了难,传说古时,建桥、修路都要有生灵祭奠,以保永世稳固。叶员外有个女儿,正值妙龄,长得如花似玉,聪明伶俐,看到父亲整日忧心忡忡,茶饭不思,便有心要帮父亲排忧解难。于是,就在一个良辰吉日,她梳洗打扮一番,穿上自己最喜欢的红衣绿裙,陪同父母一起上桥参观,看着看着,她突然离了父母,远远对父母喊道:“爹娘多保重,女儿祭奠大桥去了。”说完,一纵身便跳入桥下的河中。这一突如其来的壮举深深伤痛了养育她的父母心。为了纪念叶员外父女的功德,人们将桥命名为叶家桥,又将叶家村改名为叶家桥村。从此,两岸的村民再也不用为过渡发愁了。
叶家女的壮举,有为父亲分忧的孝义,更有造福乡里的大愿,给这座桥笼罩上些许悲情的色彩,又赋予它生命的灵动飘逸。祭奠的古法不值得推崇,但在科技极其落后的古代,人们对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的祈求,是必须要有人用生命去为它奠基,才能保证大桥的永世稳固,那么便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叶员外一家的牺牲是巨大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数百年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并传扬至今。
来到与张茂村赵家甸毗邻的叶家桥村,便看到横跨于丹阳河上的叶家桥了,历经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依然巍然屹立。该桥是一座五孔石桥,做工精细,雄姿挺拔,桥头的金蝶木枝繁叶茂,桥壁青苔遍染。虽年代久远,桥东西两端的石鼓上雕刻的青松雄鹿、双狮戏珠、花开富贵等图案依然清晰可辨、栩栩如生。青石板桥面上承载过多少代人匆匆的步履,车马牲口的踢踏,它依然稳如泰山,桥护栏石板上雕刻的“不要在桥上翻晒谷物”的文字也让人忍俊不禁,显然是当代人的手笔。俯瞰桥下的丹阳河水,由于今夏罕见的持续高温,水位下降,致使它失去了往日的碧波荡漾,水面上浮满了各种水草,间有三两水鸭嬉戏,岸边泊着采菱的小船。风轻云淡,流年沧桑,桥依然是当年的桥,只是它偏居一隅,未免落寞,难寻昔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踪影,作为桥梁,它已经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如今的它更多的是作为历史文化的遗存。此时,一个悲凄而又义无反顾的面影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轻踏桥面,生怕惊扰了叶家女那安卧的灵魂。
新市镇除了有古老的叶家桥,还有酿制米酒的传统。这里肥沃的土壤盛产稻米,每年秋季,新收上来的糯米经过加工制作米糕外,剩下的就用来酿制米酒了。俗话说,无酒不成宴,人生若没有酒助兴,那又怎能抒发万般情怀。米酒古称为醴,过滤而为白酒,古人把白酒也称作烧酒,白居易有“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又有“绿蚁新醅酒,红蚁小火炉”,其中的“新醅酒”就是新酿的未经过滤的酒。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或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语说明了酒糟酒与白酒的关系,是白酒的原始形态。《水浒传》里的武松,喝了十八碗酒而不醉,还能上山打虎,原来那酒就是没有完全过滤的酒糟酒,度数不高。对于酒量大的武松来说,自然不过瘾了。如果武松把四十五度烧酒喝上十八碗,还不烂醉如泥。又是什么勾连住李白的脚步,使他也曾来到横山脚下,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呢?是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米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酒为诗之媒,诗有酒助兴,如此才造就了精彩纷呈的诗酒人生。
在新市镇这些酿酒人家中有一户夏姓人家,渐以酿酒为业,从第二十三世的夏德斌开始揣摩祖上酿酒秘诀和沿袭传承,到第二十四世的夏传铨全心投入,办起了酒作坊,经过一代代人的精研细究,此酒成了家家户户筵席上的必备佳品,方圆几十里无人不知夏家米酒。如今,夏传铨已将酿酒技艺传到儿子夏来保手中。掐指算来,夏家酿制米酒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了。
深秋的田野一片金黄,沿着乡村公路,我们来到张茂村赵家甸,车子在路边一户人家的门前停了下来,门上挂着“夏进酒业公司”的牌子,走进去,一座庭院,几栋房屋,整洁干净,一条黑狗在悠闲转悠,见到陌生人也不狂吠,顿时使这里的一切变得亲近。前院一排排半人高的酒缸上封着大红布条,一团喜气。后院那大缸里是正在发酵的米酒,米酒再经过蒸馏加工而成白酒。此时那蒸馏设备正在出酒,涓涓细流,滴滴如露,清亮如水,酒香四溢。
一个壮实的中年汉子迎了出来,他就是夏来保,夏氏酒业的第五代传人。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早些年,夏来保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离开乡土,到城里找一块立脚之地,是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可是无论走多远,总有一根看不见的线在牵着他,家乡故土让他魂牵梦绕。看到父亲年老、古老的酿酒技艺需要传人,他不再恋慕城市的灯红酒绿,毅然回乡接替父亲手中的技艺。创业初期,他就目标明确,让夏氏米酒品质更上一个新台阶,打开市场销路,进入规模化经营。面对生产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他心里是有底的,制作色香味纯口感好的米酒,新市镇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盛产有机优质糯米,紧邻横山脚下,又有取用清纯水源的便利,这是酒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国家实行乡村振兴计划,借着这股东风,将传统酿酒技艺发扬光大,造福乡里,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夏来保实现了从家庭作坊式到产业化经营的蝶变。如何给自己的酒命名,也让他颇费了一番心思。出于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对乡土的依恋和感情,他给自己的酒命名为叶家桥酒。酒和古桥连结在一起,既有弘扬叶氏父女无私大爱的精神,又和这里的风土人情连接在一起,更增添了几许乡土的韵味。
叶家桥酒保留了颇带神秘色彩的古法纯粮酿造秘方,有自己严格的酿制程序,首先精选粒粒饱满的糯米,然后经过粉碎、浸泡、蒸熟、冷却、下缸、拌曲、搭窝、出浆、浇缸、过滤、沉淀等工艺流程后才出色清透亮、口感绵柔的好酒,也就是人们最爱喝的原浆酒。一坛米酿制成功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米变成酒,须经过繁杂的二十道工序,每道工序的分寸把握,既要靠热情和力气,又要靠经验和智慧。为了酿造出纯正口感的好酒,往往披星戴月,夜以继日。酿酒的过程更像是人生的预演,天真未璞,须经历世事的打磨、时间的历练,方能举重若轻,张弛有度。
米酒甜润,白酒醇厚,皆是酒中珍品。酒可以助兴,可以馈赠。旧时的乡村,逢年过节,桌子上少不了米酒。礼尚往来,走亲访友,两瓶简装的米酒就是最好的礼物,简朴中透着诚挚厚重。酒品即人品,无论是细嚼慢咽的小酌,或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畅饮,都呈现包容万象的大度和且琢且磨的圆融。它不是居高临下、让人感到囊中羞涩,而是亲睦随和、让人感到温馨家常,禁不住慷慨解囊。乡音难改,故土难离,打动人心的正是它的乡土气息,是乡愁乡恋乡情,是对大地的感恩和回馈。
叶家桥酒凝聚了历史积淀,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桥精神内质的拓展和延伸,气韵生动,让人浮想联翩。从自酿自饮,到家庭作坊,到产业化经营,今天的夏进酒业正走在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几经曲折,技艺上更加精益求精,奋进的脚步越来越坚定。历史的经验表明,许多名酒的前身都是小作坊,通过时间的积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才慢慢发展成大酒厂。如今,叶家桥酒成为博望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乡土的,也是都市的,从乡村的作坊走向城市的专卖店,从博望区走向苏浙皖和更广大的区域;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既是酒,有具体的形态,也是灵,是可以点燃希望、廓朗胸襟的。相信在大工业化的今天,乡土和传统文化一定会赋予它新的活力,实现新的腾飞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