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王运美 :从前的唢呐

作者:大龙   发表于:
浏览:50次    字数:160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64篇,  月稿:0

  从前的人非常敬业,往往一辈子就干一件事。比如从前的双港镇尧山村,有一位名叫高伯年的师傅,他吹了五十多年唢呐,周边十几里范围,人们一有红白喜事,马上就想到了高师傅。他的唢呐一响,喜庆的气氛就到位了。

  高师傅身材魁梧,国字形大脸,一吹唢呐,腮帮子鼓鼓的,颈脖上青筋凸起,双目炯炯有神。头顶上直冒汗,仿佛每一根头发都在使劲。吹唢呐需要气力,需要人的"中气"足,一般人是吹不了的。

  他挟着一支唢呐走村串户,是当地公认的知名人士。

  若是喜庆日子,他吹的唢呐,调子是欢快的,高亢的,天地之间都被这喜气灌满了。他甚至会模仿小孩的哭闹声,大家听了会心一笑。在乡村,婚姻的重要意义就是早生贵子,传宗接代。有的人家,几代人的老婆都是伯年师傅的唢呐迎来的。在他的唢呐声中,一个家族开枝散叶,一步步走向繁荣。人们对他的称呼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从哥到叔到爷,他乌黑的头发渐渐变麻变白。

  那时娶媳妇还延续着古老的风俗,新娘子的嫁妆是抬来的,新娘子在伴娘的陪同下慢慢走向婆家。看的人挤满了马路两边,大家对新娘子品头论足。音乐队跟在后面,敲锣打鼓。观众越来越多,伯年师傅吹着唢呐更有劲了,他颈脖上的筋脉暴起,仿佛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

  若是送老归终,他吹的是大唢呐(我们这里叫喇叭),那声音如泣如诉,悲痛之情直贯日月。亲人的哭声更加呼天抢地。那时还没有实行火葬,抬棺材的人肩上压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他们踏着沉重的步伐,将逝者一步步送上了山。伯年师傅跟在后面,送别逝者最后一程。悲怆的唢呐声仿佛在诉说着逝者一生的艰辛与遗憾。

  他的一生都在迎合着别人的幸福与痛苦,凭着高超的技艺,享受几餐酒肉,拿得一点工资养家糊口。

  然而终其一生,吹唢呐所得仅能使其温饱。到死家无余财,住的也是一幢小房子。但他并没有想到过改行去做什么暴富的行业,一辈子只干这一件事。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崇尚奢华,婚礼要请乐队,奏西洋音乐,死了人也是如此。与这些人数众多,分工合作的繁杂的乐队相比,他吹唢呐显得那么单薄,仿佛一个人与一群人在战斗,他渐渐败北,渐渐落伍,终于被淘汱,其时他已是人生暮年,气衰力竭,那支使用了几十年有了包浆的大唢呐小唢呐终于放在柜子里蒙上了灰尘。他的后人也没学他的手艺,全都出去打工创业,所以,他的事业后继无人。

  其实唢呐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3世纪,唢呐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唢呐的音色雄壮,管身多由花梨木,檀木制成,呈圆锥形,顶端装有芦苇制成的双簧片,通过铜质或银质芯子与木管身相连,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碗。在江西鄱阳,唢呐又被称为“喇叭”。它发音穿透力和感染力强。在古代,迎送官员,吹喇叭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元代一位曲作者曾经写过一首《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很多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变化。比如结婚,动不动就是几十辆小车上路,形成了“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景观,大家觉得只有这样才有气派,才有面子。新娘子坐车一径到家。路上放的音乐多是录音。到家后,又是洋鼓洋号,又是腰鼓队,人员众多,声音嘈杂。分不清烟花爆竹和音乐。这使人想起中国古代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相比从前,人们敲锣打鼓,唢呐声声,新娘子和伴娘,迎亲队伍走在乡村的大路小路上,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高伯年师傅已死,他的唢呐可能已被当废品卖了。

  现在,偶尔也会听到有人吹唢呐,一般都是年纪较大的人,他们对唢呐有特别的爱好。但在闹市区吹唢呐难免噪声扰民,被人投诉。这种人只得早晨骑车到人烟稀少的郊区,狠狠的过一下嘴瘾。在这广阔的田野,唢呐声显得那么单调,听的人也都匆匆而过,也许,其中的快乐只有吹的人自己知道吧。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大龙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3-07-02 21:11
    桂龙霄云
     现在,偶尔也会听到有人吹唢呐,一般都是年纪较大的人,他们对唢呐有特别的爱好。但在闹市区吹唢呐难免噪声扰民,被人投诉。这种人只得早晨骑车到人烟稀少的郊区,狠狠的过一下嘴瘾。在这广阔的田野,唢呐声显得那么单调,听的人也都匆匆而过,也许,其中的快乐只有吹的人自己知道吧。
    来自·广西百色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