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李凤仙:寂寞与温暖——为《村庄令》而写

作者:凝尘   发表于:
浏览:140次    字数:177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60篇,  月稿:0

  魏振强先生给人的感觉喜庆,温暖,风趣。尤其是他说故事时,故事中人物的眉眼,一举一动,都尽在眼前,有时说着说着,他会替故事中人摇头,撸袖,俯仰。听魏先生讲故事,如欣赏微电影,见者无不开怀。都言:人如其文,或文如其人,说的是作者的风格,观其文,可知一二。但读魏先生的《村庄令》,我发现,我其实并不了解先生。

  魏先生的生命观,处世观,工作观,其态度是洒脱中凝郁严肃。《村庄令》无法让人将先生的风格与书的格调统一起来,它让我品出淡淡的寂寞,淡淡的伤怀,寂寞与伤怀中又溢着一粒粒光,闪耀,却不灼眼,暖心暖肺。

  书中忆儿时的篇章较多,父亲送五岁幼子去外婆家,与其说是去顶替出嫁的小姨娘陪伴寡居的外婆,不如说是给苦难的家中省一张嘴的口粮。一路上,山,河,坟地,田间,稀薄的寂寞如清柔的烟岚弥漫。五岁孩童,正是絮絮叨叨,膝下承欢的年龄,但父亲因苦难无言,稚子因懂事安静,清浅的寂寞,如青青酸梅汤流进心里。

  从此,五岁稚童与辛劳慈爱的外婆相依相伴,外婆瘦小的身影,去队里上工,回家休憩,是寂寞的,外婆在出工之余,为了养活自己,养活外孙,帮衬五十里外大庄村的女儿一家,披星戴月地在自留地里劳作的身影是寂寞的。外婆自立自强的身教,让外孙小小年纪就能为外婆分担,他做一日三餐,喂猪,喂鸡,浇菜,烈日下为外婆送水送粥,沐着夕阳的余晖等外婆劳作归来,从头到脚披着寂寞。甚至送粥给外婆,瓷缸歪了,粥泼大半,想到外婆饿肚子做事,难过地哭,也是寂寞的。

  然,这寂寞不含悲切,迷惘,而是揉着致远,坚韧与期望,外婆独自辛劳,有骨气,自尊自爱,这些美德,如春风化雨,滋养了外孙幼小的心田。外孙在寂寞中劳作,学会了珍惜粮食,学会了热爱自然,他爱山坡静静盛开的矢车菊,爱田里清香盈鼻的青禾,爱给他壮胆的麻雀,还爱外公遗留的桑树,爱喂猪欢欢喜喜吃食,爱趴在石墩上写字。他一个人去小姨娘家,一个人挑水,克服胆小,学会忍耐,寂寞让一个孩子越来越无畏,学会隐藏疼痛,不等不靠,品咂生活百味。梁实秋先生说:寂寞也是一种清福。”深以为然。

  背井离乡的幼孩渐渐长大,朴实的大司村让他痛过,更多的日子是被一粒粒光温暖。最初最绵长的温暖,是外婆给予的。外婆不爱言语,但她的呵护,她的眼光,她的善良,让外孙得以上学,受老师重视。外婆几次“狠心”为外孙买钢笔,托人换学校,外孙考第一,外婆雪地里卖稻,为其做的确良衬衫,无不令人感怀外婆贫穷,但外孙是体面地长大的。自信,自尊,自强,自爱,自立,善良这些使人境界美好的美德,被大司村、被外婆,深深根植于这个异乡外姓人孩子的心中。外婆没文化,却让多少所谓的君子汗颜,她让房于邻里,先生几十年后说,外婆让房,可能是丧夫丧子的弱点使然,我认为饱受生活磨难的外婆,是看透了“万里长城今安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外婆生性迷信,却把压在箱底的新裤子给村里的亡妇穿着下葬,这种胸襟已超越“同情”之外。外婆对外孙的爱就像她坛子里的糖稀,在日子里熬,扬汁止沸,多苦啊,多甜啊!魏先生骨子里的淡然物外,是外婆熏陶的。

  那一粒粒光中,最夺目的是帮助我护着我的菊英。菊英的善良懂事,激发了一个因饱受与亲人离别之痛而被压抑的孩童的天性,与菊英同劳作共玩耍,是寂寞的我社交的开始,由此,这个父母兄弟在远方的孩子,才有了孩子的模样。

  小伙伴教我游泳(虽然后来是自学的),比赛打水漂,捉鱼,偷柿子,教毛笔字,甚至打架,都是一个苦难中泡大的孩子丰盈心灵的营养,是一个异乡孩子自求上进的动力源泉。大司村馈赠给了一个穷孩子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他尝过成长中的苦,也品出日子中的甜,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宽以待人。

  魏振强先生的村庄令如同在讲故事,一个个含着花草香,苦瓜苦的故事,看似独立成篇,却被一条线串起来,这条线就是大地母亲的两个儿女——大司村与大庄村。《村庄令》是中国万千农村的缩影,是一部回忆一个村庄的过去探访现在的叙事史诗。外婆与一些人的离世之痛,让人觉得生命忽而旺盛如草木,忽而脆弱如薄冰。一个个村庄滋养了磨砺了艰苦岁月时的一代代人,又被日月无忧的子子孙孙抛弃了,万千村庄成了故乡,成了老家,甚至什么也没留下,只流淌着悠悠的乡愁。

  写到此,我想,是不是很多读者与我一样认为:魏先生的风格与文的格调不同,但大司村与外婆养育的他,本该就是这样吧?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