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郑荆河: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

作者:林林   发表于:
浏览:54次    字数:124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看了一本杂志上发表的一位作者的几幅书法作品,颇有感慨。这就是:我们的书法是不是仅仅是线条的自身运动?它与人(书写者)的情感、世界观、人生观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比如这位作者的两幅作品《与福同行》、《舍得》,看了半天,除了认识这几个字外,没有唤起心间关于“与福同行”、“舍得”的任何感触、思考。你看,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就不一样。你会在这四个字面前沉吟良久,似乎略有所悟,或者是大有所悟。那么,书法除了点画的运行外,还有什么蕴含其间呢?这就是作者对于所书写内容的深刻理解。比如,“舍得”,是人生的辩证法。对于一个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人来说,“舍”,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失去,是一种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损失;“得”,当然也就是一种拥有。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塞翁失马”,无疑就是不折不扣的祸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书法,除了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冲击外,最重要的,我看还在思想层面。这就是艺术的两把尺子。第一把尺子是思想成就,第二把尺子是艺术成就。有人可能会私下里嘲笑我:你怎么把文学评论的理论,带进了书法评论?我跟你说,我的理论(当然,来源于马克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个艺术家,首先必须具有进步的世界观,而不是落后的,腐朽的,不然,他的作品,就不能给人以理想、光明。当然,扯远了。关于线条美,有不少人,入是“入”进去了,但却没有走“出”来,还是古人的笔法,一点变化也没有,既缺少新意,更缺少时代感。我举一个例子,哪怕你对古代书法家笔法掌握得炉火纯青,就即便你是古代任何一位大书法家,或者说,从古代任何一位大书法家的字典里,你去集“黄帝陵”这三个字,都不可能有郭沫若的题额更令人心神摇荡。在那时候的书法界,郭沫若当然不是首屈一指的。但如果没有对华夏文明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以及对时代精神的把握,要想在字里行间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情感和灵魂,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书法,并不是线条的机械运动,它是人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审美观的生动再现。

  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当你第二次跨进这条河的时候,水流、沙石、岸边的花草,已不同于你第一次跨进来的时候了。河流如此,艺术也是一样。董其昌在苏轼《寒食帖》后的“跋”中说,即使是苏轼先生再写一遍,恐怕也难于媲美于第一次了。《兰亭集序》的摹写也是一样,哪怕是羲之自己,恐怕也难于再现自己,何况他人乎?尤其是后来,社会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运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你怎么可能复制历史的原貌呢?当然,艺术作为一种遗产,可以供我们学习、模仿,作为新艺术创造的基础。如果一味沉溺其间,这就未免有些食古不化了。作为新时代的书法艺术家,应当勇于投入时代的洪流之中,去学习,去工作,去感受时代的脉搏,从而创造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伟大艺术。

  更正:文中的“董其昌",应为“黄庭坚"。其实,大咖们都有误记的时候,结集时,文字依旧,只是加个“注”,却别有一番韵味。

  一一作者原注。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