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刘等信||化橘红的成名(随笔)

作者:游戏阁   发表于:
浏览:74次    字数:335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6篇,  月稿:0

  化橘红(最初叫橘红),又名化州橘红,产地在广东化州市境内,属柚类物,性味辛、苦、温,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专治咳喘,健脾,可醒酒利气,有“南方人参”之称。因在礞矿土壤之中生长,加上有适宜的化州气候,故效果独特,有一片值一金之说。明朝李时珍把化橘红编入《本草纲目(拾遗)》。

  一、橘红的发现

  据传,西晋时期,化州瘴气多,人们多患咳疾。时值化州合江有一名医生想为民众治好咳疾,累了大半辈子也找不到良方。但其儿子争气,继承父业,抱有大志,诚心诚意地为民治理咳喘,外出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止咳药。

  这位儿子名叫罗辩,生于西晋280年,他发现橘红,并进行不断研究,不但成为橘红的始祖,而且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民间名医及药物学家。罗辩逝于东晋,享年93岁。因他功德无量,受世世代代人尊敬和传颂。罗辩从小就深知咳喘病,看起来咳喘不是什么大病,但咳起来要你命,更知道病患者难忍的惨状。等他长大到18岁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抛家离子,千辛万苦,爬山越岭,顶烈日,冒严寒,露风宿,村过村,寨过寨,挨家挨户,进行调查专访止咳单方。由于一餐饱一餐饿,在途中累得他自己也染上咳嗽病,更体会到得病痛的滋味,他不但不放弃,而且更加坚定寻药的信心。

  几年过去,正当阳春三月,终于来到石龙岗。那天,他上气不接下气,不顾咳得难受,竭尽全力爬上山顶,总敌不过劳累,终于昏迷过去,全身跌倒在一棵老树旁的水坑边,但此时他的脸正巧贴在水里,水的清凉,使他模模糊糊地张开嘴喝起来,水甘辛甘辛的,加上肚饥,就一把喝个够。这一喝感觉有一股特殊清香的味道,刺激他慢慢的苏醒过来,双手叉地坐起来,大约十分钟后,他感觉喉咙不见咳了,脑袋也清醒了许多。想:“莫非这坑水就是药?”再仔细一看,水橘黄橘黄的,上面还漂浮了不少花瓣。此时,他再望望水坑旁开满白花的大树,突然惊喜若狂地猛声大喊:“就是它,你就是仙丹,你就是止咳药!我终于找到止咳药了。”罗辩再没多想,当机立断就在树的旁边搭起茅庵住了下来。

  二、橘红的栽培

  罗辩住了下来后,他除了利用一些时间,在山间种薯种粮和种菜养鸡供养自己一日三餐以外,就利用大量的时间,整天对着树和花进行研究。他终于发现:一个月后,花凋谢了冒出小果;再过一个月,又长出壮果,果青又毛绒绒的,待果成熟后,罗辩把果摘下,拿去给咳嗽的百姓试用,结果试用喜人,凡是吃了的,都很有特效,止咳痊愈了。成功的喜悦使他心花怒放。不过喜庆之后,又一个问题牵动了他:这树只有一棵,而且树身斑驳,树心老化穿孔,树枝也有枯萎的现象,罗辩更深一层地想到:世间咳嗽病人太多了,单靠这棵解决不了问题,倘若又不知这树那天会干枯死去,这不是就完了。于是他萌发了用种植来延续其生命的念头。他马上实施行动。首先,把果子拿去栽种,可是果子怎么都不会发芽,不久就腐烂掉了。其次,又把树枝剪了下来插种,想不到树枝没汲到水分又干枯了,这种方法不可取。怎样才能种活?古人没有先例,他只好开动脑筋想:按常理,树应有根有蔃,没有根没有蔃就不能活,更加要有水分汲收发枝发蔃。他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便发明了用黄泥加水搅拌和成泥浆,将泥浆糊上树枝,再用叶子包枝育根的嫁接法。他每天又浇些水,保持湿润,三个月后,真的长出了根蔃,再剪枝栽种,这种办法真好,包扎的树枝长出了嫰芽,树苗活了,栽培成功了。

  待树苗长大后,他又不断地嫁接栽培,移植栽满整个石龙岗,经过细心浇水培育,秋去冬来,夏去春来,经过十来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使这些树苗长满山岗,有千株之多。这些嫁接的树苗在三年长大后又开了新花,花凋谢后又结出了小果。再长两个多月,便成壮果,然后将果摘下晒干,又拿果切片,却见果瓤带红,红有吉祥之意,罗辩便给这树起名叫橘红树,把花叫做橘红花,把果叫做橘红果。又把收成的花和果拿去医治咳嗽病人,花、果具有奇特功效,凡是咳嗽患者服用,马上药到病除,又因人而异,再加点其它药配伍,药效更佳,成为治咳的良药。

  治咳病的消息传开,四面八方咳嗽病人知道后,纷纷上岗求医,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他便在山岗开设诊所治病,他还结合祖传秘方,医百病,医好无数人。晚年,罗辩关心乡间民众疾苦,他叫徒弟李叔看望诊所和打理橘园。骑着白牛,驭着橘红苗或橘红药沿江而上,走遍民间各地为民治病,成为一代名医,威望崇高,深得人民爱戴。化州人民为了纪念罗辩的功德,在罗辩死后50年即南朝宋元嘉三年(423)化州建立第一个县制时,取其姓名叫“罗辩县”,或取其名叫辩州,后来县升格为郡,叫罗州郡。在南宋绍兴31年(1161),当时州府在河东旧城岭,为何又迁到河西石龙岗呢?那时人们讲究风水学,感觉化州地支有龙的变化迹象,迹象就在石龙岗。说来也怪:夜晚在旧城岭新建州府升好正厅的黄梁,却飞到石龙岗的大树杈上,树下还有蚂蚁围成“州l府在此地”的字样。知县一早醒来知道此事,亲自前往察之,甚为称奇,又认为此地吉祥,可建州府,便引来“飞梁就树”的传说,即刻将州府迁去石龙岗,并改称为化州县。人们更加怀念罗辩,设立“华严庵”。不久,又在州府东门建起了“辩仙门”。庵联为证:“韵事忆当年,橘树千株经手植;仙踪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栖。”那时,化州有一条南北之江,又取名叫“罗江”,人们追崇罗辩,认为他逝后不是死,而是升为仙,便叫“罗仙”,或叫“罗仙翁。”连橘红也称“罗仙翁橘红”。还在狮子岭立橘园碑和在橘城罗江文仙坡岸堤建“罗仙公园”以纪念之。

  三、贡品的形成

  橘红原是野生的,无可非议,但年久失记,究竟橘红在什么时候生长?目前有不少学者提出:橘红生长或更早的疑问。按罗辩发现橘红树时(那老化的样子),论起来起码有100年树龄,推断橘红树应长于东汉200年,100年后被罗辩寻到,恰好是300年的西晋时代,到2021年计算,橘红生长已达1821年,若更早些,弄不好在2000年前的东汉就有橘红生长了。不过,至于橘红什么时候发现,已在2014年,由化州市化橘红文化研究会作了:“在西晋时期被罗辩发现的,并经历了1700多年的历史”的定论。橘红虽早发现,但只有官方介入才成为正果。大约明朝初期(约1320年),有一位县官,从北方来到化州上任,途中染上风寒,咳嗽不止,十分难受,他就呼叫婢女煎药饮服。可是就这么巧,遇到水缸无水,当时雷雨交加,无法去井打水,婢女急中生智,悄悄地将金鱼池的水打来煎药。煎好药,婢女端到县官服下,县官慢慢睡着了,直到第二天醒来,发现病情大大好转,又不见咳,即唤婢女问之,婢女心知肚明,诚惶诚恐,吱吱唔唔,不敢直说。县官只好安慰她:“不怕,莫惊,讲出来重重有赏。”这样才解除婢女恐慌,婢女情绪安定下来,慢慢道明了原委,说:“老爷,对不起,是我昨晚雷雨交加,苦于水缸无水的情况下,只好从金鱼池打来的水煎的。”县官立即前往视察,见池中飘着不少橘红花,县官明了,“是这个东西起的作用。”

  县官将橘红治咳的事如实地向朝廷禀报,并陈述橘红有治咳特效。当时皇后就患上咳病,皇上大喜道:叫厨官将橘红煎服,煎好后让皇后饮下,不多久就不咳了。皇上拍掌称奇。

  皇上认定橘红是治咳良药,命朝廷下旨:“橘红是治咳良药,必须年年进贡。”所以,从明朝起,橘红就成为明朝的朝廷贡品,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四、橘红名扬世界

  清朝被推翻,中断进贡橘红。又从民国开始,橘红药物散布于民间使用。2009年,经国家林业协会批准,化州成为“中国化橘红之乡”,橘红更名为化橘红,化州名声远播,化橘红治咳的良药盛名于世。化橘红成为广东十大中药之首,并列入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化橘红又走出国外,初销东南亚,后发展到美洲,后逐步走上美国药典。从此,化橘红产品销售全世界,成为抢手货。

  化橘红是化州的特产,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在党的号召下,化州不但从赖、李、陈、潘四大家园种植,而且扩大到乡镇有化橘红生产基地或公司经营,使化橘红产量大幅度增加,目前化橘红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而且在市内外扩展了不少厂家、经销点,专营化橘红的产品,从原来的化橘红果片(早期叫五爪、七爪)、花茶,发展到今天的化橘红膏、露、罐,甚至制成药丸、药片、药散、饮料,更有特别的电子烟治咳的产品。民间也利用手工操作,如赖、李家园,将橘红果制作成漂亮的茶叶罐、烟斗、珠链、吊坠等精美的雕刻工艺品。工艺品又刻上字和图案,技艺精湛,栩栩如生,使化橘红飘香万里,吸引不少国内外领导人和游客参观。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游戏阁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