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一岁年龄一岁心,我觉得还是一岁经历一岁心这个说法更准确一些。曾经以为,人越老骨头越硬而心会越软,仔细想想也不对,骨头固然与年龄有关,而心的变化还是取决于人生经历。
最近特别喜欢看《非诚勿扰》,一是喜欢孟非诙谐幽默的主持风格,喜欢他富有哲理却又不失烟火气息的小结论。二是喜欢黄澜的知性与感性、姜振宇的耿直与智慧、陈明的儒雅与口才。而经常的,会被男女嘉宾牵手时的幸福场戳中泪点,眼泪根本不由自主。一个人还好,家人都在的时候,往往会因此难为情。直到有一次,钢铁直男姜振宇也因为一对特别般配的男女嘉宾牵手而泪流满面,此时我才知道,原来大家都一样。孟非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并做了精彩的点评:“到我们这个年龄,已经很少因为生活的苦难而流泪,反而是很多美好的东西更让我们动容。”
是的。不仅如此,我一直以为流泪不等同于哭泣。哭泣,多是因为委屈、悲伤、痛苦。而流泪的原因,要复杂得多,至少包括幸福、感动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这句话,觉得非常深刻,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矫情,却又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击中了尚且懵懂的自己。
也许正应了那句话,散文是适合四十岁以后写的。今天再读这句话,我会明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饱含泪水?是因为这土地上与我息息相关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而很少是因为苦难,因为苦难只会使我们更坚强。
人生的苦难与幸福,决不与泪水和笑容对应。
小时候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因为病痛,因为委屈,泪水来得简单肆意。大约从初中开始,觉得泪水是软弱的表现,一心要做顶天立地男子汉的意愿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一直到母亲去世,好像没真正哭过。年轻的心,天大地大,总以为泪水是软弱的表现。
母亲病重住院到去世,一直处在忙碌中,好像我已经不会哭泣。处理母亲后事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机械的,直到老同学给了我一个紧紧的拥抱,我的泪水才奔涌而出。这是真正的哭泣,撕心裂肺,我以为把这辈子的眼泪流完了。
事实恰好相反,从母亲走后,我的泪腺突然变得发达。只是,跟小时候和年轻时不一样,每次流泪,都是为世间的美好所感动。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经历过了世上最悲痛的事,或者说是母亲把我的悲伤全部带走以后,这世上已没有什么苦难能轻易打开我的泪腺。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惨痛教训,教我学会了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善待眼前的一切。因此对美好的东西丝毫没有抵抗力。
人到中年,尽管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生活教会我们坚强。超强的抗打击能力让我们面对苦难时,已经很少会流泪,尤其是男人,往往不记得自己还有泪腺。
但,我们那颗包住砂砾都不会感到疼的心,却会因为一点温暖就心动。
记得处理母亲后事的那几天,全班所有学生都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我是一直流着泪把这些短信看完,心里满满的欣慰与幸福。平时,学生一封感谢的信,一句暖心的话语,甚至早早到教室上课的身影,都会让我怦然心动,眼角微热。电视里关于亲情、爱情的美好画面,一首走心的歌曲,读龙应台的《目送》、周国平的《妞妞》……都会让我热泪盈眶甚至老泪横流。
我得承认,这些泪水,是因为人间值得。
而我发现,跟我年轻时一样,儿子看这些,基本无动于衷。我有时也好奇,不知道他看我这样子,是觉得我幼稚而难为情还是为自己如此无感难为情。
记得儿子一岁左右的时候,跟爱人领着他去我姥娘家,姥娘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一只眼睛患白内障,但身体还很硬朗。她把儿子抱在怀里,满是皱褶的老脸摩挲着儿子柔嫩的小脸,儿子乖巧地依偎在她怀里。我感叹这血浓于水的奇迹,发现姥娘浑浊的眼底,泛着清澈的泪花,终于顺着崇山峻岭的脸颊曲折而下,成为两道刻在我心底永远的幸福又心疼的烙印。
这是我唯一一次见到姥娘流泪,作为一个百岁老人,生活的磨难对她来说已经波澜不惊,而把外孙搂在怀里的那一刻,那近乎干涸的泪腺泛起了幸福的浪花。
我们说笑比哭好;我们习惯用笑容和笑声来表达对美好和幸福的喜欢。而那些历尽沧桑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在面对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美好时,却往往会流泪。无疑,后者对美好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因此也会更加珍惜。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装得下高山
装得下大海
装得下蓝天
装得下整个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有时遇到心事
就连两行泪
也装不下”
——据说这是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写的诗,惊讶之余,我也觉得庆幸。到了这个年纪,我的眼睛仍然很小,但它已经学会只流该流的泪。
在这疫情肆虐的当下,写下这些文字,希望每一个人,在尝尽生活的千般滋味以后,可以像我的姥娘一样,即使眼底浑浊,也能泛起清澈的泪花。只有这样,你才真的是一个勇敢的、热爱生活的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谢谢这么深刻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