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岳阳楼记>今犹在,不见当年范仲淹》

作者:温伯陵   发表于:
浏览:50次    字数:2176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1334篇,  月稿:0

  感谢夕染陌离发布历史故事《<岳阳楼记>今犹在,不见当年范仲淹》,内容如下:

  1046年,滕子京给他的好友范仲淹寄了一幅画,名叫《洞庭晚秋图》。画中的洞庭湖烟波浩渺,远处的堤岸芳草遍地,一座写着“岳阳楼”3个字的建筑耸立在那里。

  这是滕子京的政绩工程,他想让范仲淹为新建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范仲淹铺开宣纸,拿起狼毫笔,正准备一挥而就时,突然醒悟:“两年前,我们这批人被贬到各地,虽然都在地方上干得不错,但大家还以为我们是瞎折腾。为什么我不借这次机会,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呢?”

  是的,范仲淹要借写文章的机会做一件大事:“我要为改革代言,为天下苍生代言。”“为苍生代言”,范仲淹究竟有什么底气,敢做这样的事情?两岁时,范仲淹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一户朱姓人家,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在宋朝,想要出人头地,只有读书做官这一条路。范仲淹深知,自己只有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成为官员,才能不再寄人篱下,抬起头来做人。

  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被授予正九品的官职。职位不高,俸禄不多,但他依然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

  1026年,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回老家守孝。时任应天府留守的晏殊早已听说范仲淹学问出众、人品端正,是个人才,便请他主持应天府学校的教务。

  范仲淹欣然上任。到任后,他制订了一套教学计划,不仅督促学生照章执行,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经过整顿,学校很快就扭转了学风,并且吸引了很多外来学生旁听。

  通过主持教务,范仲淹理解了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他以“办学校,兴教育”为根本,因为他希望天下的学子都能像他一样,靠知识改变命运。常怀悲悯之心,才有大慈悲之爱。

  在宋朝,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官员被贬,是很光荣的事。被贬,证明官员不畏权贵、敢于抗争,换句话说就是“积极作为”。范仲淹就在升迁、被贬、再升迁、再被贬的过程中,慢慢地实现心中的梦想。

  1029年,范仲淹首次成为朝廷官员。大好前途摆在他眼前,可他偏偏要抬杠,因为他认为宋仁宗已经长大了,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不符合政治规矩,于是他便写了一封“举报信”,控诉刘太后。

  晏殊问他为什么要跟太后对着干,他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只要对朝廷有好处,即便有杀身之祸,我也在所不惜。”

  从此以后,范仲淹的仕途就没顺利过。被贬出京后,他不停地给朝廷提建议:修建宫殿太费钱,停了吧;各部门的闲杂官员太多了,裁一点吧;官员的工资少,容易腐败,还是涨点吧。但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予理会。

  刘太后去世,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谏官。那年旱灾、蝗灾一起暴发,他请宋仁宗派人去考察民情,宋仁宗也不搭理他。范仲淹脾气上来了,一再力劝。最终,宋仁宗拗不过范仲淹,只好派人去地方安抚民情。

  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范仲淹看不过去,也要去说一嘴:“人事工作、百官升迁,应该由皇帝说了算,哪有宰相包揽的?”他不仅批评宰相的工作,还给宋仁宗送去一幅《百官图》说明情况。

  批评完太后批评皇帝,批评完皇帝批评宰相,这谁受得了?很快,范仲淹就被贬到饶州。县令梅尧臣给他写了一篇《灵乌赋》:“你说点好听的就行了,像乌鸦报丧一样说话,谁受得了你?”范仲淹看了之后,回家也写了一篇《灵乌赋》。其中有一句话足以作为中国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040年,宋、西夏边境战事吃紧,宋仁宗又想起了在“江湖之远”的范仲淹。范仲淹与韩琦成为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开始了卫戍西北的军事生涯。多年的斗争和打击让范仲淹心累,但是只要国家需要,刀山火海也得闯。

  1043年,西北战事平息,范仲淹被召回京城,担任参知政事。刚一升官,他就把工作重点指向了改革。

  下过地方,上过朝堂,喝过清粥,也吃过鲈鱼,范仲淹清楚地知道,很多人还吃不饱饭,要卖儿鬻女才能活命;但很多人占有大片土地,贪污无数钱财。

  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但朝廷的职责就是尽量让它公平一点儿。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他们都是希望用一腔热血消除黑暗、迎接光明的理想主义者。范仲淹与富弼、韩琦、滕子京、欧阳修等人共同推动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只持续了一年,就因利益集团反攻倒算而难以为继。改革派的大将也纷纷离开京城,到地方上继续为官。范仲淹去了邓州,滕子京去了岳州。

  1046年,范仲淹收到滕子京的画,滕子京请他为新建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他喝了一杯酒,看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打鱼的船只、天上的飞鸟、堤岸的芳草以及岳阳楼诗意地浮现在画面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韵味。

  一篇《岳阳楼记》,惊艳了时光。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早已成为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激励历代英雄豪杰策马扬鞭,鼓舞无数君子以此为圭臬,在范仲淹的理想道路上前仆后继。“在庙堂上,我就尽宰相的责任,济世安民;在地方上,我就尽臣子的责任,为君王分忧。虽然我的努力没能得到回报,但只要正气长存,就会有人继续我们的事业。”范仲淹用他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成就了千年不朽的大功业。

  范仲淹在被贬睦州时,曾写下一篇《严先生祠堂记》,盛赞东汉严光的气节和操守: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其实,这更像他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历史故事

查看更多历史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