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迟来的悼文,也是一份久萦我脑海的文债。即使倾尽所有才华,洋洋洒洒数万言,也无法表达我对恩师晓野(黄伦奇)深深的感激和无限的哀思。
——题记
五
我借调到化州报社的第二年,恩师就不来报社上班了。2001年8月,我也因机构改革等原因,重返教育战线。
未回到学校,我又被市教育局抽调去搞“三个代表”,负责相关材料撰写工作,一干又是一年。期间,我经常去探访恩师,与他品茶,谈诗,论文,有时还会饮两杯他珍藏的美酒呢!
恩师对酒情有独钟,称之为“天之美禄”,并说“古代诗人墨客,诗酒结缘,饮酒赋诗,自取乐趣,潇洒风雅,给中国文库留下的许多酒文、酒诗,是宝贵的酒文化的精华。”恩师也写了不少与酒有关的诗文,其中诗歌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酒徒》《酒鬼》《酒仙》三首了,诗歌不长,但形神俱备,如“酒徒叹命短/叹杯中酒浅/喝 喝 悲哀渐多/喝 喝 身躯渐瘦//衫钮 被他全喝脱落了/没留下一颗可扣//”就将酒徒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也印证了他一直追求与实践的写作形象审美观。他的散文《女人与酒》,则通过选取卓文君、薛涛、李清照、杨贵妃等史上几个有名女人与酒之间的美事,巧妙地融入唐宋诗词,揭示出这些女人“饮酒之‘态’,象一首元人的小令,一朵苏东坡笔下的海棠,一方色彩绚丽的“酒”文化奇葩。”
离开报社后,恩师除了读书、看报、写作、品茶、饮酒外,还会到江堤散下步,偶尔还到楼下摸几手麻将,生活得有滋有味。
恩师喜欢购书和读书的程度近乎痴迷,这从他的《购书,我的嗜好》《读书,审美》两文可见一斑。他说,“购书是我的嗜好,购到的书插在书架上,随时可读,随时可不读。”“得到本心爱的书,宛如得到一种美,心情非常愉悦。”“我购书不是为了藏书,而是为了工作之余,便于浏览,读这些书,犹如陶冶于文学殿堂的奇花异草丛中,益智怡情。”他甚至说,“因长期养成的‘恶习’(购书),欲罢不能,只好因循而去,日积月累,自然在屋内空间散置着一些本国和外国的书,然而这些书于我都不能十分满足,它们使我祈盼读到更多的书,多年来在心灵骚动的‘恶习’驱使我千方百计要攫取已久的‘美’。”将购书形容为“恶习”,比喻为攫取“美”,非常贴切逼真。恩师认为,读书是审美,读书要读出形象来,读出生命的感受,做到书中有我,我中有书,书我同一。他还说,读书是创造,在读的过程中要不断介入想象,想象,才是真正的艺术。回想我自己读书,只是单纯追求语言、构思和情节,虽然在读的过程中也发挥了想象,但这种想象是远远不够的,离恩师所指的审美还相差甚远,今后读书,我尽可能将审美融入其中。
恩师不但喜欢购书、读书,还喜欢创作。如果说购书、读书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那么创作就是他情感的渲泄与喷发了。2003年至2013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期间,他写了一大批作品,出版了《晓野文集(十卷)》。恩师在耄耋之年创作精力还如此旺盛,记忆还如此之好,真的让许多年轻人也望尘莫及。
2002年9月,我重返教坛“吃粉笔灰”。期间,重建了茂名地区规模最大、社员人数最多的丽峰文学社。教学之余,我带领2000多名社员在文学百花园里寻宝,从中也挖掘了一批写作新人,出版了5本社员作品集,恩师对我此举非常认可。为表示支持,还专程从城区搭摩托赶来为社员作文学讲座呢,社员们都非常喜欢他,说这个“光头爷爷”上课好爽呢!
2004年8月,恩师结集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橘州美神》,同年在富尔达酒店举办了作品研讨会,我应邀参加了并作了发言。我是这样评价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晓野老师的小说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小说散文化,古典气息浓厚,文笔清雅,唯美;二是意境优美,文辞畅达,字里行间散落着极美的因子;三是具备多种笔墨,或褒或贬,都写得生动有趣。我还在会上指出了恩师小说的不足:平铺直叙多,情节性不强,缺少悬念。在后来的深入阅读,我才发现,淡化情节是恩师故意为之,这是他小说的最大特点,我真是孤陋寡闻了。
重返校园后,我的生活有规律多了,写作的时间也相对宽裕了。2004年5月,我将诗歌作品整理成册,并结集出版,这部名为《花开的声音》的诗集还是恩师作序的。他在序中说:“黎贵的诗,语言隽永,意蕴丰富,像数点桃花,二三水鸟,启示着春天的无限生机。”他还说,“当我捧读着《花开的声音》的清样时,仿佛听到一种灵音在心里颤动——是花儿绽放一种永恒的精神?!”“黎贵,您是诗人,八年前您在那部处女作《拾一枚金叶》中写‘雏鸟’,迎来月亮,托起太阳,以‘雏鸟’自况,如今您是一只‘苍鹰’——飞往明天的影子,日趋坚强;八年前您在寻找‘蔷薇’,如今您是一朵‘荷花’——朴素的圣洁在骨子里拔节;八年前您拾一枚金叶,如今您拥有更多更美的金叶,在文学之林吐芳!”
我深知自己的作品远未达到恩师的要求,但恩师对我的鼓励,我是必须永远记住且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前行的。
六
2006年8月,恩师出版了他的第五本作品集《想象·意象·意境》(随笔集),并专程赠我一本,我放在床边,睡前取来一读,受益良多。该书共有45篇随笔,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评论的,无论哪一种,都洋溢着散文的“真”,评论的“善”,诗歌的“美”,读之回味无穷,其中《谈谈我的诗》后面还附有我当年读大学时为恩师诗集写的读后感,这就更让我珍惜与喜爱了。
2007年1月,我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恩师闻之,非常高兴。同年7月,我再度离开教坛,调入了城里的单位,孩子也跟着入城里读书。8月,我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终圆作家梦,恩师获悉,异常开心,还邀请我上他家,叫他爱妻曾姨炒了几味送酒菜,与我开怀畅饮以示祝贺呢!因妻子在家乡教书,功课重,孩子一般由我接送,而孩子就读的学校与恩师居所不到400米,这样,我们见面的机会也就更多了。
恩师有什么新作品,总会第一时间送到学校门口,等我接送孩子时予我分享,并让我转交给相关报刊编辑。有时,我们在校门口一谈就是半小时,接触得多,连我的孩子都认得这个“光头爷爷”了呢。双休日,我带孩子到图书馆时,也曾多次上恩师家讨杯茶喝呢,这时候,恩师总会给孩子许多零食带回家。遇上过年,还会给孩子红包哩,现在想来,挺不好意思的。
2009年10月,我的第五本作品集《无怨的美丽》出版后,我第一时间给他送去,他比自己出版诗集还高兴,不多久就写了一篇题为《人生之歌——黎贵散文集〈无怨的美丽〉读后》的评论。在文中,他从“化平常小事物为美文”“篇章短小精悍,形式自由灵活”“展现光辉的生命精神”“语言美”四个方面,用近5000字的篇幅详尽解读了我这本书。“我喜欢读黎贵的诗,他的诗有散文美;我喜欢读黎贵的散文,他的散文有诗美。读黎贵的散文和诗,都有一种美的感受。”他还说,“作家黎贵的散文集《无怨的美丽》是他的第五本著作,这部新作,是用他的‘心血’写成的,充分体现了作家的生命精神。”评论的最后,他还作了隆重推介:“《无怨的美丽》是有生命的花朵,在百花园中淡淡地开给我们看,绽放着自己本有的美,吐放着属于自己特有的清香。”“我相信,读过作家黎贵《无怨的美丽》这部散文集的读者,谁不赞赏它是一部美文、一部诗篇呢?!”
2014年,恩师重读拙集《无怨的美丽》后又再次执笔,写了一篇题为《美丽得无怨》的随笔,说他爱读这本书,读后所感甚多,得益匪浅。
恩师之情义,永留我心中。
七
恩师认为,诗,是为心灵而写的。几十年来,他始终践行着。
著名美学家,岭南师范学院劳承万教授在给恩师《梦寻红豆》诗集作序中写道:他的诗就是这土壤中盛开的一枝小花(化橘红花),虽然不很大蔸,但在罗江岸边,亭亭玉立,芳香阵阵。恩师《梦寻红豆》诗集里有首题名《花》的诗,全诗如下:风雨打落橘红花/种橘姑娘心痛啦//捡花酿酒/捡花泡茶/你捡我也捡/捡得完花儿说不完话//酒要酿,茶要泡/醇茶美酒浇心//你汪汪的眼/不是在酿酒?//你跳动的心窝/不是在泡茶?//诗在赞美化橘红花,也是在赞美人,赞美花和人的同时,也赞美了酒与茶。花、人、酒、茶的美,都在诗中同时呈现出来了。
诗人王迅是这样评介恩师诗作的:“晓野的诗,诗中有梦,梦绕生活,梦萦家园。”“无论是写情、写理,写景物,写空灵,抑或写意识流等,都着力于意象的营造。”“(晓野)这些诗作传统与现代手法相结合,轻巧而凝重,细腻而豪放,老练而天真,和谐地融集于一体,引人爱不释卷,教人深思,启人哲理。”对王迅老师的点评,我是非常认可的。
恩师不单诗写得好,散文、小说、随笔、评论也佳,青年作家庞志超发表在《新世纪文坛》的文学评论《用散文的笔触去铺陈小说的内容》就对恩师的小说集《第一个女模特》作了深入的解读:“把散文、诗歌、寓言、故事揉合在一起,是《第一个女模特》的艺术构思的一大特色。作为小说,一般地说,要有故事情节,而《第一个女模特》这部书却偏偏把情节淡化了。这一淡化,使它更加像散文了。散文的特点是灵活,朴素自然,而《第一个女模特》正是具有这样的特征。散文的笔法,常常是不事铺陈,不假雕饰,而《第一个女模特》是采用平易、朴素、自然的笔力,写出了文章的神韵。全书每一篇都写得简练传神,惜墨如金,书中不乏佳作,如《空巢》《第一个女模特》《王衍改画》《水娇》等都是很值得一读的作品,特别是《空巢》这一篇,读后令人深深回味。”恩师的短篇小说集《橘州美神》《第一个女模特》我都细读了,确实如志超兄所言,情节淡化,风格清新,蕴涵隽永,文意抒情,语言诗化,形象鲜明。
相对恩师的诗歌、散文、小说,我更喜欢他的文艺理论、随笔。近十年,恩师将其多年来的读书心得、见解写成了千字文,文字优美,言简意丰,读后回味无穷。如他的诗论《物象·意象·意境》《诗有内外意》《诗歌意境谈》等篇什就写得很有水准,甚至可以作为诗歌写作入门教材。
对诗歌意境,恩师是这样理解的。“意境,意是境的灵魂,境是意的载体。文学艺术作品是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谓之意境。”并就文学艺术作品“写实的意境、传神的意境、妙悟的意境”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最后得出“艺术作品的意境,就是艺术人生的显现”的观点。
文友严汝茂在读到恩师的《诗有内外意》后,颇有感触,深表赞同,并撰文共鸣之,强调“这或许也是诗歌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所在。”
2009年7月,恩师出版了文艺理论集《橘窗灵音》,这是一部好书。书由“艺术的想象、艺术的再现与表现、美与艺术、缪斯的禅梦、诗美空白、意境论”六部分构成,每个部分既独立成篇,也相汇贯通,构成论述一个艺术美的主题。在《后语》中,恩师有这样的表述:“川蕴珠而水秀,山藏玉而草青。一位诗人一位作家拥有文学理论能使他的写作更成功,作品的生命更旺盛。文学理论是从文学创作产生的,反过来它又指导文学创作。如此循环往返,遂使文学富丽生辉。”恩师对文学评论是驾轻就熟的了。
我以为,只要读懂、吃透恩师的这些理论,初学写作者是可以少走许多弯路的。
八
恩师文品好,人品更佳。据我所知,化州许多中青作家都或多或少接受过他的指导和帮助。日前,我先后与文友陈振娟、刘文锋、廖奇芳等闲谈,一谈到恩师,她们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细说恩师种种的好。说当年恩师热心带她们到新安、播扬等地采风,拓展了她们的写作视野;说恩师悉心为她们改稿,提升了她们的写作水平;说恩师真心帮她们荐稿,激发了她们的写作热情。一个地区,如能有几位像恩师这般的文学前辈,则是这个地区文学界之幸。化州文学之所以长青常绿,后继有人,离不开一批恩师般文学前辈的悉心栽培、引导!
近年,恩师及爱妻曾姨跟随女儿到湛江生活,我们见面相对少了,但即使这样,他也会常给我电话,询问化州文学事业的发展,关心我的创作,并鼓励我多读多写。如果他计划回化州,一定会提前给我电话,约我饮早茶呢。
说起“茶”,我突然想起,2008年6月,恩师曾出版过一部名为《酒仙李白》的饮食文化集子,里面收入了5篇“茶”作品。在《卷首语》,恩师有这样的文字:“茶是‘国饮’。饮茶,绿色文化,绿色美学。饮茶,使人脱俗,进入心灵境界,一种艺术。古代文人学士留下许多茶文、茶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学遗产的一部分。”
对饮茶,我没有多大考究,只单纯将其作为一种解渴的物品,后来发现,自己周围喜欢饮茶的朋友还真的不少,有时,一张桌子,几包茶叶,他们就可以坐上一整天呢,恩师称其为“国饮”,是合适的。
说来也不好意思,每次到茶楼饮茶,都是恩师抢着埋单的,有一次中途我埋单了,他还生气哩!生气的样子有点像金庸大师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
恩师说我鸡碎的工资不够养家糊口,而他没有多余的开支,应付饮茶绰绰有余,茶毕,他又自掏腰包,为我买了几笼包点,让我带回家给孩子吃。
2022年8月,得知《橘州文学》公众号正式创建,远在湛江的恩师还打电话前来祝贺呢,希望我能利用好这个平台,多挖掘、多培养些文学新人。为表示支持,他还托亲戚转交些新作让我安排推送呢!着实让人感动。
新冠疫情三年,我像个不用休息的机器人,经常加班加点,忙得不分昼夜,问候恩师次数也相对减少了。但当疫情趋紧时,我总不忘给他打电话,嘱他尽量少出门,减少被感染的机率,他也像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极少出门,但想不到的是,在疫情全面开放的2022年12月,他还是不幸被新冠缠上了,后因医治不过来,生命定格在当年的12月30日,悲乎!
日前与文友相聚,再次提及恩师,大家都说如果不是因为感染新冠,以恩师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心态,成为百岁老人不在话下。
九
不觉意间,恩师离开我们已整整一年了。一年来,恩师生前对我的关心关怀,对我的厚爱厚望,我始终未曾忘却,也不敢忘却。我时刻以之为榜样,广泛阅读,认真思考,努力写作,同时为扶持文学新人、繁荣化州文学事业竭尽所能。
恩师晓野,安息吧!您永远活在我心中!但愿我这份迟来的悼文,能抚慰您的在天之灵。
20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