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何凤山:又闻书香(纪实文学)

作者:邓雪   发表于:
浏览:38次    字数:227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4篇,  月稿:0

  题记: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一

  欲觅书香,在当今的世风下,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城市街巷的深处,都会有一个小人书铺。刚系上红领巾的我,每到周日,便揣着五分钱的大钢镚儿,到低矮阴暗的小人书铺,租五本中意的小人书,坐在长条木桌边,静静地阅读,间或还可以和左右相邻的小朋友偷偷地交换着看。五分钱便可以看十来本小人书。等到从书铺里出来,中午的阳光正明晃晃地耀眼。

  那时候,每个城市都有标志性的商业街,是最繁华的去处。在商业街的街头和街尾,也都会有一个旧书铺子。这些铺子里的旧书,往往卷了毛边,店主低价收购,摆在书架上供人们选购。这些旧书很便宜,二、三毛钱就可以买到一本很不错的书。兜里实在没钱,也可以″蹭书"看。所谓″蹭书",就是假装选购,偶有喜欢的书,便可以依着书架阅读,店主看在眼里,从不干涉。

  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书报亭,整齐地摆放着散发着墨香的各种报纸和刊物,吸引着来来往住的人们驻足选购。更别说那些颇具规模的图书馆,是读书或做学问人必去的地方,也是多少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在那个各种生活物资都很匮乏的年代,随处可见阅读的身影,最不缺的是墨香和书香了。

  我从1969年插队到河北省蔚县,在这片热土上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这个千年古郡,历史上曾经有著名的三大书院。一个是位于县城的蔚萝书院,早已改做它用,不复存在。一个是位于玉泉山下的玉泉书院,其中的读书楼,走出了清代的两位名臣——魏象枢和李周望。但因其规模小且又地处偏远,现在已是荒草凄淒,一派衰败的景象。规模最大且历史最为悠久的暖泉书院,过水凉亭八角井尚在,古香古色的书屋尚在,却没有了读书声,没有了书香,成了人来人往的一个旅游景点。

  如今行走四方,欲觅书香,大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感慨!

  因此,在云雾缭绕的翠屏山下,在峰山寺所倚偎的古堡里,当我又觅到了久违的书香,又看到了静心阅读的身影,使我对这个古老的村落,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敬意。

  二

  郑家庄——这个建于元代,历经七百年沧桑岁月的古堡,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旧貌换新颜。

  现在,走进郑家庄,一派整洁崭新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堡中的一株大柳树,虽历经二百年的光阴,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方圆百步之内,皆浓荫清凉所及,最是村民们休闲聚集的好去处。

  在大柳树东的主道旁,有一排高台阶。高台阶上有七八间明亮宽敞的房间,其中两间掛着翠屏山文学社的牌子。人们告诉我,这里,便是图书室阅览室兼文学社的活动场所了。

  在村子最热闹的地方,辟出最宽敞明亮的房间做为藏书和阅读的所在,单是这份情怀,便让我感慨不已。

  走进图书室,房间正中,摆放着一溜长条桌,桌的两旁是坐凳。正在这里阅读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除了偶尔有一两声咳嗽,没有谈笑声,没有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也没有孩提的打闹声,显得十分安静。靠东边山墙,摆着一排长长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刊物和书籍,虽高高低低不甚整齐,但分门别类清楚,阅读时抽取存放十分方便。

  村党支部邢书记介绍说,这里收藏着三千多册各类书籍和刋物。这些书籍和刊物,有社会上相关单位和个人捐赠的,也有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们辛辛苦苦搜集来的。

  他还说,为了培养本地人材,他们在阅览室开办了南山夜校。邀请县里的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讲座授课,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讲授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他们还请村里从事小米加工销售的陈建兵现身说法,给大家讲解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性和商品包装及网上销售的技巧,传授市场营销理念。

  对于这一缕书香,村两委班子想得更深更远,让我深受启发。

  三

  2022年夏日,正值杏黄时节。友人约我去郑家庄参加一项活动。去了才知道,这项活动既不是什么产业的开业庆典,也不是什么工程的奠基仪式,更不是什么浮光掠影的采风活动,而是一本书的首发仪式。

  这一天,县里的文化知名人士从四面八方赶来,群贤毕至,济济一堂,参加一位当村农民作者作品的首发仪试。这对于常住人口只有三百多户五百多人的古老村落而言,可谓景象空前了。

  这本翠屏夜话,装帧拙朴大方,封面封底及插图,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线条笔法,寥寥几笔,人物和景色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全书八万多字,分为《村堡古迹》《民俗风情》《故事传说》《民间俗语》四个部份。从郑家庄的上古传说,历朝历代的传奇故事,古寺古庙的溯本求源,到古堡三大姓氏的由来,以及谚语、歇后语、对联等,都用一种"道古"的形式″夜话"出来,散发着浓郁的拙朴气、民俗气和泥土味儿。

  这本书的作者叫陈桂举,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者。他为人正直,沉默少语,曾任十八年村支部书记,口碑颇好。村两委班子改选时,他力主年轻人主政,自己辅佐之。他经营着一片十五亩的杏园,戏称为″世外杏园"。田间劳作之余,则一如既往地辅佐年轻的村支书,操劳村中的政务。

  农闲时节或饭余灯下,则信笔写一些打油诗以寄托情怀:"盼降丝丝雨,吹来淡淡风;柳条依稀绿,杏蕊渐将红。马车送肥忙,正月好备耕"。″说杏树,道杏树,从小就好爬杏树。炒杏仁,香味苦,吃了一碗能解毒。"

  正是这样一本传承了民俗文化,充满了泥土气息的翠屏夜话,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首发仪式一结束,早巳围在四周的村民们便一拥而上,三本五本地索要,并且纷纷要求桂举签名留念。

  民风依旧,书香依旧。古堡村落里,一本书如此简朴的首发仪式,胜过多少盛大的庆典。那动人的场面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