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李永标||梅关古道(散文)

作者:李永标   发表于:
浏览:142次    字数:297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4篇,  月稿:0

  我认为,岭南最有人情味的工程不是灵渠而是梅关古道。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叫“寻根文化。”古代很多移民走过的足迹,渐渐形成了一条传播文化的路,为更好地在文化上认同心中完美的故乡,后人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寻找。而岭南受中原移民的文化影响很大,梅关古道作为扼守大庾岭南北通行的咽喉,来到这里我不得不停下脚步。

  大庾岭,又称梅岭,五岭之一,它高耸入云的高峰,把南北阻隔,山上怪石嶙峋,树木苍劲。每到寒冬腊月,粉妆玉砌,梅关古道两旁白梅、红梅、绿梅、黄梅、珍珠梅竞相开放,美靨如月,笑颜迎人,到处都飘荡着阵阵幽香。由于岭南、岭北所处位置的不同,这里有南枝先开、北枝后开的界限分明的奇特景色。这就说明这座山是一座有温度的山,它把北方凌冽的寒风阻挡在外,温暖了岭南的心。然而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还是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

  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首国人耳熟能详诗词,梅岭很高兴迎来了被称为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作为唐朝开元时期的宰相,岭南第一诗人,他的诗词语言朴实,毫无矜情作态,雕琢晦涩。他的诗也正如他做的事一样毫不拖泥带水。回到家乡之后,他决定为家乡,国家做点事。原来的梅岭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山路险峻难以通行,家乡人出行十分艰难很不方便。于是他上书朝廷,决定把梅关古道扩建。此项工程浩大,经过努力,终于在梅岭垭口处打通了一座长约二十丈、宽三丈、高十丈的大山坳,并把山坳上的这条崎岖小道拓展为二丈(6公尺)宽,用青石铺垫的通衢大道。

  相传这条古道的修建时,发生一件奇特的事。一开始工程开始比较顺利,当修到一处层岩叠嶂,却发现今天凿开了一点,明天又合拢上,根本就不能向前一步。这时一位老翁说:这里是山神管辖的地方,你要用孕妇的血来祭祀才好办。张九龄当然不信,他的妾侍戚夫人正怀有身孕,不经意知道这件事,就决心来帮助丈夫。半夜,戚氏来到梅岭巅峰巨石旁边,提起长剑自杀献身,血洒梅岭。第二天,张九龄悲伤地安葬了爱妾,继续带人凿石开路。奇迹出现了!从这天开始,开山山裂,凿石石开,梅关驿道顺利开通。人们怀念戚夫人的功德,在南山脚下建起夫人庙,过往百姓官员都可进庙祭祀跪拜。

  当然这只是传说,修建后的梅关古道规模没有长城的宏大,名气也比不上灵渠,但它连接起长江和珠江,连接起了中华民族南北的文化,不经意间成为了南北通行的重要通道,注定要安安稳稳为中国造福千年。

  三

  梅关古道扩建修通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四面八方来了:

  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战争动乱,他们来了。每次北方发生战争对中国的社会的影响不仅强度大范围广,涉及的人不止农民,还有各种阶层的人。例如:在靖康之耻宋室南迁的时代,北人先流落到两浙和太湖流域,但金兵兵锋所至,他们只好一路南迁。梅关古道上,挤满一群衣衫破旧的人,有农民,有工人,有读书人,甚至有官员,他们眼神中充满了慌乱,一路上跌跌撞撞来到这里,休憩一下,又向前进发。最后他们只有到达了岭南的珠三角洲等地,才稍稍心安下来。这次战争的动乱在历史上造成累计500万人南迁,形成了今天世界影响最大的“客家人”族群。

  躲避自然灾害,逃避赋税压迫的北方人来了。中国北方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生态平衡脆弱,历史上,常常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而南方受暖湿气候的影响一直在不断容纳来自各方的移民。所以整体上我国的移民主要由中原离心式向四周扩散,其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条支流就是向南。如宋孝宗乾道二年,两浙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淮民迁徙到江南的人有几十万。而历史上因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和日益土地兼并越演越烈。也引起一部分流民迁移,随着社会越来越腐败,这种流亡式的人口迁移就越来越大。

  各地的商人来了。据史书记载,自唐至明清,最盛时期梅岭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南安府志》)。岭南南北往来的商人把瓷器,茶叶,丝绸运到广州港口,而海外各地进贡的朝廷的货物,多数也是通过梅关古道运往北方。著名中西交通史专家张星烺指出:“广州者,海舶登岸处也。唐时广州之波斯、阿拉伯商人,北上扬州者,必取道大庾岭,再沿赣江而下,顺长江而扬州也。”两宋时每天往返梅关伕力不下千人。直到同治年间茂名籍举人杨廷桂《南还日记》仍载:古道“行旅如蚁,挤拥如观剧。”

  被政治迫害贬谪的文化官员来了。岭南是唐朝最重要的流放地,有七成以上的犯罪官员被贬到那里。据有关史料记载宋朝被流放到岭南且有名有姓的官员,至少有491人,韩愈,苏东坡,宋之问,汤显祖……一大批的文化官员,他们带着诗词歌赋走向岭南各处的穷乡僻壤。本来一地文明程度的高低和当地的文化人多少有很大的影响,被贬谪的文化大师他们的名气太大,来到这里不经意间就给岭南以深远的文化影响。比如:

  梅岭既险峻又美到极致。梅关古道却越来越拥挤,站远来看,他像一条蜿蜒的丝带,弯曲着伸向远方,沟通起“陆地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意义就重要得多了。

  四

  讲到梅关古道,还有一个地方我很难绕过去,那就是珠玑巷,他是中国三大寻根地,“天下广府的根源。”从梅关古驿道南下25公里,刚好是一天的路程,是穿越梅岭后遇到的第一个商业重镇。

  小小的珠玑巷,全长约1500米,宽度约4米,地面是鹅卵石铺砌而成。古巷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古建筑,有客家民居、商铺、祠堂、会馆、庙宇等,这些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的砖木结构,外观朴素,内部精致,有很浓厚的客家风格。

  战争,动乱,逃荒,逃税,各地不断南迁的人们,经历长途的跋涉千辛万苦翻越过雄伟的大庾岭,想着终于可以停下来歇一歇,于是有一部分的移民选择在这里住下来。各地不同的移民来到这里,彼此都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旦听到相同族姓的人,心里立刻就拉近了距离。珠玑巷就像一个百家姓的小镇,给五湖四海的他们更多的包容。

  珠玑巷里,有曾经的农民,工人,读书人,商人,官员,浓缩了不同宗族的人,就像一个代表中华民族的小团体。我猜想,也许是走的太远,他们对曾经的故土慢慢模糊,背井离乡的他们还有什么人能述说情怀?所以他们普遍对同性宗族的人群有很高认可度,渐渐地形成很深的宗族同根情结。

  珠玑巷里每次南下的移民来到这里,不同姓氏的人应该都会到自己族群祠堂里上一支香,再谈论下一步的前程。他们可能在珠玑巷安顿下来,也可能继续南下。随着移民越来越多,珠玑巷已经渐渐容纳不下。他们就开始再一次向南方进发。他们陆续流徙到岭南各地,为岭南的建设,文化等各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相传从这里迁播出去的姓氏至今已达180多个,其后裔繁衍达7000多万人,甚至还有些是海外华人。这些人及其后裔,都异口同声把南雄珠玑巷叫作是他们的“祖宗故居。”

  珠玑巷是中原人开拓岭南的一个中转站,它无可厚非地成为联系中原和岭南,具有民族南迁象征意义的地方。

  五

  也许没有哪一段路,被国人如此重视。经历过上千年踩踏,梅关古道地面上的石头已经被磨得圆滑。它不像长城一样突兀在外显耀,而是卑处一隅,毫不所求地默默奉献。相对长城早已失去的社会功能,它给中华民族带来千年实实在在的效用。它把中原和岭南甚至海外的经济与文化沟通起来,而中华民族从这里走出了一个璀璨辉煌的岭南。“崇山藏古道,峻岭飘梅香。”要看梅花,要看古道,千万不要忘了梅关古道。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