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潘淑生:时间的呢喃——读陈德平散文集《岁月原来很美》

作者:王小毛   发表于:
浏览:43次    字数:222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8篇,  月稿:0

  ——读陈德平散文集《岁月原来很美》

  ■潘淑生

  互联网时代,人们审美需求借助电脑手机等智能化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往昔书籍的墨香似乎被自媒体屏幕所履盖,而边缘化了,但在散发着深邃光芒的书籍面前,真正的阅读者是无法做到缺位的,就像一部装饰精美的经典名著,人们还是会爱不释手。上海市作协会员陈德平寄给我的第二部散文集《岁月原来很美》(文汇出版社),有一段时间了,这个炎炎夏日,细细品读,竟读出一份清凉与宁静。

  这本散文集表面看上去,信笔由僵,自由驰骋,辐射的地域有着广阔的面,从《老镇》《春踏未明湖》,到《走马伦敦》观看《神户的夜晚》,直至感到《斯德哥尔摩有点冷》。作家娓娓道来,从笔尖流淌到文字脉络中,真实地描摹出人间万象与人生体验。可我通读全书,其浓墨重彩还是集中于故土往事与亲情存念这个原点上铺展延伸,在回望过往里和亲情乡愁摩肩接踵,进而与情感交织浸透,抒发出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从这个角度来讲,陈德平的写作半径并不大。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坦言,他的一生都在写他那邮票一般大小的故乡,并将它们精心地收藏在自己心中,用纯朴的情感,呵护着那一片土地上的人和事。陈德平也不例外,他用多年的积累,饱含真挚的感情,描绘出许多令人动情的温暖故事细节,以一种人文情怀穿越在家乡绍兴风情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里,尽管展现出了生命的艰难与不易,但让读者看见了《岁月原来很美》。

  勿庸置疑,写作是要有情感积淀的,或者说需要感情的支撑。情感人人皆有,但如何表达情感,演绎丰富多姿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真爱与美,就需要作家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与学识,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与追寻,才能持之以恒地释放出那份创作的内生动力。书中《读书要有一种心情》,使我们领略了德平先生置身于都市浮躁社会下的宁静与执著,保持着生活与文学的零距离,将自己的精神生活始终凌驾于琐屑世俗的生活之上,让笔端汇聚成清澈的溪流。就如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程培德在其书序言里说的那样“德平的散文无不彰显深厚的情怀和岁月的滋味”。

  德平与我是上海空军政治学院新闻专业同班同学,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毕业,我们分赴南北后,就失去联系,10年前我在沪上工作时,终于与他幸会于魔都,那时他在上海市政府部门履职。记得当时他将刚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流过心灵的江水》(上海文艺出版社)赠予赏阅,我就为他在文学之路上不懈的追求与坚守,而心生敬仰。他用繁忙的工作闲暇,在时间的缝隙里创作一篇篇散文随笔是一种何等的精神与状态。著名作家叶辛在该书序言中评介他“为愈发物化与浮躁的社会留下一点宁静与慰藉,不能不显得弥足珍贵”。那些年我由于俗务缠身,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拜读,只是碎片化的浏览了几篇佳作,现在想起还十分的惭愧。

  《岁月原来很美》这本书许多篇章与我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与德平兄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埸景有很多相似之处。绍兴市是德平《梦开始的地方》,我的家乡安庆市也是一个鱼米之乡,绍兴与安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相通,人文相近,有着相似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德平兄与我的年龄又相仿,他书中《秋风吹过的时候》《父亲的村庄》《母亲的笑容》等充满温婉的记忆,情不自禁让我一次又一次走进往昔的回忆里,其细腻的笔致,勾勒出了岁月里的温暖,让人流连忘返。当我放下其书,走出他用撼动心绪文字营造出的阳光般故事氛围时,心中禁不住泛起淡淡的惆怅,他刻画出的慈祥父母影像就如同自己的爸妈,定格于心底,一股无法释怀的情感萦绕心间,而今我与他一样,不仅失去了父母,也失去了那个其乐融融的世界。著名作家麦家说,语言是有情节的,确实如此,就如马尔克斯小说,最后也许并不知道他讲什么,但依然会读得津津有味,因为他特别富有诗意。德平兄正是用他那清新甜美的语言魅力,吸引着我重拾该书,反复品读《冬夜听雨》《一个人与一座城》《把心放下的地方》《那个夏天》等。作品里的描述,让我们既感觉到岁月的逝去,又不忘记岁月的存在。“我们走过很多地方,看过许多风景,但真正触动心灵的有几许?小火轮的身影远去了,一如往昔岁月的绝迹……”(《童年的一次出行》)这些富含遐想的文字,一下映衬出江南水乡船只溅起阵阵浪花,晕散岸边白墙黛瓦倒影的画面,启迪着人们哲性思考。还有作家在思念童年时光里,从记忆的海底打捞起“战天斗地”“人定胜天”“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时代印迹的标语,给人以怀念青春的美感,今天读来既苦涩又温馨,仿佛能嗅到世事沧桑的烟火气息,特别是他回顾“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这句跨越时空的阿尔巴尼亚电影独白,至今依然能勾起我们这代人,对浸润在露天广场电影中那个美好夜晚的回忆与向往。

  语言艺术是作家创作的基础,但作家最终比拚的还是见识。就如“功夫在诗外”一理,人生阅历与眼界就是作家与众不同的视角与高度。德平同学下个乡,教过书,当过兵,政府部门多岗位历练,有丰富的人生履历,这些都为他提供了观察生活的不同切入口。写好山水,得要先看好山水,由于他《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让《历史从脚下走过》,德平的散文有伸张自如的创作风格,写出了“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的感情。从这本书中让我们既看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也看见了他的另一面《活着真实》。真实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灵魂,只有真情实感才能使文学作品传递出经久不息的生命。记忆里德平在军校时期,就是一位追逐理想,钟情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如果记忆是对的,相信德平同学在文学创作领域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我有无尽的期待。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