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了,我深切缅怀远去的父亲!
父亲生于1925年8月,病逝于2009年7月,享年84岁。因家境贫寒,他小时候没上过学,不认字。老人家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一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在我的一生中,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让我吃苦。父亲是在苦水里泡大的。虽然没上过学,但他非常明理。他说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不可能都是一马平川,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顺。只有让小孩子学会了吃苦,长大了才能抗风雨,经摔打。我6岁开始上学,家住村西,学校在村东,往返有二三里地,无论刮风下雨,他都是让我自己走路去,父亲从来没有接送过我一次。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家里老少四代八口人,没米下锅。太爷爷八十六岁了,家里有一点吃的,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爷爷。父亲让我和他一起吃草根,啃树皮、玉米芯、棉籽壳,吃得我打小得了胃病,瘦得皮包骨,差点死掉。太爷爷不忍心,他说,在咱们这个家里,就我到了该死的年龄了,你们必须活着,特别是小孩子长身体,更得吃饭。说罢他老人家一个星期未再进食,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每每想到这些,我难过得直掉泪。
上小学时,放学后,我想看会儿书。父亲说学习那是你在学校的事,回到家里必须干活儿。父亲让我每天放学后去庄稼地里打一筐草回来喂猪。1966年下半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没学上了。12岁的我开始干起了生产队繁重的农活。拉犁、锄草、浇水、施肥、喷洒农药等农活我都干过。夏天烈日当空,在齐人高的玉米地里锄草,玉米叶子在我晒得黝黑的稚嫩皮肤上划出了一道道伤痕,浑身刺痒,疼痛难忍。这段经历使我体会到了当农民的不易和农村生活的艰苦。文革后期“复课闹革命”,工农兵上大学全靠推荐,对于一个没有任何门路的农家子弟来讲,上大学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父亲说,你当兵去吧!虽然吃点苦,但能锻炼人。1972年冬季征兵开始,我踊跃报名,积极应征,发通知书那天,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高兴得跳了起来,离开了养育了我18年的故土,走进了军营,开始了人生的远行。12月26日一大早,我走出家门时,向父母告辞,父亲没有起床送我,只说了一句份量很重的话,“走吧。好好干,争口气,别晃荡两年就回来了!”在正定火车站登上火车那一刻,我们村8名新战友的父母都来送行了,唯独我家没来人,一位母亲看到我的身边没亲人,就往我手里塞了几个橘子,一股暖流涌入了我的心田,我把她当成了母亲送自己去参军,留在了我人生永久的记忆里。我参军来到了野战部队步兵团,训练强度大,生活苦累紧,但我工作很出色,很快入了党,提了干,并担任了四年连队指导员,刚刚30出头就被提拔为营职干部,这些都得益于能吃苦。
其二、让我读书。父亲说,我是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才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再穷也得让儿子读书。我兄妹五个,我是老大,人多劳力少,年年到年底不但分不到红,还要向生产队倒找钱。所以上学没钱交学费,怎么办!自己挣学费。整个小学阶段,我的学费都是我清晨起来去河边树上捅知了壳挣的,积攒多了,奶奶帮着我用线串起来作为中药材卖到供销社的收购站里,换回我上学的学杂费。上学期间,书包是奶奶用一块布一针一线给我缝制而成的。作业本是我买四分钱一张的糊窗户纸,裁剪成32开后自己用线装订的,我上学用的都是二分钱一支的不带橡皮头的铅笔,所以我不敢写错字,作业做得很认真。当时看到别的小朋友用五分钱一支的带橡皮头的铅笔,非常羡慕。雕桥小学的六年,我学习努力,各门成绩优异,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一直戴的是两道杠。1966年下半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中学,可是只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因文革爆发,红卫兵开始大串联,未能报到。12岁的我,没学上了,直到1969年,学校“复课闹革命”中学下放到公社来办,我才重新回到了学校。那个年代上学没课本,老师自编教材,刻蜡板,给我们油印,供我们学习,教我们知识。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年代我只上了两年的初高中,走马观花把课程过了一遍。1971年元月高中毕业,又没学上了,只好再次回乡务农。直到1972年12月参军入伍。离开家乡。几十年来,从部队到地方,我一直奔跑在自学的道路上,做到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知识充实了我的头脑,给了我智慧和前进路上无穷的力量。
其三、教我做人。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当了20多年的生产队长,他把生产队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早晨都是第一个起床敲钟,招呼大家下地干活儿,收工后最后一个回到家。他当生产队长期间从没沾过集体一点便宜。他带领的生产队远近闻名,亩产最高,年终分红分值最高,家底最厚。生产队解散,搞土地承包,把土地分给了个人经营,他一时想不通,多次偷偷地抹眼泪。在我的记忆里,在我家西屋,他得的奖状挂满了满满的一面墙。他一辈子都在吃亏让人,与人不争,他在为人处世上总是先考虑别人,后考虑自己。他多次当选县劳模,正定县文化馆的宣传橱窗里常年摆放着他当选县劳模时带着大红花的彩色照片。父亲病重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村子里好多人前来看望他。送别父亲的那天,村子里的老少乡亲们,来了数百人为他送行。可见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老人。父亲的离去是我一生最大的悲痛,也是乡亲们不愿看到的。
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一生,如果说后来我在部队能提干,转业到地方后做了一些有益的小事,得益于吃苦、读书和父亲的教诲。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我离开故土50多年了,眨眼之间老父亲过世14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的眼前浮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加感到父亲平凡中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