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高巍:对日常的呼吁——微观史学者王笛和他的贡献

作者:风月散人   发表于:
浏览:82次    字数:179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9篇,  月稿:0

  王笛是一位历史学家,一位不一样的历史学家。大多数历史学家,要么从事通史,要么从事断代史、地方史或专业史的研究。相对于这些“大”历史的研究,王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从事“微观史”的研究,所以显得有点另类。

  王笛之所以从事微观史的研究,是在于他对自身责任的把握。在他看来,宏大的“大”历史叙述,往往重于对历史走向的把握,却很难见到个体的人的命运变化,以至于个体的感受都完全忽略了。这样一来,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历史书写注重精英,轻视小人物的存在,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然成为一种传统。有人说,《史记》之后的中国正史中,就已再不能见到小人物的社会影响。至今,仍有不少的人不重视日常,期盼着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事实上,日常生活的意义,不亚于那些宏大的叙事,因为只有日常,才跟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产生广泛而生动的关联,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历史的创造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王笛所从事的微观史研究,正是通过普通人的经历,从而还原出有血有肉的生命存在,以及相关的尊严。

  几十年过来,他已成为微观史在中国的“最重要推动力量”(董可馨语)。他以研究个体的故事为中心,展示了一种新的历史书写,致力于重现底层人的生活,他的笔下有街角茶馆里的云云茶客,也有40年代川西乡村的袍哥,为他们发出历史的微声。他通过长期的采访,翻阅档案和搜集资料,持续研究、写作,出版了《袍哥》、《茶馆》、《历史的微声》、《碌碌有为》等作品,强调关怀个人价值,底层立场,呼吁常识,“从宏大回归日常,用记录对抗遗忘”。

  他深深地感触到,以往的英雄史观,造成普通人认为自己人微言轻,碌碌无为,甘愿驯服,缺乏自尊和自信,变得渺小、卑微。因此。普通人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挺身而出,反抗不公。

  1980年代,王笛赴美留学,研读了微观史经典之作《奶酪与蛆虫》等一系列专著,经年累月的吸收和训练,经历了学术上的脱胎换骨,回国后,他以这种新异的眼光和自觉,反观中国历史,花费30多年的时间研究袍哥,艰难地在史料中梳理、挖掘,用1940年代四川农村一个父亲杀死女儿的故事开始,引申出袍哥的存在,以及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

  王笛是地道的成都人,他在这里出生、成长、工作,对成都具有深厚的感情。他的《显微镜下的成都》一书,力求了一些生活的细节来解构一座建筑的组成与核心。因为他懂得,光有细节远远不够,因为这不足以支撑起一座建筑。

  罗新肯定王笛的这一努力,称其为普通人的命运,与大历史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关联。不是仅仅对往事的回忆,而是阐述了对历史的新理解。

  他要的不是简单的回去,因为历史不可能回去。这种因一个样式的现代化,必然带来地域文化特色的模糊,这个大趋势不可逆转,只是快慢而已。他欣赏澳门的传统保护,希望不要大拆大建,让老城区有更多的原汁原味原有。他反对对现代化和集中权力的扩张,大众因素和地方性的消失。

  他在《碌碌有为》一书中,介绍了普通人生活的多重方面,人口,衣食住行,民间信仰,集市,法律……他总结的结论是,旧中国的社会机制,缺少缓冲机制,因此带来一次又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因此缺乏稳定。而社会的稳定,一定来自社会充分的活动,让每一个公民有权利,有义务,有权参与社会和国家管理,只有一个充分发展的社会和全民参与的社会,才可以正常、持续的发展。

  他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强调了科技进步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科学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改变了我们的思维,这也为个人的更加全面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他认为,我们留恋传统,但只能活在当下。

  2024年1月5日晚

  P.S.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以“三小”见长:小视角,小人物,小事件,有时再加上小考证。总之,都是以平民的视角,日常的生活,来充分展示生活的美好,人心的可爱。

  他的散文,无论是记人记事,还是谈风景,品美食,说掌故,兼及草木虫鱼,蔬菜瓜果,无不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有人评论说,他的散文“态度亲切,娓娓道来,文求雅洁,少雕饰,不矜持作态,如行云流水”。

  这当中,融入了情感、趣味、知识,反映了一种独到的审美视角,富含文化的启迪。

  汪先生的文章虽“小”,却成为散文的经典,文化的高峰。虽然他已去世20多年,却仍然受到读者的青睐,个中原因,无非是其中的真情实感,琐碎生活中洋溢的美感,带领读者走入一个充满美丽、神奇、空灵的童话世界。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